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有了这种想法。传说2500年前我国名医扁鹊就曾经做过剖腹换心的手术。西方也有类似的传说,有一则古代故事《冷酷的心》,说的是一个青年因换上一颗石头心脏而变得冷酷无情。当然,这些传说只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类手术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如今人体器官的更换已成了现实。人体器官的更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人体器官替换,称为器官移植:一种是采用人造器官替换,这种器官叫做人工器官。在进行人体器官移植试验的同时,医学界也在对人工器官替换进行研究。200年以前,一位波兰医生曾建议在白内障手术后,把人造水晶体植入眼睛,使盲眼复明。可惜的是,这一设想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认同。
一百多年以后,英国医生理德利将这个设想变为现实。理德利在一次例行的常规检查时发现,手术中留在一位患者眼中的有机玻璃碎片一直没有引起眼睛发炎。于是,他在做眼科手术时,破天荒地用有机玻璃制成的晶状体替换了病人严重混浊的晶状体,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自此以后,人工器官发展很快,先后研究制造了人造关节、人造肾等。让我们来看看第一颗人造心脏是如何诞生的:1971年,美国科学家开始构想和设计人造心脏。6年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心脏问世。1982年12月2日,一颗名为“贾维克—7”的人造心脏被植入一位61岁老人体内,替换了他患病的心脏。人造心脏是用有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手术后,这位病人的第一句话是:“天哪!想不到这是真的,我还活着。”这颗人造心脏在他的胸膛里跳动了111天7小时53分钟,总计1000多万次。虽然病人最终因人造心脏阀门焊缝裂开而不幸死亡,但作为世界上第一位拥有人造心脏的病人,他在人造心脏移植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录的一笔。
现在,人造器官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希望借助于人造器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如果不能忘掉恨就把它化成笑
卞毓方/文
到京东看朋友的画。朋友从老家来,在通州买了一块地,有好几亩吧。砌了一座楼,两层,坐北朝南,欧式。余下的地方,辟作了花园,图纸上的,暂时半充菜园,半为荒废,芜杂丛生。进得院门,有状似牛犊的花脸狗虚作恫吓,主人一声断喝,就立马摇尾乞怜了。狗的反应就是敏捷。进门,这回是客厅的门,进去了才知道,不是客厅,是展厅。既然来看画,主人就直接把我们领到画的前面。
一百平方米的展厅,四壁挂满了作品。油画,超写实主义。这是同伴说的,我不懂,换作照相写实主义,明白了,就是画得跟真的一样。瞧这幅:一副自行车龙头,老式的,弯把,带铃——是我年轻时骑的那种,永久牌的——外层空间来物一般,突现在画框的正中。是要破画向我飞来,抑或是等待我飞身跃跨上去?说是照相写实,其实比相片更具质感。金属的锃亮耀得目眩,黑色的塑料把手犹散发着多情的体温。又一幅:书案之侧,插满毛笔的竹简,打开的书,迷你的盆栽仙人掌,笔杆上镌刻的小字“壮志凌云”清秀在目,书页上的唐诗,李商隐的《无题二首》,竖排,仙人掌的纤刺,柔然挺然……并非一种风格,也有抽象的。我是外行,说不出什么流派,什么主义,远看似星云在爆炸,熔岩在流淌,繁花在绽蕊,近观,只见色彩的挥霍、挤压、呼啸。
看累了,看晕了,主人带我们去隔壁休息,这应该是客厅。我说“应该”,因为感觉上仍是展厅,外加画室。画布上的底稿,是一尊石狮,旁边搁有照片,不知摄于何府何门。壁上挂的画,基本是馈赠,都是同行送给他的,无非是山水、花鸟、人物,以写意的居多。唯有一幅,挂在电视机后面的,是卓别麟风格的漫画——这是我的杜撰,作品由十多个独立的画面组成,乍一看,宛然卓别麟的电影海报,仔细看,不对了,人物的打扮、姿势像卓别麟,面孔却是东方的,而且那五官,隐约有点像他的一个同行,也是我们共同的熟人。
