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或者头孢类消炎药物对支原体没有效果,但支原体对红霉素类抗菌素很敏感。由于支原体感染经常合并细菌感染,对于重症的支原体肺炎也经常联合使用红霉素和头孢类消炎药物。患支原体肺炎的孩子痰多,容易堵塞细支气管,造成肺不张,所以在治疗的时候祛痰、雾化、拍背就显得比较重要。
支原体肺炎的并发症比较多,这也是它不同于一般肺炎的特点。在治疗肺炎的同时还要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支原体肺炎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可达并发症总数的40%左右,最为常见。大多属于非特异性损害,如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症状。因为很多医生对这些症状不熟悉,甚至不知道。有这种病症的孩子表现为:脾气大、易生气、爱哭、走路不稳、容易疲劳等。
2.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约占并发症总数的30%,仅次于心血管并发症。多数表现为胃肠道损害,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极少数会出现肝脏损害,如转氨酶升高,肝脏轻度肿大。针对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处理,主要是控制支原体感染,并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给予必要的对症治疗或护肝治疗。
3.肾脏并发症。发生率约占并发症总数的20%。一般表现为一过性肾损害,这种损害是可以短期自愈的。会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及血压增高等症状,但肾功能正常。这种一过性肾功能损害能彻底治愈,没有并发症,可随着病情改善而好转,极少会转为慢性肾损害。
4.血液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约为并发症总数的10%。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减少,较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个别患儿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症状。针对血液系统并发症的治疗,在控制支原体感染的同时给予强的松、丙种球蛋白治疗,疗效良好,患儿能很快痊愈。
5.其他系统并发症。偶尔还可见到神经系统或皮肤黏膜损害,多数为一过性损害,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后,不会留下后遗症。
温馨提示
常见的肺炎都是由细菌或者病毒感染导致,而支原体肺炎是由肺支原体感染导致。一般肺炎主要是肺泡的炎症,而支原体肺炎是肺间质和毛细支气管的炎症,主要症状是剧烈咳嗽。
支原体肺炎初期可能表现为发热,低烧或者高烧,没有规律。如果合并细菌感染,常见高热。咳嗽不严重,但在起病45天的时候,咳嗽会加重,变为剧烈、频繁咳嗽。
支原体肺炎的病程一般需要一个月,个别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支原体肺炎的并发症比较多,在治疗肺炎的同时还要积极防治并发症。
高手爸妈必备的医学常识
什么是人体的免疫系统
人体接触到的病原微生物多如牛毛,皮肤和黏膜只能减少入侵的数量,无法完全阻挡它们的侵袭。病原微生物是很狡猾的,不会被高大的城墙所吓倒,它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入侵人体。病原微生物是和人类共存的,也会长期和人类斗智斗勇。
人体除了皮肤黏膜的屏障,还有一套免疫系统,包括天然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的,是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国防军。
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
免疫细胞包括: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血小板等。
免疫分子包括: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等。天然免疫系统由两大军种构成,一个是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一个是免疫球蛋白系统。当病原入侵人体后,首先冲上前去的就是单核吞噬细胞。在没有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吞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在组织中巡游以收集体内的垃圾,如死亡的细胞碎片。一旦有病原微生物穿越皮肤和黏膜系统,进入人体中,吞噬细胞就毫不留情地将其吞噬。但吞噬细胞相当于一个流动哨,大多数情况只能处理少量的病原体,主要发挥通报敌情的作用。
当敌情严重的时候,它会迅速上报司令部,调集野战部队,即白细胞去吞噬病原微生物,病情越严重白细胞越多(白细胞是年富力强的吞噬细胞)。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生病以后,医生会给孩子检查血常规,如果是细菌感染,白细胞则会升高。因此很多人错误地认为白细胞不好,是个坏东西,是它导致孩子生病的。
其实白细胞数量增多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白细胞是人体和细菌作战时冲锋陷阵的勇士,奋勇抗敌直至牺牲。当然,在和敌人作战的过程中,白细胞里的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会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对人体造成免疫病理性损伤。
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黏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未被杀灭的病原体,则经淋巴管到附近的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
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液及其他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病原体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的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最后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部分狡猾的病原菌也正是利用了人体吞噬系统的漏洞,进行不可告人的阴谋,虽然它们也被吞噬细胞吞入,但不能被杀死,这就是不完全吞噬。比如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军团菌等,就不能被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这些病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人体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或抗菌药物的作用。有的病菌还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反而使吞噬细胞死亡;有的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液扩散到人体其他部位,造成人体广泛的病变。
免疫球蛋白是人体天然免疫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分为三种,即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
免疫球蛋白G(IgG)是免疫反应中最重要的抗体,它仅以单体的形式存在。它是抗感染中的主力军,它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还能与病毒抗原结合从而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免疫球蛋白G在机体合成的时间要晚于免疫球蛋白M,它在孩子出生后的第3个月才开始合成,孩子35岁时,免疫球蛋白G才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它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是孩子出生6个月内最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性两种,血清型免疫球蛋白A可以调节细胞吞噬作用。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是机体黏膜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覆盖在鼻、咽、气管、肠、膀胱等黏膜的表面。它能抑制微生物在呼吸道上皮附着,减缓病毒繁殖,是黏膜的重要屏障。对某些病毒、细菌和一般抗原具有抗体活性,是防止病原体入侵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外来抗原进入呼吸道或消化道,局部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后,无须中央免疫系统的参与,自身就可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分泌性抗体,即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呼吸道分泌液中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呼吸道黏膜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免疫球蛋白M(IgM)是抗原刺激诱导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液中。是高效能的抗体,其杀菌、溶菌、促吞噬和凝集作用比免疫球蛋白G高5001000倍,它在人体的早期防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补体系统是由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组成的,是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补体系统能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是它具有溶解和杀伤作用,当细菌进入机体后,细菌的细胞壁脂多糖可通过替代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细菌的细胞壁被破坏。二是免疫黏附作用,补体可以将小分子病原黏附集中,便于吞噬细胞吞噬消除。三是趋化作用,补体在激活的过程中可以释放信号,让白细胞向病原所在地集中,以便杀死病原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