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的八月十五日,日本首相石原率内阁来到了位于日本东京都市中心的靖国神社。
......
靖国神社紧邻日本天皇的皇宫,是1869年明治天皇为祭祀在戊辰内战中阵亡的官兵而创建的,时称“东京招魂社”。明治天皇初次参拜东京招魂社时,曾吟诵和歌:“为我国战斗和牺牲的人们,你们的名字将在武藏野的这座神社中永存。”后来,经明治天皇钦定,“东京招魂社”更名为“靖国神社”。
“靖国”二字取义于中国古籍《左氏春秋》“吾以靖国也”,意为“镇护国家,使国家永保安宁”。之后,在历次对外战争中阵亡的军人、军属和准军属均被供奉于靖国神社。被供奉者的亡灵经“招魂”仪式进入神社,其姓名及简要生平记载于殿中的“灵玺簿”。靖国神社现供奉有两百四十多万个亡灵,包括二战之后接受审判的14名甲级战犯和1000多名乙级、丙级战犯。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战后计划委员会”曾认为靖国神社并非宗教。它们崇拜军国主义,培育了日本富于攻击性的国家主义精神,这样的神社违反信教自由,应当关闭,因此当时的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准备将其烧毁。但罗马教皇代表对麦克阿瑟说:“不管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向为国家捐躯的人们表示敬意是人类的‘自然法’。烧毁靖国神社将是一种犯罪行为,也会在美军历史上留下污点。”麦克阿瑟接受了他的劝说。
但促使麦克阿瑟改变主意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担忧烧毁靖国神社将遭到日方激烈的抵抗。美国最终认为应该保留靖国神社,废止恐怕反而会增加事端。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参拜靖国神社时曾经表示:“国民感谢为国牺牲的人,这是理所当然的。若不这样,谁还会为国捐躯?”
日本昭和天皇在战后曾8次参拜靖国神社,后来因中韩等亚洲邻国的强烈反对,便没有继续参拜。
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的国内法否定了国际法,抹消了对侵略战争负有特定责任的领导者即“战犯”和“普通战殁者”的区别。日本重新修订实施的《军人恩给法》,将战犯被处死、服刑期死亡列为“因公殉职”,将被拘押期间列入“在职”并发给“恩给”。也就是说,根据国内法,日本已不存在“战犯”。
认同二战期间战死的日本军人,赞同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在日本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东京审判结束后,日本NHK电视台在街头进行采访时,便有普通受访者表示:“这是羊在狼面前的哀叫,现在再谈善与恶已经毫无意义了。既然战败了就该接受处罚,没什么可说的。”
......
时至今日,日本已成功摆脱美国的军事控制,还再度占领朝鲜半岛,吞并了俄罗斯的大片国土,这让日本自然是一甩二战以来的阴霾和压抑,举国上下都扬眉吐气,无比的欢欣鼓舞。
石原也不再有任何的顾及,断然决定在日本战败满xx周年之际,带领内阁隆重参拜靖国神社。
对石原来说,重启参拜靖国神社,不仅是为了激励国人在这大争之世精忠报国,还是为了表达他个人的无尽哀思。他那个剖腹自尽的独子的魂魄也已经被招入了神社。
“为了大和民族的繁荣,为了大日本帝国的复兴,他们义无反顾地赌上了自己的灵魂。让我们向这些殉难者表示诚挚的哀悼。”石原悲戚而沉重地念着悼词,“大日本帝国的英雄们,你们的灵魂永垂不朽!”
“永垂不朽!”石原身后的阁僚们异口同声的诵道。
悼念完毕,石原带领阁僚唱起了《军舰进行曲》:
我们是攻守兼备的铜墙铁壁
是太平洋上的坚固堡垒
守护皇国四面八方,所向披靡
无敌联合舰队
攻敌时无不克,作战时无不胜
走向大海
尸随浪花浮海面
踏过高山
身自凋零没野草
吾为君亡
死而无憾
太平洋上正浓烟翻滚
随风飘,与神鸟一起飞翔
舷侧重炮齐声巨响,威震太平洋
如雷灌耳突如电闪,势如破万竹
跨万里之波涛
布国威于四方
......
日军在八月十五之后,对太平洋诸岛国和地区展开了海陆空一体的猛烈攻击。
日本年轻人参军的热情空前高涨,不断扩编的日本军队竟是丝毫没有兵源紧缺的问题。
与此同时,日本各大企业从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经济区开采的各类矿产,源源不断地供应着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土的造船厂、兵工厂。
于是,日本以极快的速度拥有了这个星球上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而跟随美国与亚欧共同体激烈交战的太平洋诸岛,却都早已精疲力尽,变成了待宰的羔羊。
守望在皇宫的日本天皇,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来自前线的捷报。
“台湾执政的民进党不战而降!企图反抗的台湾民众悉数被血洗和镇压!”
“大日本皇军占领菲律宾!”
“大日本皇军占领印度尼西亚!”
“大日本皇军占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
“报告,请首相示下,要不要占领南极洲?”
“那个地方环境恶劣,资源也无法开采,还是留给帝企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