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
钱不会走错路
潘石屹/文
我出生在西北农村最贫穷的地方,我家又是村里最贫穷的一户人家。小时候,我想做医生,因为医生能够解除人们的痛苦。医生是很受尊重的,天天背着药箱,挨家挨户地转,所有的人家都杀了仅有的老母鸡请他吃。我还想过做电工,村子里那时刚刚装上电灯,这个东西多神奇啊,一拉线,灯就突然亮了。我觉得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除了医生就是电工。上了中学,我的理想又变了。那时经常被饥饿折磨,看到食堂里的馒头和发糕,想长大后当一名厨师,因为能吃饱饭。后来渐渐感到有钱太重要了,有了钱我就能去给妈妈治病,就能让全家人有饭吃、有衣穿。
从当医生、电工的理想,到想做一个有钱人的理想,中间有很大的转变。当医生、当电工,首先要学习技能,并且把有关技能应用于对他人的服务,这是个朴素的职业规划的萌芽,还有一些人生的设计在里面,我觉得很好。其实后来的理想根本不能叫做理想,那是为贫寒所迫,是一种对金钱的支配力的崇拜。
抱着年幼时候的贫寒记忆,怀着对金钱的强烈占有心,是改革初期大多数人的状况。那时“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思想将金钱放大到无比崇高的地位。到处都是财神,法国部长给当地的华人拜年时,都会说“恭喜发财”。外国人都认为中国人有信仰,信仰财神。财神取代了玉皇大帝,取代了观音菩萨,取代了释迦牟尼,在任何事中我们都唯财神马首是瞻。那些年的生存渴望,令金钱对我们施了咒语,控制了我们的灵魂。现在很多人富裕了,觉得这种想法有问题了,觉得我们的神不应该仅仅是财神,还应该有智慧之神、爱情之神、艺术之神。我们的精神应该全面发展,首先就要从单一的财神信仰中解放出来。
金钱几乎给我们整整一代人都下了咒,我们就像受到鞭打一样急急忙忙地到处找钱。找到一分钱就赶紧放在床底下藏起来,感觉占有了钱。十几年前我曾经拿到一张钞票,上面写着某个人的名字,还盖着手印。估计这个人想的是把这张钱签名画押了,这张钱就永远是他的了。
消除金钱的魔咒,其实就是要消除我们给自己设定的荒谬思想,减弱对金钱支配力的崇拜。当时因为贫穷导致的急功近利、见识短浅的思想,现在看来确实是十分荒谬了。
钞票是商品价值的度量,同时钞票只有在流通之中才能发挥其功能智能。它状如流水,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流水中挖一个坑,占有某一部分,说自己是这里的“财主”。资金流,跟随信息流,代表着物流,永远在流动之中。在世界巨大的流动资金里,可能有部分划归你的名下了,那是标记你做了其中某一部分工作,是你工作的报酬。就是这部分法律保护下的私有财产放在你口袋中了,也很难说它就安静了,你还是要把它花掉。因为你生活在一个互为支持、互为服务的社会,金钱是这种服务往来的凭证。总想着占有金钱的人,事实上是挣不了多少钱的。你也许理财的才能高明,懂得将资金放到合适的水渠中去,成为组织和调动某个商业事件的力量,从而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财富,那你就是一个资金流动的指挥者,但你不能占有它。你一占有它,就是僵化了它,就好像把一条鱼放到冰箱里一样。一个最善于使用钱的人,终其一生,可能会留下一个优秀的企业。他死后,这个企业依然在社会中自行生存、发展,给其他人带来收益,给社会创造价值。
爱钱,不如去了解钱的力量,而钱的力量就是你不能独占它。流通是它的天性,从这点来看,它是人类发明的灵性之物。在健康、合理的社会中,金钱的流向、交易的保证都完善,钱不会走错路,它走的路永远是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满足和财富增值之路。