“我知道你会认出他,”朋友说,“这画平时挂在书房,今天特地挂出来给你看的。”
“这是不是,嗯,有点无聊?”我说。我知道这是他的仇人。其实也谈不上有多大的仇,那位仁兄,画艺不如人,偏生捣鬼有术,常常在关键时刻,比如画作评奖啦、美协增补理事啦之际,背后施一些鬼蜮伎俩,捣朋友的空,于是就结下了梁子。
“你就这样报复他?”我问。
“不是报复,只是化解。”朋友说,“报复是你一拳来我一拳去,看似痛快,实际等于帮对方的忙,因为你出拳之时,首先伤害的是你自己——你的情绪、你的心态、你的健康。我的漫画是喜剧式的,把他的明枪暗箭化作轻松一笑。耶稣说:‘爱你的仇人。’诅咒你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的,要为他祷告。我是凡夫,是性情中人,耶稣的告诫,无论如何做不到。但我可以把恨变成笑,在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中,把他的一招一式化解为动力的营养。”
“这也是21世纪的医学,”我说,“恶劣的情绪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对身体非常不利,而愉悦的心情,有助于健康长寿。”
“我也是慢慢摸索出来的,说到底,生命就是自身和周围世界的一种大交换,包括物质和精神。”朋友说。
“以阴暗交换阴暗,以快乐交换快乐,这也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说。
玩味漫画中的那位仁兄,设想他的卑劣和渺小,禁不住悲从中来。
“你有仇人吗?”朋友显然误解了我的神色,突然冒出一句:“跟我说没关系,我也给你画这么一幅。”
“没有。”我断然回答,“从前是有的,记得吗,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仇家死了》。真正的仇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生的一种激励,是成功之路必不可少的点缀。然而死了死了,一死百了。从那以来,生活路上大大小小的干扰,当然不会缺少,但是,我不再把对手当仇人,那样抬高了他们,却贬低了自己。我只是对他们心存悲悯,连嘲笑也不够格。”
“唔……你似乎比我进了一步”朋友沉思片刻,说,“看来,我得把这画烧掉。”
于是摘画,掏出打火机——众目睽睽之下,那幅漫画顿时化作了袅袅青烟。
离开还是靠近
李阳波/文
在一场讲授如何做好人生规划的专业课中,老师问学生:“假设你一个人外出旅游,来到了一个峡谷,发现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手提包,而且手提包是打开的,里面明显装着一沓钞票。同时,你还发现,在悬崖边有一些看起来长得不是很牢固的树根,这树根可以帮助你到达手提包的位置,拿到这笔意外的财富,当然,你更有可能因此而被摔断脖子。请问:你会选择离开还是靠近?”
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离开,毕竟,再多的财富也比不上可贵的生命。
老师没有发表意见,继续问:“如果那个装钱的手提包换成一个失足落下的小男孩,他此时奄奄一息地发出求救的呼唤——你又会怎么选择呢?”
学生们考虑了几秒钟后,全部选择了靠近。
“面对相同的环境,相同的危机,相同的后果,你们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是为什么呢?”老师问。
“因为目标不同,一个目标是为了取得财富,一个目标却是为了营救生命,相比较当然生命要比财富重要。”一个学生说。
“只是因为个人所设定的目标不同,所以你们的价值观也就不同了。现在,我们换个内容。”老师接着说,“如果你有一个心仪的女朋友,你希望能和她厮守终身,但对方却不这样认为,也许她不是真的喜欢你。这时候,如果你一意孤行地付出自己的情感,那么结局会有两个:要么她被你感动,被动地和你在一起,但这段感情可能随时都会出现问题:要么她仍旧冷漠地离开了你,任你对她再好也没有用——这时,你是选择毅然离开,还是坚持靠近?”
