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敢想当然地为她设计什么豪言壮语,那是对一颗纯洁心灵最无耻的亵渎,可是,这句话我一辈子都忘不了,“饿一下又不会死人”,朴实无华,却足以撼人心魄。在她看来,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因为,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有一个陌生人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同样不需要任何理由。想必,那位企业家可以欣慰了。佛说: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就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点燃了更多的人,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却因此变得更加光明。为什么不呢?
真正强大的力量
上善若水/文
2006年5月,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主席竞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在历史上,担任过这一职务的学生里,曾出过3位美国总统。所以,这一职务有着哈佛“总统”的美誉,所以竞争异常激烈。
此次竞选很有看点,因为在连续被美国人垄断主席位置数年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女孩朱成却成了闯进人们视野、备受关注的一匹黑马。在竞选进入最后阶段的时候,朱成一共有3个主要对手,分别是哈恩、吉米克和隆德里格斯。
由于竞争激烈,大家纷纷各显神通。首先,隆德里格斯出人意料地曝出了哈恩和吉米克的丑闻,说他们的家庭和人品有问题,并举出了有关的例子,降低了他们的竞选支持率。隆德里格斯的举动在削弱另两个人的竞争力的同时,也帮了朱成的大忙。此后,朱成的支持率一路攀升。此时,她又开始成为其他3人攻击的目标。
不久,隆德里格斯又曝出了朱成的丑闻,说她以救助南非孤儿为名侵吞了大量捐款,那个孤儿却依然流落街头。
这个谣言让朱成受到了很多选民的质疑。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朱成在学校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她把那个4岁的南非女孩抱到了学校,并且出具了她生活得非常幸福的证明。这让隆德里格斯的谎言瞬间烟消云散。由于哈恩和吉米克还没有澄清自己,隆德里格斯被证实了有说谎行为,朱成的获胜几率又提升了几分。
为了报复隆德里格斯之前对两人的“毁灭性打击”,哈恩和吉米克趁大家怀疑隆德里格斯的时候,又曝光了一段隆德里格斯在一家中国超市被警察询问的录像。他们说隆德里格斯因为偷窃而被人抓到,在学校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隆德里格斯百口难辩。此时,有利的局势再一次倾向了朱成这一边。
2006年5月11日,是整个竞选中最重要的一天,4个竞选者一起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哈恩、吉米克和隆德里格斯都显得有些沮丧,只有朱成依旧保持着端庄的微笑。她走上台说:“同学们,我今天想先告诉大家一件事情,就是关于隆德里格斯在超市行窃的事。”
她的话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隆德里格斯更是因为恐慌而攥紧了拳头。朱成说:“我认识那家中国超市的老板,我到他那里去过,问明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事实上,隆德里格斯并不是因为行窃而被警察询问,而是因为帮助老板抓到了小偷,才被警察询问情况的!”
霎时,整个发布会现场一片哗然。隆德里格斯惊讶地抬头看了看朱成,微张着嘴,想说什么,又没有说出口。哈恩和吉米克则有些沮丧,他们实在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帮隆德里格斯澄清丑闻。难道她不明白,一旦他重获清白,就会成为朱成最大的对手?
竞选的局势再次因为朱成的曝料而扑朔迷离起来。竞选助理埋怨朱成帮了对手一个大忙,朱成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说:“我只是希望这次竞争能够公平一些,这样赢得的胜利才有意义。”
投票前15分钟,隆德里格斯在广播里宣布了自己退出的消息,并且号召自己的支持者把票投给朱成。他说,他无法像朱成那样真诚与宽容,他已经输掉了竞选。最后,隆德里格斯还表示,如果朱成竞选成功,自己愿意做她的助理,全力协助她在学生会的工作……
2006年6月8日,朱成力挫群雄,成了哈佛第一任华人学生会主席。
那些投票给她的学生说,他们相信,只有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会追求公平、公正,才会看重结果,也享受过程。
赵美萍:用苦难书写人生
陶建群/文
命运坎坷,14岁的少女上山砸石头
赵美萍出生在江苏省如皋市农村,她的到来使婚后8年未育的父母欣喜若狂。然而,猝不及防的灾难的降临,过早而又彻底地摧毁了这个家庭的平静与温馨。1978年的一个夏日,她的父亲因患皮肤病去医院治疗,不幸被护士打错针药,未及留下一言便去世了。当时赵美萍只有9岁,正读小学三年级。