熊宁:把爱留在雪域
格桑/文
“有一位姑娘/走过了雪域/轻轻的脚步/留下许多爱的怀念/有一位姑娘/美丽了雪山/灿烂的微笑/藏在炊烟升起的帐篷……”一首《爱的怀念》,回荡在辽阔的雪域高原,引来欷歔无数,泪水无数。歌中吟诵的姑娘,集世上至为珍贵的大美和大善于一身,胸怀博爱与激情,处处扶贫济困。在得知今春青海遭受罕见雪灾之后,她四处募捐,不避严寒与路途艰险,送去救命物资,却在途中不幸遇难,香消玉殒,年仅29岁……她就是被人们称为“公益天使”的熊宁。
冰心玉骨天分付
西安,文成公主的故乡。出生在这里的熊宁,天赋美貌,气质脱俗。因为学的是服装设计,她对审美有着独到的眼光。一米七三的秀拔身材,装扮大方得体,走到哪里都光彩照人,那永远孩子一样天真灿烂的笑容,更令人们见之难忘。
仿佛上帝的宠儿,大学刚毕业,熊宁就顺利地成为广州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助理。这份薪酬优渥、惹人艳羡的工作却没能留住她的心。“不是自己向往的人生”,她很快辞职与丈夫黄晨回到西安创业。他们做过贸易、室内装饰,还开过服装店。波谲云诡的商海激荡中,她尽情展露着胆识与才华,收入渐丰。
熊宁本可以生活得简单滋润,华服、美食、旅行、游泳都是她的爱好。但熊宁并不贪恋,而是拿出极大的精力与财富,投身于公益事业。
过去,她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我要挣很多的钱,我要出国。”后来,那句话变成了:“我要挣很多的钱,我要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自2007年初开始,熊宁的倩影频频出现在西安市儿童福利院,有时一周去两三次。宝宝班的孩子见到她都会扑过来,依偎在她身旁,有的抱腿,有的牵胳膊。她总是笑眯了眼,不顾孩子的鼻涕和嘴边的饭粒,抱抱这个亲亲那个,迫不及待地掏出袋子里的香肠和糖果,或者急急忙忙给拉屎的孩子擦屁股。
熊宁关注最多的,是那些重残儿童。她总说,漂亮健康的孩子人人喜欢,而我要把更多的爱给这些残疾孩子。节假日,她会把一些孩子带回家,给他们洗澡,换上漂亮衣裳,紧紧牵着他们的手,去大雁塔、广场玩,或去诊所看病。
熊宁非常喜欢的孤儿安佳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了,她时常翻出手机里存的小安佳的照片,一遍遍地看。安佳回访福利院时,熊宁抱着他亲个不停,还亲手为他戴了个小香包。
朋友问熊宁:你那么喜爱孩子,为何不自己生一个呢?她的回答让朋友觉得不可思议:如果生了孩子,感情就聚焦于他,而不能把爱分给他人,“人生在世,要善待周围的人,不一定非要创造生命。”
感君用心如日月
关心、帮助他人,早已成为熊宁生命的习惯。好友感慨:“熊宁好得你都不敢相信她是真的。”一位好友孩子小,工作忙,有时照顾不上体弱多病的母亲,熊宁便常替她去探望,逢年过节捎一些适合老人口味的食物。冬天,老人房子没暖气,她又把电暖气送上门去。一次,那位好友顺口说喜欢雪青色,熊宁就亲手为她织了一条漂亮的雪青色围巾。熊宁出事后,遗物中还有一个专门买给好友的藏银项链坠子,因为她曾许诺过。
在常去吃饭的餐厅,认识了服务员李丽,熊宁把她当做妹妹,总记挂于心。看见她脸上长了小痘痘,下次就捎来了治痘痘的药膏。有时晚上吃完饭,看她太辛苦,还会帮忙打扫餐厅,送她安全回到了宿合才离开。
上善若水,熊宁的力量像水一样,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无论是常去的小诊所,还是理发的发廊,买衣服的商店,因为她的热情善良,许多人都成了她的朋友。在她的爱心感召下,不少朋友也开始到福利院和敬老院做义工。
