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既有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的例子,也有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例子。
在距今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中国的北方,主要是黄河以北的地区,由少数民族统治着。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很清楚自己民族和汉族的差距,他们一直在为了本民族的进步而努力。其中以魏孝文帝的改革最为突出,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政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魏国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国家,国都设在偏远的北方,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也很难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魏孝文帝一心想改变本民族的落后状况,就决心把都城迁到离黄河不远的洛阳。
可是,那些守旧的贵族认为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很优秀的,最好的证明就是他们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因而,他们强烈地反对任何变革风俗、迁都洛阳的举动。
魏孝文帝知道众人不愿意迁都,就借口攻打南方的齐国,率领大队人马向南进发。到了洛阳之后,遇上阴雨连绵的日子,大军本来就已疲惫不堪了,遇上道路泥泞,这下更加难以前进了。不但大臣,包括所有的士兵都不愿意再走了。但魏孝文帝故意命令大军休整三天,准备与齐国作战。
到了那天,魏孝文帝故意穿戴整齐,好像一定要征讨齐国一样,大臣们都不愿意再前进了。他们全都拦在魏孝文帝的马前,请求暂停行军。魏孝文帝不同意,说他们故意破坏他的统一大业。更多的大臣和贵族跪在魏孝文帝的马前,阻止马的前进。魏孝文帝一看时候到了,就说:“既然这样,暂时不征讨齐国了。我们兴师动众,如果无功而返,那我们以后还怎么领导国家呢?不如我们就把都城迁到洛阳好了!”大臣们为了不再前进,什么都同意。于是,没有人反对迁都洛阳了。就这样,魏的都城就由遥远的北方迁到了中原的中心地带。这为魏孝文帝的各项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魏国统治中原提供了入侵条件。
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汉族文化的中心洛阳以后,就开始他的各项汉化措施。例如改穿汉人的服装,改说汉话,改姓汉人的姓氏等等:这大大推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强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魏国的国势也迅速强盛起来,最终为北方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魏孝文帝以他坚强的性格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促成了中华民族的一次大融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成为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方圆规则:
锐意进取,志存高运,不是我们不顾及周围的客观现实,为了实现我们的志向,我们应当尽量从实际生活出发。根据客观的实际条件来处理和决定所发生的事情和将要发生的事情,从而引导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