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朝义来到七日开,点了一碗“深海星鲨鱼粥”,这可是七日开的招牌粥,须在繁星满天的夜晚,由多名勇猛的渔民潜入深海与鲨鱼搏斗,并在五更之前将鱼拖上岸,如此方可确保鱼肉鲜嫩,如若不然,鲨鱼肉则苦涩无味。
对于这种在“七日开”中为数不多的真材实料的名粥,要价自然不菲,郑以为开到了一碗五十万两之巨,虽然是超高天价,但吃者却趋之若鹜,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行贿,吃一碗粥,就等于有三十万两花到点子上去了。史朝义吃了一碗,甚觉鲜美,又接连点了两碗,直吃得把碗底都给舔了,这下倒好,此次来七日开只带了八十万两,付款后尚缺七十万两。
于是,他就被郑以为的人请到了后院控制住,史朝义见过大场面,并不慌张,闲庭信步的随他们去,郑以为一看,觉得此人龙行虎步,气度不凡,倒也不怎么为难他,史朝义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反而大赞此粥美味,对于这八十万两的欠款,他建议让郑以为派人盯着他,与他一起到胡姬酒肆取钱。
史朝义就大摇大摆的来到胡姬酒肆,安禄山一看,大呼贤侄,遂一同坐下,而跟过来的那几个人其实跟安禄山都已很熟了,知晓来意后,安禄山爽朗的笑笑,将八十万两银补上,那几个人就回七日开。
此时,阙浪与莎菲娅正在被窝里缠绵,浑然不知史朝义来访,安庆宗、安庆绪兄弟也过来作陪,安禄山先开了口:
“贤侄此番到长安走礼,一出手即是一百五十万两,果然有大将风度!”
“安伯父,小侄认为,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英雄一世,当饮马长江,纵横天下,不应受世俗眼光所牵绊。”
“哈哈哈,贤侄豪情千里,庆宗,庆绪,你们两位可要向朝义多学学啊!”
安氏兄弟嘴角微微一抿,对于父亲的这番话,他们心里清楚,既是鞭策更是提醒,天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为了利益,挚友也可残杀,这是长久以来父亲对他们灌输的理念。
四人就密谋起兵之事,按照此番的贿赂,史思明应该能够实际控制十万兵马,而安禄山也随将走马上任,堂堂中郎将,届时,两人可合谋一并将范阳节度使做掉,率范阳雄兵及西域亲兵攻往长安。
话题中自然绕不开印度七弦琴,安氏兄弟及史朝义均认为,大唐的兵马已极其虚弱,即便是神策军,也不堪一击,而从西北起兵,可迅速攻入长安,即便河朔裴将军勤王,已然不及,己方最担忧的是季寞什鸠克,其掌握所弹的印度七弦琴,可杀千军万马于无形,若不除之,有可能会为他人做嫁衣裳,前功尽弃。
安禄山听到这些,反而笑了,以一种非常淡然的笑容对大家说:
“印度七弦琴并不足惧,相反,若能夺此琴,为我所用,大唐必将土崩瓦解!”