总是对别人由衷地赞美欣赏,总是主动向别人表达热情友好,熊宁之于他人的点点滴滴,虽算不上轰轰烈烈,却分明若一股暖流。不辨远近亲疏,不分高低贵贱,她流到哪里,哪里就有温暖、友善,哪里就会迅速形成一个巨大的爱的旋涡,释放出更多的热量,让人们感到世界真的不冷漠。
不辞镜里朱颜瘦
熊宁热爱旅行,常四处行走。几年前那个长长的假期,她背起行囊,独自搭上去青海玉树的火车。正是这次偶然的出行,让熊宁与那片神奇的土地结缘。那里纯净的蓝天白云、雪山草地,淳朴善良的藏族同胞,让她魂牵梦萦,一次次归来。
2007年夏天,熊宁到青海贡奔香巴林民族孤儿技能学校调查学校的状况,捐赠了一批衣物和1万元现金。因为玉树的一些孩子提到“哆啦A梦”,却不知到底是什么样子,回西安后,熊宁拉着朋友跑了一下午市场,买回了印有“哆啦A梦”图案的润唇膏和擦脸油,给孩子们寄去。她又激动又伤心地邀请朋友:“明年夏天,你放暑假了,咱们一起去支教吧。”
11岁的昂文求达是玉树州红旗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一岁时失去了父亲。去年,他多了一个“阿妈”。熊宁阿妈一来,平日孤独的孩子一下子就高兴得蹦起来。熊宁带来的不仅有好吃的、好玩的,还有崭新的课本和衣服,她甚至提出要送昂文去西安读书,直到帮他找到工作。
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穷人的银行家”的孟加拉国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通过创办格莱珉银行,专门向穷人提供小额贷款,帮助千百万人摆脱贫困的经历,让熊宁激动不已,她多么希望也能用这种方式帮助更多的人。为此,她专程前往北京,请教有关专家。
零落唯有香如故
今年春节期间,熊宁给青海的朋友巴桑打电话问候。巴桑告诉她:“都挺好,只是这里下雪很大。”千里之外那个清脆的声音顿时急切起来:“人怎么样?牛死了没有?我去那里看一看吧。”
要走完西宁至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八百多公里路,需翻越二十多座大山,至少要花18个小时。大雪封山,危险很大。巴桑极力劝阻熊宁“千万别来”,对方应着:“好好,放心”,便挂了电话。
青海的灾情在熊宁心头盘桓,令她寝食难安。没过大年初六,她就开始挨个给朋友发短信,问有没有可以捐赠的厚衣服、药品之类。为了募集到更多物资,熊宁不知跑了多少家企业,动员了多少朋友,一天到晚奔波,常常累得连饭都吃不下。她不断讲述着灾区牧民的困境,说到动情处,潸然泪下,许多人都被打动了。
3月2日,熊宁和丈夫等一行4人,乘坐一辆越野车,满载募集而来的救灾物资,星夜赶往玉树。3月4日,车子跳跃着、摇晃着朝高山上的灾民家驶去。他们挨家挨户分发救灾物资,每到一家,熊宁都要摸摸小孩的头,半跪着给他们擦脸或喂糖,扯着藏族阿妈的衣襟,语调轻柔地打听情况。她眼眸闪亮,真诚而热烈,同行的人都为她那由内而外洋溢的美的光辉所折服。
那里的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当时的气温是零下16摄氏度,到处都能看见冻死的牲畜。雪很厚,路难走。这一整天,他们除了早上吃了方便面,入腹的只有矿泉水,瘦弱且患有颈椎病的熊宁,却显得越来越精神抖擞。看到灾民们领到衣服、冻疮膏等物品,小心翼翼地搂在怀里,慢慢绽放笑颜,熊宁开心极了。她深悔这次带的东西太少,催促丈夫赶紧回西安,再多运些物资过来。
