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伴有心肌炎或者心肌损伤,即使孩子哮喘不发作,他自己也憋得慌,老是长出一口气,或者孩子一运动就觉得憋得慌。很多家长以为是孩子的哮喘还没有治好,实际上这是心肌损伤或者心肌炎的表现。
影响哮喘疗效的最大因素就是鼻腔。以前很多家长和医生对鼻腔会引起疾病的重视不够,近几年,国际上普遍认为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是同一疾病,需要同等重视。只有很好地治疗孩子的过敏性鼻炎,孩子的哮喘才可以得到长期缓解。
老百姓认为的感冒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过敏性鼻炎,表现为打喷嚏、流鼻涕、鼻子堵、鼻子痒;另一种就是在此基础上还表现为嗓子疼、咳嗽甚至发热,这是典型的急性鼻咽炎,就是鼻子和嗓子受到了急性感染。过敏性鼻炎和急性鼻咽炎相互影响,前者是基础,后者反复发作可以导致前者的病情加重。所以对于由感冒诱发的哮喘,我们要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
鼻窦炎跟哮喘也有密切关系,鼻窦里有神经,神经受到刺激后容易引起哮喘的发作。所以我经常跟家长说,鼻窦炎治不好,鼻炎就治不好,鼻炎治不好,哮喘就不能完全控制。如果您的孩子哮喘经常发作,还要考虑孩子是不是有鼻窦炎。
对于明确诊断伴有鼻窦炎的哮喘患儿,应当积极治疗。鼻窦炎与难治性哮喘的关系最为密切。其可能的机制是:鼻窦黏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激后,经过副交感神经的鼻支气管反射,引起支气管痉挛;鼻窦内的细菌随鼻窦分泌物向下流进支气管和肺,加重气道炎症和阻塞。对于这类患儿,只有彻底治愈鼻窦炎才能控制哮喘。
哮喘反复发作,我们还要看患儿的用药是不是正确。治疗儿童哮喘的药物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临时对症治疗的,治疗患儿频繁咳嗽和喘息,主要药物是支气管扩张剂和茶碱类药物。支气管扩张剂疗效快,应用广泛。但如果长期单独使用会使人体产生耐药性,知名歌星邓丽君的死就是由于长期单独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导致的。茶碱类药物对于各种喘息发作都有效果,由于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很相近,已经是二线的临床使用药物。
另一类就是抗炎药物,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支气管黏膜的慢性炎症,需要长期使用抗炎药物。包括局部吸入激素,同时要口服顺尔宁,这些药物的价格比较贵,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经常复诊,以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
除了以上几大原因外,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不太好,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家长对哮喘疾病的认知度不高。家长对这个疾病越了解,认知度越高,疗效就越好。如果家长不认为孩子是哮喘,认为孩子就是简单的气管炎或者肺炎,只用消炎药物,没有对慢性炎症进行治疗,很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哮喘常年不愈。
2.家长没有严格遵守医嘱。家长对医嘱执行得越好,孩子哮喘的疗效就越好。有些家长怕药物有副作用,不按时按量给孩子吃药,这也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3.单一用药。哮喘发作的时候只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就是我们说的对症治疗,没有治疗慢性炎症。虽然暂时可以控制哮喘,但只要炎症存在,哮喘还会发作。
4.长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这也会导致支气管耐药,当支气管哮喘再次发作的时候,这类药物就不起作用了。邓丽君就是典型的例子,常年使用长效支气管扩张剂,最后导致治疗失败,不幸猝死。
温馨提示
孩子哮喘治疗后不好转,有以下几大原因:一是医生诊断有误;二是孩子有并发症,如心肌炎、心肌损伤、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等;三是用药不正确;四是家长不认为孩子是哮喘;五是家长对医嘱执行得不好,不能按时按量给孩子吃药;六是长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使孩子耐药,一旦哮喘发作,这类药物就不起作用了。
预防哮喘从孕期开始
哮喘是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在我国,近年来0~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处于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988-1990年,0~14岁儿童哮喘患病率为0.11%~2.03%;但到2000年,患病率为0.25%~4.63%。患病率的上升幅度令人担忧,并且70%以上的儿童,哮喘首发于3岁以内。
医学证实哮喘与遗传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日本,哮喘病人三代亲属中患病率平均为57.6%。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已证实:双亲中有一人患有过敏性疾病,子女成为过敏儿的可能性为60%;双亲均为过敏性疾病患者,子女成为过敏儿的可能性上升为80%;与此相比,双亲均无过敏性疾病的,仅有19%的孩子可能成为过敏儿。
但是在考虑哮喘遗传因素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因素。从过敏性疾病的发病过程来看,总是由于外源性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花粉、尘螨、药物等)作用于人体引起支气管痉挛、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炎症细胞浸润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从而导致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是外部因素,遗传因素决定个体的体质,决定个体对某种疾病的易感性。
假如缺乏过敏原这一环境因素,即使是过敏体质也不会发病。哮喘疾病就像一棵大树,只有树种子不一定能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适宜的土壤、气候和温度。任何疾病的发病都是有规律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您的心中有孩子,有预防疾病的那根弦,就会减少哮喘对孩子的困扰。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医学的发展,人类对哮喘有了更多的认识,认识到了预防哮喘要从胎儿、婴儿开始。
如果父母任何一方患有哮喘或者鼻炎,就要在怀孕前后注意防治过敏。那么,怀孕期间如何防治呢?