安禄山敢这样说,自然是胸有成竹,这源于他对“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理解,至今,野渡、无法、阙浪、郑以为一帮人仍然未参透这句诗的真实含义,这一方面有达摩道行深刻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有佛家所讲究的“缘”,而安禄山,注定与印度七弦琴有缘。
在他那把琴被季寞什鸠克抢去之前,他对那把琴呵护有加,其琴弦在外形上看起来与普通的琴弦无太大区别,可在应用上却与其他的琴有着天壤之别,平常之琴,琴弦需干燥放置,倘若受潮,则声音沙哑,铁锈横生,弦极易断之,安禄山的那把祖传宝琴,却必须经常用烈酒洗琴弦,若几日不洗,则琴声黯哑,毫无生气,一旦再用酒**,琴声直冲九霄,而当琴弦与琴座复位后,或许就不必再用烈酒擦之了,季寞什鸠克每次弹琴,声音均非常雄浑。
那日在鹿门山,春申毒为周自横洗髓,野渡师太及无法大师为其诵《洗髓经》,无仁本想一同诵经,却被二位认为道行尚浅,人多口杂,遂作罢,众人均无觉察出异常,却瞬间点醒了安禄山,他细细思之,无仁也会诵《洗髓经》,只是被阻止罢了。
那么,再进一层推照,野渡、无仁、周自横此三人的共同点就只有《洗髓经》了,野渡、无仁可诵经,周自横需听经,安禄山猛然回想起印度七弦琴的琴弦需经常洗水,“洗水”与“洗髓”谐音,那“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谜底必然是《洗髓经》。
季寞什鸠克曾携琴率十万天竺大军与裴将军鏖战于吐蕃,天竺军对印度七弦琴的琴音毫不避讳,而吐蕃军及唐军却闻琴而衰,想必是天竺军在上阵之前已亲自诵读过《洗髓经》了,这也难怪那时裴将军打扫战场,却发现不出半点端倪。
天竺信佛者众,国人普诵《洗髓经》,而时至今日,佛寺遍布中原,大唐一片佛音,《洗髓经》流传甚广,安禄山也去购得一本,熟读起经文。
他的推理甚为严密,但又不露声色,一个大胆的计划成形于心,故从鹿门山到现在,他从未向任何人透露过他的推理,包括对他的两个儿子及眼前的贤侄,当然,他的推理也具有极大的风险性,一旦出错,则老命难保,可一旦是真,他有极大的机会夺下印度七弦琴,再以此琴横扫中原,成就一番霸业,于是,心里泛起再会一会季寞什鸠克的渴望。
可季寞什鸠克在吐蕃战败后,从此就销声匿迹,其行踪本来就很古怪,这下更难觅其人,安禄山思之,季寞什鸠克与大唐皇室有不共戴天的世仇,再怎么躲,也必定离皇宫不远,只不过皇室在明,其在暗,说不定哪一日瞅准机会,将再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想到这里,安禄山倒也不着急,只是与三人再做一些部署,史朝义随后急急忙忙赶往范阳找其父,四人即散去,至始至终,阙浪都未出现,春申毒再给他植了马毛,正抓起莎菲娅大战呢,窗外即便洪水滔天,也无暇顾及。
安禄山收集了很多地图,存放在地下酒窖里,经常独自一人下到地窖,对着地图画来画去,看得久了,地图上就仿若有着千军万马,而他统领着大军攻入长安,将李唐皇室斩尽杀绝,自己黄袍加身,百官三呼万岁,好不威风!
想到激动处,他就会手舞足蹈,时而做策马扬鞭状,时而做群臣免礼状,时而做短兵相接状,反正独自在地窖,无人知晓其勾当,其体重三百余斤,经常在地图前的一小块地上磨蹭,那一小块地方竟被其磨得凹陷下去,今日一兴奋,竟跳起了摔跤舞,两脚轮流的在地上撞击着。
突然,那块地方塌下去了,安禄山整个人掉了下去,地洞之下还有地洞,绝对始料不及,着地后,扬起了好重的灰,将其熏得不停咳嗽,但也就是因为这层灰,才让他免于受伤,安禄山在黑暗中摸索着,摸到了一个冰冷的金属柱子,慌乱中一旋之,周围竟有无数根蜡烛点亮了,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
只见他置身于一座地下宫殿,一望无际,殿中尽是栩栩如生的兵马,粗略算去至少有十万众,地下竟让有十万大军,这让安禄山无比惊诧,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显得浑厚、健壮、洗练,连陶马都双耳竖立,张嘴嘶鸣。
陶俑中的军士大都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矛、戈、剑、弯刀,利刃光亮如新,身穿细密铠甲,战车成行,气势磅礴,军士头挽发髻,足登短靴,手持弓弩,冲锋陷阵。而统兵大将身材魁梧,身披鳞甲,头卷长冠,昂首挺胸,巍然伫立。这一件件披甲之锐的武士俑昂眉张目,肃然伫立,神态坚定而勇敢,好似持戈临战,战马膘肥体壮,双目圆睁,一声令下,大军就将驰骋疆场。
