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害怕,他们闪躲亲近的人,不肯回馈朋友的情谊,这使得他们越来越孤单寂寞;尤其是当别人有意接近,或是他们有意亲近某人时,都会令他们陷入害怕的情境。对方随着交往更进一步深入而产生好感,觉得他迷人,产生亲密行为,以及表露情爱,对他而言都极其危险。这足以解释为什么他往往在重要时刻不见踪影,态度转为敌对、抗拒;或者突然把自己关起来,切断联系,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让大家遍寻不着。
玩失踪是一种人际关系间的扭曲,任何一个把自己锁在保险柜里,依靠远离他人、独自占有空间以保证其安全的人,只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囚徒。
间歇性失踪症的心理正是如此,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十二、混在男生堆里的女生,不被各种间歇才怪
哪些人容易时不时犯神经?肯定不是心静如水、深居简出的乖乖女。女人混在男人堆里,神经才变得异常敏感。男人对她们来说,既是话题,又是试金石。心情被搞得乱乱的,时不时失踪,时不时失落,是她们的家常便饭。一位女生曾求助于心理咨询: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生,朋友平时都说我间歇性犯二。我想大概我的性格比较讨喜,于是男生缘还不错,男性朋友算不少,可是总是发生一些朋友跟我表白的事情,让我很苦恼,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不讨厌他,因为他是我的朋友,可是我对他也没有非分之想啊。而且我觉得如果在一起了,分手之后可能会失去这个朋友。可是事实是,拒绝了之后,也做不成朋友。
这次是我一个非常要好的哥们,我把他当我亲哥哥一般,他非常喜欢我,是很认真的一个男生。我纠结了,告白之后我说不出什么感觉,总之就是纠结。答应吗?说实话我不讨厌他,还挺喜欢他的,可是这种喜欢确定是爱情的那种喜欢吗?我不清楚。而且分手以后,朋友肯定没得做,再也回不去了。不答应?好像他不会只想和我做朋友吧?可是我有过一次经验,还是朋友的时候无话不谈,变成男女朋友关系以后却完全没话说,不知道说什么好,说什么都觉得尴尬。考虑了许久,我还是决定拒绝,可还是有点失落,本来经常联系,现在几乎没有联系了。
男生缘特别好的女生,吸引异性根本无法避免,朋友和男朋友之间互相摇摆,失落也由此引起。间歇性失落,是因为想要得太多。女孩想他是我的哥们儿,但不能发展成恋人。如果发展成恋人,那就不能成为更多人的哥们儿了。女孩讨厌这种感觉,所以只愿享受表白,不愿失去自由。
那不是间歇失落,那是犯嗲,到最后错过了这个,也辜负了那个,这种间歇性失落不值得人同情。
处理得好的女孩也是蛮多的。一次"中国好声音"的选拔节目中,一位青春洋溢的大学女生被簇拥着上台,身边是4个男同学,理科的,文科的,安静的,活泼的,各种类型都占全了,还有一个相貌平平的女生做绿叶。在台上,她偶尔犯错,偶尔卖萌,间歇犯神经,把蠢男生的智慧全部激发出来。
这绝对是一次成功的激发。
听说过"GREENTEABITCH"吗?特指那些装纯的女人,总是长发飘飘,清汤寡面,说素面朝天其实化了裸妆。装出人畜无害、心碎无痕、岁月静好的多病多灾、多情伤状,喜欢瞪大眼,无辜的看着男人,其实野心比谁都大。姿色中上,以文艺女青年为伪装,四处宣扬受过情伤,咬牙坚强。爱玩微信、微博、QQ、豆瓣等社交软件,爱泡论坛、婚恋网站等,签名是"世界上唯一一朵孤独的花"之类。
十三、间歇性抑郁,真的暗示了某些生理疾病
难以解决的心理负担和冲突,在身体上必然会一一反映。具体的间歇性抑郁,有可能是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
专家说,维生素B1缺乏是很普遍的现象,数据显示有半数左右的年轻人会缺乏维生素B1。有的人缺乏维生素B1会严重到需要就医的程度。但医生诊断时,一般不会说患者病症是缺乏维生素B1,很多医生都不把单纯的维生素B1缺乏看做一种疾病,但是它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诱因。许多患者报告病情时都会提到原因不明的易怒、脾气暴躁、体重下降、肌肉乏力、抑郁等情况,这很可能就是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抑郁症。
