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打下江山后,打算赏赐辅佐自己的功臣。但谁的功劳最大呢?一时间大臣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没有定论。最后刘邦一锤定音,把“第一功臣”的美誉送给了萧何。
萧何对刘邦的性格非常了解,虽然他对自己很信任,但却处处隐藏猜疑,在豁达下面掩盖着狭隘。刘邦既不能忍受军事才能过人的韩信,也无法容忍智慧趄凡的张良,那么他又能对自己怎样呢?
于是萧何一直处处提防,想方设法消除刘邦的猜疑。他不仅将自己的亲弟弟送到前线,还故意做出一些自毁名声的事情,以此降低自己的威望。可是,他还是没有逃脱刘邦对他的怀疑,为此还受了一次牢狱之灾。如果不是他拥有不可替代的才能和作用,恐怕早就命丧黄泉了。
古谚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萧何被投入大牢,起因只是一件小事。萧何在监狱被严加拷问,他有口难辩,只好忍气吞声。
一旁侍卫目睹了事情的经过,为萧何抱不平,有意为他进谏。过了几天,侍卫见刘邦还没有释放萧何的意思,就进谏说:“皇上,恕臣直言,萧何身为相国为百姓着想,亲自请命,这是他的职责,无可厚非。陛下怀疑他接受别人的贿赂,我觉得他不是这样的人。当年,陛下您和项羽争夺天下,后来又讨伐叛将,亲自出征。萧相国如果有异心,恐怕您辛辛苦苦得来的天下早就不是皇上您的了!这种大利他尚且不贪,又怎么会在乎那些蝇头小利呢?如果您把他想象得如此浅薄,那就是太小看他了。像他这样全心全意辅佐您治理天下的人确实难得,您以后用他的时候还多着呢。如果以后您再亲自出征,又到哪儿去找这样可靠和得力的助手呢?”
侍卫的话无懈可击,刘邦欲辩无词。他细细想想萧何虽然深得民心,但是也有名声不好的时候,可见还不足以对自己的权力造成威胁,况且自己用他的时候真的还很多。想到这里,刘邦心态平和了许多,就把萧何放了出来。
萧何把自己打扮得非常寒酸,恭恭敬敬地上朝谢恩。刘邦表面上一脸的歉意,但心中还是有些悻悻,说道:“这段时间,委屈相国你了。你先回家好好休息吧!你那天说的事,也是为百姓着想。如果我不答应,岂不证明我和桀纣是一样的暴君吗?最后你萧相国却留下了好名声。如果我再把你关着,恐怕百姓都会对我恨之入骨了。”
方圆规则:
别人的信任并不仅仅是因为喜欢你,而是有所依赖。因此要让别人永远需要你,不要成为可有可无的人。
大将韩信都没有逃脱刘邦的手心,这是萧何知道的,所以他竭力逃避祸患。当他无可避免地遭受猜疑和囚禁时,却没想到被刘邦释放。为什么呢?因为在刘邦看来,他还有值得利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