安禄山看着这些兵俑,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威慑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不敢再直视兵俑的眼睛,手往鼎内一抓,感觉抓到什么东西,扒开一看,却是一个用红布包着的条状物,打开一看,是一本名为《蒙氏天军》的兵书。
细细看之,才知道这是大秦名将蒙恬、蒙毅兄弟合写的一部兵书,蒙恬当年率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一战定乾坤,令匈奴北逃七百里,不敢南下而牧马,而蒙毅善谋,与秦皇、李斯共谋天下大计,位至上卿,蒙氏兄弟就将两人的所有精髓写成一本书,是为《蒙氏天军》。
由于蒙氏兄弟能文善武,武功谋略均独步天下,故《蒙氏天军》与其他的兵书完全不同,不仅仅着眼于用兵,而是综合各方情况,从生产、法制、教育、交通等各个方面进行交叉互补,各方相生相克,又相辅相成,其范围已远远超脱用兵之范畴,安禄山得此书,深知其意义之大,倘若他日挥师南下,按此书之所著,定能所向披靡,于是,他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翻开了此书,《蒙氏天军》分十论……
第一论,审势,“盖虏人之地虽名为广,其实易攻,惟其无事,兵劫形制,若可纠合,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
第二论,察情,“沿海造舰,沿淮治具,包藏祸心,有隙皆可投,敢谓之终遂不战乎?大抵今彼虽无必敢战之心,而吾亦不可不防其欲尝试之举。彼於高丽、西夏,气足以吞之……”
第三论,观衅,“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乎民心,民心叛服之由实基於喜怒。喜怒之方形,视之若未有休戚;喜怒之既积,离合始决而不可制矣……”
第四论,自治,“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於中原,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秽不可以久安於华夏……”
第五论,守淮,“精兵骁骑,十万之屯,山峙雷动,其势自雄,以此为备则其谁敢乘?离屯为十,屯不过万,力寡气沮,以此为备则备不足恃。此聚屯分屯之利害也……”
第六论,屯田,“要其辎重,十日不至,则敌将之头可致者。此言用兵制胜以粮为先,转饷给军以通为利也。必欲使粮足而饷无间绝之忧,惟屯田为善……”
第七论,致勇,“行阵无死命之士则将虽勇而战不能必胜,边陲无死事之将则相虽贤而功不能必成。将骄卒惰,无事则已,有事而其弊犹耳,则望贼先遁,临敌遂奔……”
第八论,防微,“古之为国者,其虑敌深,其防患密。故常不吝爵赏以笼络天下智勇辩力之士,而不欲一夫有忧愁怨恨,聊不平之心以败吾事……”
第九论,久任,“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人诚能也,任之不专则不可以有成。事有操纵自我,而谋之已审,则一举而可以遂成……”
第十论,详战,“兵法有九地,皆因地而为之势。故地有险易、有轻重。先其易者,险有所不攻;破其重者,轻有所不取。今日中原之地,其形易、其势重者,果安在哉……”
此十论,气势磅礴,涵盖济世之方方面面,而最终使到将兵,有此十论,难怪秦军能战无不胜,一统天下。想到秦军,安禄山猛然打了个寒颤,蒙氏事秦皇,那么这里应该是……,正是秦始皇陵,眼前的地下大军,正是当年大将章邯监工修筑的“秦陵兵马俑”。
眼前的兵马俑,军士们个个凝目聆听、仪态英武,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再现秦始皇“灭六国,定天下”的雄壮军容,安禄山想着,倘若自己拥有如此威武之师,起兵反唐则易如反掌,再加上这本《蒙氏天军》,定可横扫天下。
安禄山再细想之,这鼎内既然会有《蒙氏天军》这等宝物,恐怕还有其他至宝,于是跳回鼎内把灰扒掉,果不其然,发现了一把青铜短剑,上刻之“相邦吕不韦”,他知道这几个字的分量,吕氏春秋上记载:物勒工名。就是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一有差错即可找出责任人,当时丞相吕不韦亲自出任秦军兵器监工,亲自铸剑,并刻名于上,以此为大秦铸剑之标准,那这把剑定是吕不韦亲铸之宝剑了,虽于地下,其锋刃仍寒光闪闪,摄人心魄,安禄山一手持兵书,一手持宝剑,望着这气势宏伟的兵马俑,彷佛天下已臣服脚下,不禁立于鼎上,大笑起来。
这一笑,可不打紧,突然间,不远处的兵俑成排倒下,一个浑身是血的人冲了出来,但没几步,就跌跌撞撞的倒下了,安禄山觉得此人非常面熟,透过其蓬头垢面的外形,此人竟是神策军统领韩公略,他不是要负责整个大明宫的安危吗,怎么会在这边?
