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其父孔宙,为泰山都尉。汉垣帝延熹六年,孔宙应命赴京都洛阳,孔融央父亲让他随行。
孔宙知道自己的儿子早熟,有异于幼童的奇才,久有带他京师观瞻的意向。孔融既愿随,父亲也就顺而应之。
一路乘车,直指洛川。孔融初出故里,早被沿途中州风物吸引,指点山川,询问古今,连孔宙也不好在车上再打瞌睡。朦胧中,孔宙感到身边的儿子好像还是四岁分梨时的模样。兄弟七人,孔融居六。家有梨树,每至梨熟,兄弟们攀援摘之。梨子放于筐中,一人分得一枚。四岁的孔融,总摸小的拿。为何摸小的?记得曾问他,孩子很天真地答道:“我年纪小,所以要小的。”一晃又是六年过去,儿子已经十岁;镜中自窥,已见白发,真是孩子催老了大人啊!孔宙心中一叹。
这一天到了洛阳。天子所居,百官所聚,王气所凝,国脉所系,洛阳城终比鲁郡多了一种让孔融肃然的气韵。
看不尽洛阳花。故孔融不再看花。
听大人们说起,司隶校尉(河南尹)李膺(元礼)是一个名重朝野的人,平日简重自居,不妄接宾客;不是当世名人或有通家之好者,均不接见。这倒激起了孔融的好奇,我偏要看看他是个什么人物!
一日,孔融悄悄离开馆舍,找到李公门口。门不甚宽敞,仅容一辆轩车进出。黑漆已经脱落,只是两只门环因时有打门磨拭而丽闪出金光。孔融抬手叩动门环。门开,走出一老仆。没想到是一个孩子打门,下意识里即想关门了事,也许敲错了门呢。但那孩童却一躬到地:“烦老丈通报,说是李府君亲戚求见。”
老仆人报,旋即有人带孔融入。进得厅堂,客位上有几个宾客。主位上李膺正威坐相候。这是一个孩童啊!李府虽心中惊异,面上却没有表示,只是淡淡相问:“君家与仆有何姻亲?”孔融施礼,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仲尼与您的祖先李伯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这就是说我们两家世世代代均友好往来。”
李膺与众宾客见小小孩童竟出言新巧,皆感惊奇。正在这时,中大夫陈韪走进来,大家以孔融之语转告他。陈韪上下打量了孔融—番,很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伶俐的人,长大后未必就很优秀。”孔融还未等此话落音,即向陈韪拱一下手,说;“想来大人您在小的时候、一定是十分聪明伶俐的。”陈捱闻言,无辞以对,很是狼狈。李膺拈须朗笑:“文举长大,必是国家的伟岸栋梁之材啊!”
方圆规则: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古士人清言俊辩的幽默和智慧,我们可以把这种幽默滑稽的言语游戏叫作嘲戏。中古士人的嘲戏是无拘无束的,其中蕴藏着自由的精神,旷达的气度,也包含着悖理的谬说与可笑的荒唐。如果我们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适当运用嘲戏这种智慧,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思,也会让我们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