学生陷入了两难的思考。毕竟,面对自己所爱(甚至可能是此生唯一的爱情),在尚未出现绝望的信号之前,怎能轻易放弃?有些人甚至想,只要能够挽回恋人的心,自己牺牲一切也在所不惜。
“假若角色互换,”老师看到大家都不吭声,于是话题一转,“你是那个被人苦苦追求的女孩,在你根本没有打算接纳对方的前提下,你会选择离开,叫对方彻底死心,还是选择靠近,听任感情自由发展?”
互换了角色之后,学生们变得不再迟疑,纷纷表示:“既然不爱人家,就该及早离开,免得耽误了对方的青春和幸福!”
老师微笑着说:“既然你们能够明白,在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给对方一个明确的答复,不要耽误、伤害别人,那么易地而处,当你是一个追求者时,又何必甘愿自己深陷泥沼之中,糟蹋自己的青春与幸福呢?”
学生们噤声不答,过了几秒钟后,他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请问老师,我们今天讨论的课题与人生规划之间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吗?”
老师平和而掷地有声地说:“在人生的课题中,离开与靠近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有很多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本该离开却选择了靠近,本该靠近的却又选择了离开,所以他们的人生路途,走得跌跌撞撞痛苦不堪。如果你们连分辨离开与靠近的智慧都没有,分不清什么是‘势在必行’,什么又是‘势所不行’,那么所有的人生规划都将沦为空谈,再怎么学也是枉然啊!”
偿还
孙朱/文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交了一个“特别好”的女友。他与我提起时,抑制不住激动之情,屡屡列举他女友的体贴之处——
上星期四下雨的时候,我去接她下班,她发现我雨伞的伞骨折了。周五我就在办公室收到了她的快递,你猜是什么?她给我特意买的雨伞,而且还是两把。
周末我们去逛街,我给她买了只玩具熊,今天你猜我收到什么?两只绒布的方向盘套,她说我车上用得到。
总而言之,她是一个特别懂得付出的女孩——朋友赞叹。
谁知好景不长,两周以后,朋友就来找我诉苦了。这位身在福中的朋友,似乎正在因他女友“善解人意”的行为而抓狂。起因是他帮女友翻译了一份她急需的文件,但是他的工作中并没有女友能插手帮忙的事情。
于是女友很不开心。
与这样一个事事都要偿还的恋人在一起,朋友说,就好像自己的每一点自然的爱意,都要被刻意地支付回来,每当这个时候,自己的爱就有一脚踏空的错觉。
他问我,她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答,她只是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罗杰斯认为,人天生有对爱与情感的需求。由于这种需求,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很多时候,人会为了取悦他人,淡漠了对自己的体验。
我想,这位心心念念着偿还的女孩,可能曾经有严苛的父母,尽管她努力去达成他们的要求,却少有赞许,多是冷漠与否定,令她觉得如何努力都得不到爱。
她长久以来的经验是,如果自己做得不够好,就不能获得爱,而平白无故地被爱,令她惶恐,所以一旦不能加倍为对方付出,她就觉得自己一无价值,不再有被爱的理由。
我问朋友,你为什么爱这位女孩?他想了半天,答,就是因为她是她吧。此时,我很欣慰,因我这位朋友是真的爱她。世事都讲偿还,唯独爱不是,爱就像风、雨、阳光,自然发生,无缘无故。
没过一个月,我的这位朋友又来求助,他为女友买了两本参考书,翌日,女友挑了4本小说,给他送来。他问我怎么办,我告诉了他一个简便的方法,沿袭女友的偿还风格,隔天加倍找8本书给她送去。如果她再送16本呢?那你就准备32本。
这可不是孩子的恶作剧,这是正儿八经的治疗方法之一。心理学大师们相信,当某些行为被夸张了以后,人们自己能觉察到其中的荒谬性。只是注意,送书可以这么玩儿,送时装和首饰可不能,在这个方面,加倍再加倍多少次,女人也不会觉得荒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