第二天,丈夫返回西安。熊宁留下来,她想再去一趟隆宝镇拉布乡第二寄宿小学,看看那里的情况。然后,她还想去看看贡奔香巴林民族孤儿技能学校的孩子们。
熊宁搭乘的一辆小型汽车从一段缓坡冲下来后,颠过几处起伏的山路,突然失控翻车。熊宁被重重地甩出车厢——她再也回不去了。
就在出事前,熊宁还发短信给同学:“谢谢你们捐衣服给灾民……我也为有你们这样的朋友而自豪。”
熊宁遇难后,福利院的孩子们为她制作了卡片,上面贴着“爱心”和“小花”。他们知道熊宁喜欢花,真心爱他们。卡片内页上,有孩子们重重按下的彩色小手印。“熊宁以前最爱牵孩子们的小手,现在,宝宝们的小手就和熊宁温暖的大手永远连在一起了。”朋友们流着泪说。
熊宁的事迹,因为她的离世才渐为人知。她所做的一切,真诚纯粹,只是源于心中那份大爱与悲悯:“财富只是粪土,真正的幸福和自由是能给更多人带来爱与温暖。”
正如《爱的怀念》中唱的那样:“轻轻的白云化成哈达,为你铺成一条天路……”天使熊宁,天堂方向,一路走好。
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
姜钦峰/文
在郊区的一家小工厂里,我见到了那名女大学生,半年前她刚从大学毕业。来采访之前,我多少了解一些她的情况。
她的家境原本不错,父亲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可是,当她念到大二时,忽然家道中落,因为父亲生意失败,欠下了一大笔债务,再也无力供她念书。面临休学的窘境,她想到了去申请助学金。那是一位企业家捐资建立的助学基金。几年前,企业家找到当地一家报社,提出愿意每年拿出一百万元,用以资助贫困大学生,并委托报社操作此事。企业家还有一个心愿,如果受助的学生毕业后经济状况好转了,希望他们能归还这笔钱,用于继续资助其他贫困学生,把爱心传递下去。
她顺利申请到了助学金,每月可以领到四百块钱。为此,她和基金会签了一份特殊的“道义契约”,大致内容是:她承诺把这笔钱用于勤俭求学,如果将来有条件的话,就把这笔钱还回去,用于帮助更多的人。在协议书的最后,还有一条特别声明:“本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也就是说,受助学生将来是否履约全凭良心,即使不还钱也没有法律责任。
有了这笔助学金,她的学业得以继续。大学毕业后,她找到了现在这份工作,但是初始月薪只有800元,相对目前的城市消费水平,她的生活状况不难想象。可即便如此,她每月依然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大部分钱归还助学金,成了还款最快的受助大学生。为了还款,她每天的生活费保持在五块钱以内——早上只吃两个馒头,中午和晚上在食堂吃青菜和大米饭,每顿一块钱,还有交通费两块钱。可想而知,她还款的钱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看着眼前这个衣着朴素、面容清瘦的女孩,我的心有点沉重。我极力想避免触及某些沉重的话题,于是跟她开起玩笑:“别的女孩子为了减肥,大多不吃早餐,而你每天早上竟吃两个馒头,真能吃啊。”我当然明白,如果一日三餐吃得太素,人的食量会大增。她忽然感觉有点不好意思:“其实,每天上午不到11点,我的肚子就开始咕咕作响了。”说完她自己先笑了,双眸澄澈如水,有些腼腆。
采访快要结束时,我问她:“以你现在的条件,完全可以暂时不还款,再说也没人要求你马上还钱啊,究竟是什么信念支持你这样做?”她忽然止住了笑,十个手指绞在一起,似乎感觉有些意外:“饿一下又不会死人。”她的语调不高,轻轻地,表情依然平静。我一下子哽咽了,目光不敢与她对视,扭过头偷偷地擦了擦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