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实在很难以他们的表情得知,这点我实在一点办法也没有。”
确实,中国人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表情的,而且很少改变他脸上的表情。当遇到与自己利益相冲突的事时,日本人顶多“啊,也有这样的事啊!”然后拍拍自己的膝盖就算了;中国人却会坚持自己的主张,并试着建立一套自己的理论来说服对方。
在这一点上,日本人往往是抱持着与其据理力争不如以心传心、期待彼此间能有默契与了解的态度来应对。因为如果不是很有力的主张,往往会给人“爱耍嘴皮子”或“自以为是”的印象,只会惹人反感而已。所以,有时候也应该保持“缄默”并避免自己过于武断的主张。
相反的,中国人就比较重视以理论说服他人。有时因自我主张过于强烈,而引起彼此激烈的冲突也是常有的事。想要说服别人,就必须事先准备好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如果当事者无法决断胜负,还可请第三者代为裁定。此时是否胜利,依然以理论是否比别人强为基准。
中国人认为据理力争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对于别人的主张也都持宽容的态度,若觉得对方有理,也不会不接受。像这样的思想态度,中国并不是最近才有,而在老早以前就有了。
巧妙地引例说服对方,是一个好主意。
《战国策》里有一则画蛇添足的故事,可以引以为证。
从前,楚国有一位名叫昭阳的名将率军进攻魏国,并乘大胜之余转而攻齐。为此事烦忧的齐王,便让陈轸到昭阳处当说客,希望楚能撤兵。
陈轸到达楚营,一见到昭阳便说出因画蛇添足,而失去喝酒权利的故事来,借以作为游说的开头:
“你身为楚将,率命攻魏,歼敌杀将势如破竹,已攻城八座之多,现在欲乘势伐齐。然而即使你将齐打垮,也无法成为令伊(宰相)。因为楚已有一位很好的宰相了。姑且不谈这个,你若过于顺利,可能反而招来祸患。好不容易得来的官爵,也可能因此而被人夺去,你现在的立场,不就像那个首先画好蛇却乂添上蛇足,结果弄得什么也不是的男子一样吗?”
昭阳听了,觉得颇有道理,便撤军返国。
方圆规则:
陈轸以画蛇添足的故事来说服昭阳,确实是举对了例子。
中国人虽然自我主张强烈,倒也很听对方的意见。这可说是中国数千年来的一贯传统。这句成语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这也是中国“应对辞令”的精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