其次,就是皮肤病。所有的感觉器官,如接触感觉的皮肤以及呼吸器官都有毛病;气喘、湿疹都算是,有些病或许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了,因为皮肤是把我们和外在环境隔开,也使我们有所触动的器官。神经质抑郁的人皮肤麻烦尤其多,血液不够流通、容易罹患干癣症和多汗症等等。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的状态,除了会引起青春痘等皮肤病外,还有不少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都与压力有关,当然,这些信号并不一定都是疾病的表现。研究表明,人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中,的确会让记忆力出现问题。不过幸运的是,一旦压力消失,脑力还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专家称,运动使人思维敏捷,散步、爬楼梯、跳舞都能改善记忆力。脖子疼,可能是因为压力会影响骨骼肌系统,导致肌肉发酸、收缩甚至痉挛。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尝试10次深呼吸,轻轻按摩身体肌肉发紧的部位。如果脖子部位的肌肉中招,可试着轻轻转动颈部。医学上的眼睑痉挛,也可由压力触发。如果长期处理比较细致的工作,就容易出现这种症状。用眼较多的人每20分钟应观赏一下窗外景色,也可以闭目休息,症状就会消退。
此外,咬指甲这种情形是压力诱导的心理自我保护行为。通过咬指甲满足口欲,让人们转移注意力。当你总担心某位亲人的健康问题,是否由于过度紧张引发胃里翻江倒海呢?特别是当对于某些问题过分关注,也会让人备感压力、焦虑,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就在所难免。本来状况良好的牙齿,近来莫名其妙的疼,其实是压力过大的缘故。压力还会让人在睡梦中不时磨牙,使得牙齿越来越脆弱。
十四、"掉举"是我心散乱,间歇怎能避免?
"掉举",经书用语,指心浮动不安之精神作用。归根结底,心被其他事物塞满,心念无法集中。
这种状态叫心神不定,注意力无法集中,也常常是间歇症的诱因。心猿意马,东想西想,头脑里总有很多画面感,杂念太多,无意中会消耗自己的心神。
测试一下你是否会经常"掉举"?
1.别人叙述好玩的事时,总会有一些生动的画面感浮现脑中,觉得有趣极了。
那些传播八卦的人,最喜欢这种奇妙的画面感,而且会本能地随之添油加醋。
如此经历了有趣的体验,掉举在所难免。
2.梦是彩色的,而且不是平平常常的,偶尔梦魇。想得到一种喜欢的东西时,这个东西往往会生动地呈现在眼前,于是掉举发生。
3.情绪往往不好,看到一个简单的词,就幻想未来几种可能性,总是在变的人生,飘忽异常。
他的联想力极其丰富,别人一个眼神就能颠覆他的整个世界。间歇性犯神经的人,也是经常掉举的人,这总会消耗太多自己的心神。
真心奉劝,若遇到这种情况,索性就不要多想。贪婪、懊悔、欲望、愤恨对事物是毫无帮助的,会使身体出现不适,生理失调。
所以,间歇先要克服掉举。
十五、憎恨如此强烈饱满,乃至溢出来的部分蔓延了无辜
突然间发现我实在厌倦了我讨厌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个人的瑕疵都被我放大,比如说A无口德B自大C没脑D拖拉E心机重但是我自己好像并没有多好每天见同一堆人讲差不多的话做差不多的事我都要发霉了好想换个环境,换一帮人,好想去旅游,好想快点出国,好想见许久不见的老朋友对现在的生活厌恶感剧增。整个人就是:不想说话。
突然憎恶别人,是因为对自己太不满意。间歇症期间,有的人突然开始憎恶别人,或者是特定的某一个人,或者是特定的某一群人,或者是身边的所有人。说不出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憎恶,若能说出原因,就不是间歇性人格所遭遇到的苦恼了。能说出具体原因的憎恶,就不是真正的憎恶,因为再复杂的问题只要是明确的,就会催生出办法来。
间歇性的憎恶没有任何来头:就是突然很烦这个人。不要总拿心情不好说事,尽管心情不好是间歇性发作的潜在隐患与明显征兆。心情不好,很多情况下是对自我不满意,我为何生活糟糕到如此地步?我太不喜欢我自己。这种不喜欢的情绪如此强烈,乃至溢出来的厌恶蔓延到了无辜的他人身上。
显而易见,憎恶他人是心理的一种防卫策略,它能够削弱我们的不适应感和失败感。
憎恶会使人淹死,不得安生。也有人认为我并没有如此讨厌自己。
神经正像一座水坝,具备自动开闸泄水的功能,又像一只不听话的膀胱。
这个尺度非常敏感,稍微有一点自我厌弃,神经就开始警铃大作!