“父亲去世一年左右,当地有个无恶不作的地痞时时上门骚扰母亲,母亲不得已带着我和妹妹一路辗转逃到了安徽。”那段经历让赵美萍不堪回首。1981年,母亲嫁给了安徽芜湖市小荆山石矿一个采石工人。当时继父每月只有七八十元收入,房子是由石头垒起的,唯一让她兴奋的是有大米吃。
赵美萍的学习成绩一向优秀,到安徽后,她很顺利地插班上了芜湖市马塘乡平山口小学,后又考上了芜湖市重点中学25中,是全镇数十年来唯一考上重点中学的女孩子!妹妹也要上学,两个人的学费和生活费家庭难以承受。快开学了,继父朝母亲吼着:“我真后悔娶了你,两个‘拖油瓶’拖死我了……”听着继父的吼骂,赵美萍心如死灰:不读书了!上山砸石头卖钱让妹妹读!晚上,她来到家门口的河边,将录取通知书放在水面上,流着眼泪看着它慢慢漂远。
辍学之后,赵美萍开始上山砸石头,她成了当地最小的采石女,当时还不满14岁。继父给她准备了两把铁锤,一把18磅,另一把10磅。还有铁锹、铁叉和铁耙,这些铁家伙成了赵美萍的谋生工具。
芜湖小荆山唯一值钱的就是石头,当地村民大都以砸石为生,赵美萍砸的是“碗口石”,就是碗口那么大的石头,每吨8毛5分钱。赵美萍每天抡着10磅或18磅的大铁锤不停地砸,如果放炮炸下的石头多,一天可砸4吨左右,挣到3块多钱。每天的两三块钱收入,一部分供妹妹读书,一部分供家人买米买煤,一部分供病弱的母亲治病。
赵美萍因为年纪小,抢不过别人砸石头,只好每天早上4点多钟就起床,跑到山上砸石头。等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她又去抢拖拉机。如果没有拖拉机运石头,照样挣不到钱。
石头换到钱,也给赵美萍的全身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直到现在,她的双手骨节还比较粗大。砸石头的时候,她的掌心磨出了厚厚的老茧,针扎下去5毫米都不觉得痛;脸上的皮肤被毒辣的太阳晒得像非洲人一样又黑又亮;手上、腿上布满石头留下的累累伤痕。
在艰苦的砸石岁月里,唯一让赵美萍感到开心的就是读书。砸石头的间隙,别人在休息,她就拿一本书坐到阴凉处津津有味地读,书都是借的。她每天晚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日记,把从书上看到的名言警句记在日记本上。她认为,贫瘠的生存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和精神也一片贫瘠。
为了看书,赵美萍没少和父母闹别扭。继父为了节电省钱,晚上等全家人一上床就拉电闸。一次,赵美萍用攒下的3块钱买了《宋词三百首》和《工笔划技法》两本书,没想到母亲很生气,扯过她手里的书就塞进了灶膛。她既委屈又伤心,第一次顶撞了母亲,说她愚昧。母亲扬手就打了她一记耳光,那个耳光彻底粉碎了她对家庭的热爱和留恋,她想到了自杀。“不怕您笑话,从15岁到19岁,我大概写过10封遗书,实施过3次自杀行为,但最后还是坚持活了下来。”赵美萍苦笑着,年轻的面庞露出了一丝苦涩。
勤奋打工,发誓要做“师傅的师傅”
1989年8月,19岁的赵美萍背着14本日记,随着老乡踏上了去上海的打工之旅。
赵美萍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个体餐馆当服务员,每月80元工资。因为不用风吹日晒,她还偷偷高兴。“我第一个月就给家里寄去70元,剩下10元买书和日用品。”她很珍惜这份工作,每天早晨6点钟骑车去买面条,煮面、洗碗、洗菜、配菜,干得用心极了,生怕老板不满意炒她“鱿鱼”。
结果却是她炒了老板“鱿鱼”。因为到上海后,她越来越发现,没有一技之长,很难在日新月异的大都市立足。她决定学一门手艺。正巧,附近有一家服装公司正在招工,她毫不犹豫离开餐馆,去服装公司报名了。
到服装公司的第7天,师傅让她缝一件小短裤,她把前后裆缝错了。师傅拎起她的“作品”,嘲讽说:“侬穿裤子是不是也不分前后?”她当时受辱的感觉特别强烈,想哭,也想反唇相讥,可最后什么也没表示,默默拆了裤片,重新缝。
还有一次,赵美萍不小心被飞快的缝纫机针扎了手指,针尖断在指甲盖里,师傅不但没有安慰,反而要她赔被滴上了血的布片。她真想大哭一场,不仅因为钻心的疼,更因为师傅的无情。但她没哭,她一边把眼泪往心里咽,一边咬牙发誓:“总有一天,我要做师傅的师傅!”
赵美萍决定笨鸟先飞,她每天早上6点多钟就到了公司里,晚上10点多才回出租屋。回来后她还要读一些书,写点诗歌和日记,每晚总要熬到12点后才休息。在那段日子里,几乎所有的恐惧和劳累她都经历过。她租着一间农家的厨房,每月15元租金。下雨漏雨,刮风掉灰,一次夜间回家还差点踩到盘缩在门后的一条大蛇身上。有天夜里下大雨,屋里到处漏雨,床上的被子潮湿冰冷,她无法入睡,只好抱着一包衣服在墙角熬了一夜。
天道酬勤,赵美萍“当师傅的师傅”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一年半后,因为表现优秀,赵美萍被提升为车间里的组长。3年后,她被提升为公司里的技术员。在艰苦的打工日子里,赵美萍仍然追逐着自己的文学梦。每月的工资,她给家里寄去五分之三,剩下的一份对付房租和伙食,一份买书,并尝试写作。
1994年,赵美萍开始向报刊投稿。在遭遇无数次的退稿打击后,终于有一天,她的一首小诗在《上海侨报》上发表了,得到了平生的第一笔稿酬——5元钱。她兴奋极了,把这笔钱仔细地放在笔记本的夹层里,舍不得用掉。1994年夏天,《上海故事》和《劳动报》联合举办“打工在上海”征文。很快她将一个打工妹的不幸经历写好寄给了征文组。没想到,最后竟获得一等奖。
此后3年间,赵美萍一边打工,一边写了大量的纪实故事发表在《知音》、《恋爱·婚姻·家庭》、《现代家庭》等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