孕前治疗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很复杂,如果母亲怀孕期间有过敏性疾病,某些过敏介质和抗体就会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孩子出生以后就会有过敏的可能,比如鼻子堵、湿疹等。所以,女性要选择在身体状况良好、没有明显过敏症状的时候怀孕。
孕期要忌口
怀孕期间最容易过敏,因为胎儿就是最大的过敏原。很多以前不过敏的食物,在孕期却容易引起过敏。最常见的过敏食物有鸡蛋、牛奶、坚果等,孕妇吃后表现为恶心、呕吐,甚至肚子疼、拉肚子。过敏反应经常和妊娠反应相混淆。妊娠反应一般在饭前、晨起,而过敏反应在饭后才出现。如果您突然不想吃某种食物,也许表明您对这种食物过敏或者不适应。对于高危母亲,我建议孕前做一个食物的过敏原测试,可以有效预防过敏,避免打击一大片。
远离过敏原
过敏原可以分为吸入性和食入性的。吸入性过敏原主要有尘埃、尘螨、真菌、霉菌、动物皮毛、羽毛、花粉、柳絮等。食入性过敏原主要有鱼虾、鸡蛋、牛奶、面粉、花生、大豆等。尤其要注意宠物很容易引发过敏,怀孕期间家里最好不要养宠物。
戒烟、自然分娩
在胎儿期,母亲应戒烟并避免二手烟。因为孕妇吸烟会增加患哮喘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影响胎儿在母体内正常的生长发育。另外,分娩方式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体质,调查发现在相同遗传条件下,自然娩出的新生儿日后患哮喘的概率要比剖腹产新生儿低。
温馨提示
如果女性有过敏性疾病,最好在孕前就要治疗,选择在身体状况良好、没有明显过敏症状的时候怀孕。如果母亲怀孕期间有过敏性疾病,有些过敏介质和抗体就会通过胎盘传给胎儿,那么孩子一出生就会遇到过敏的麻烦。
对于过敏体质的女性,孕前最好做一个食物过敏原测试,在孕期不吃引发过敏的食物。怀孕期间,家里最好不要养宠物,孕妇应戒烟并且避免二手烟。
哮喘的最佳治疗期是童年
哮喘不是天生的,但哮喘和遗传的关系密切。三代以内直系亲属有哮喘或者父母有明显的过敏性鼻炎,孩子患病的概率会相应增加。但是,有这个危险因素孩子不一定就会发病,就像种子不一定发芽一样,它还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境才能生长。哮喘生长的土壤就是过敏体质,哮喘的环境就是过敏原。过敏体质是遗传的结果,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改善孩子生活的小环境。可以说,跟遗传相关的疾病都不能根治,只能缓解。就像种子,它本来就有发芽的特性,只要条件合适,它就会顽强地生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任哮喘的发作,因为哮喘的反复发作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也给家长带来很多麻烦。孩子患了哮喘,要积极治疗,以期早点达到缓解的目标。
“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这是在传统中医界流传的一句话,说明哮喘很难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哮喘作为过敏性疾病,本身是由基因决定的,只要身体的基因没有改变,环境中存在过敏因素,就会有发病的危险。使用药物也只能缓解哮喘症状,减少发病的概率,不能杜绝哮喘的发生。就像一粒种子,也许千百年都不发芽,但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水分,就有发芽的机会。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患儿被诊断为哮喘,他的家长决心根治这个顽疾,就和医生讨论需要治疗多长时间。按照当时的医学发展,医生认为只要2年不发作就算痊愈,也就是说需要治疗2年的时间。但2年过去了,这个患儿的家长再问医生是否可以停药,医生遗憾地告诉他,最好治疗5年再停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哮喘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治疗方案和时间不断地调整。研究发现:连续用药510年的患者,部分病人停药3年后又会出现呼吸道的慢性炎症,这个炎症就是哮喘的基础,还有可能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