不经过大脑的神经,的确无法驾驭,神经正像一座水坝,具备自动开闸泄水的功能,又像一只不听话的膀胱,还像小孩子吵架时总说你才坏你才坏,推卸责任一般的条件反射。
厌恶自我本质上是一种自残行为,身体是排斥的,这种自救本能在间歇症人群身上体现得最明显。这更像本能的咳嗽一样,是气管进水后的自然反应,容不得大脑思考。
再往深处说,这是理想化的自我因实际自我未能做到它必须做到的而产生的愤怒。
因为自我憎恨太过痛苦,难以直面相对,所以它相当大部分会选择无意识对待。进而抵御对自身的感知,主要方法是外表化,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形式。积极的外表化企图把自我憎恨引向外部,以生活、命运、制度习俗或别人为憎恨对象。
这就是突然反感他人的原因。然而,最佳的宣泄不是憎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干嘛花力气去憎恨一个不相干的人。并且,也有遗憾的时候。一旦这个防御的阀门彻底失灵了,厌恶就会浇灌到自己的内心,成为厌世。
当自我憎恨可以自觉,常会有某种自尊参与其中,以维护自我、美化自我。对不完美的极度谴责,使人认同自己的神圣标准--憎恶别人其实并没有排遣忧愁。
心理学家霍妮指出自我憎恨乃人类头脑的大悲剧。人类开始追求无限和绝对之时也就开始毁灭自己。在他和向他许诺荣誉的魔鬼签约时,他就注定要进地狱,进他自己心中的地狱。
十六、间歇是人类永远的困境--高高在上的幻想机制
有三类坏情感,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软弱感、无价值感和缺陷感。我们之所以能不受干扰地正常生活、工作,是因为严密的社会体系与媒体的狂轰滥炸塞满了我们的业余时间。但凡有一点空闲,但凡有一点敏感,以上列举的情感之一就会从天而降。借助可以感知或莫名其妙的"神谕",一个词语,一个片段,就能一下子把我们推至谷底。
于是,毫无戒备且心理脆弱的人们,患上了名目众多的精神疾病,抑郁症,失眠症,神经衰弱症等。当然,也有些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受其影响,然而,这样的人在数量上却微乎其微。更多的人群处于两类情况之间,他们间歇性呈现各种病症,并间歇性地抵御着种种"袭击"。譬如,专注于幻想,报复外界,轻视他人,就是首选的第一方法。
这种人借助想象的翅膀,认为自己具有极高的天赋和无限的力量,当现实无法满足他们的理想,他们就通过演习模拟完成这种理想的认同--即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自己的天赋和力量。这些人视自己为不会被任何情况摧垮的主宰者。他们认为自己比别人更机敏、更坚强、更现实,因而可以胜过别人。他们对自己的警惕性、预见力和计划性引以为豪,觉得无人能够伤害他们。
再譬如,专注于幻想,谦卑于外界,满足于他人,就是第二选择。这种人自诞生起,就认同一种完美的道德规范,与每一个人交好,低姿态的满足他人。他们崇拜品行端正的楷模,希望在处理生活的方式上达到无懈可击的完美境界。他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表现出色,永远判断正确,在人际关系中一直公正、尽职。超脱和与世无争型人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不依赖、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宁。
可是,也常常不能奏效。原因很简单,我们经常臣服于头脑中完美的自我形象,并按照那样生活。但是,自我防卫的冲动又天生反感我们追求理想,结果,我们常被相互矛盾困扰。当我们试图遵从自相矛盾的内心指令,注定会憎恨所做的一切,甚至陷入无计可施。不仅因为它们自相矛盾,而且因为它们不现实:我们必须爱每个人,必须从不犯错误,必须永远得胜,必须从不需要他人,自我憎恨是他人摈弃的,自我批判是他人不公正的评判。我们期望他人遵守我们的准则,将因"无法做到"而生的怒气转移到他们头上。相当多人一会儿有傲慢的无所不能之感,一会儿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小小一粒尘埃。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种方法都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