就在此时,韩公略的身后出现了一个令其胆寒的人,那就是已销声匿迹多日的季寞什鸠克,很明显,韩公略的伤就是拜他所赐,正想着,季寞什鸠克的无量捉鬼手已经打到他的面前,安禄山放下兵书宝剑,匆忙应战。
其三百多斤的体重,并不影响他的灵活性,无量捉鬼手虽然神出鬼没,安禄山看准了高接低挡,兵马俑的存在也严重阻碍了季寞什鸠克的发挥,至少不会再那么灵敏,故威力大减,安禄山招架起来,显得从容。
打了一会,季寞什鸠克突然停了手,这让安禄山的心中顿时充满了恐惧,他最害怕的兵器出现了,很快,琴音响起,正是印度七弦琴,曲子还是《十面埋伏》,听着这曲子,看着这威武的兵马俑,安禄山突然觉得,这千军万马瞬间都复活了,向他一齐冲了过来,准备将他碎尸万段,顿觉头痛欲裂,琴音已深深刺入他的脑中。
这琴声令他发狂,撞倒了身边的众多兵马俑,这些都是武士俑,似一具具战死的士兵在他面前轰然倒塌,神情凛然,有的甚至带着永恒的微笑倒了下去,而再后面就是跪射俑和立射俑。
跪射俑武士手持弓弩,位于阵心,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蹬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腰系革带,装束轻便灵活。
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是最佳持弩之道也,秦军当年天下无敌,横扫六国后,对手就只剩下彪悍的匈奴骑兵了,当匈奴人快马挺进时,大秦的步兵就很难抵挡了,所以,必须要有一种克敌制胜的兵器以及一套严谨的作战阵法。
于是,作为远射兵器的弩就适时出现了,弩与弓不同,秦弩通过一套灵巧的机械传递,让勾牙在放箭瞬间突然下沉,军士发力轻巧,体力大大节省,且发射稳定,秦弩射程可达百余丈,而匈奴在远程时只能拉弓,所耗力气颇大,当力气耗尽,准度无法保证,故两军交锋,常常是匈奴一发起冲锋,就已经被大秦的弩射得人仰马翻。
安禄山被琴声逼得步步后退,恰好碰到了跪射俑的弩机机关,瞬间,一支长弩硬生生的飞向季寞什鸠克,其远远就看见了,使出无量捉鬼手欲捉长弩,虽有碰到,却没有抓住,只是偏了方向,刺到了一旁。
安禄山一看弩机的威力如此巨大,就不停的扣动跪射俑的弩机机关,只见万箭齐发,射向季寞什鸠克,其也不敢怠慢,抓起了旁边的几个盾牌,竖起来组成盾墙,长弩都射在了盾墙上,虽然都穿透了过去。但力度已无,其毫发无损,随后,季寞什鸠克在盾墙后面再度弹起印度七弦琴。
就在发射秦弩的间隙,安禄山想起了《洗髓经》,上次他已揣测《洗髓经》可免琴音之扰,在这危急时刻,他决心赌一把,于是,在琴声响起时,他心中默念起《洗髓经》,果然,这可怕的琴声对其竟然一点作用都没有,安禄山知道自己的这条命已捡回来了。
他心生一计,假装摔倒在地,双手捂住耳朵,在地上痛苦的翻滚着,季寞什鸠克也走出盾墙,来到他的面前,不弹琴时,安禄山就松开手,以惊恐的眼神看着季寞什鸠克,彷佛在乞求宽恕,突然间琴声又起,他再次痛苦万分,如此反复多次,安禄山看起来已被折磨得半死不活。
季寞什鸠克渐渐放松了警惕,再一次弹琴时,竟然闭上了眼睛,仿若陶醉在优美的琴声中,安禄山岂能放过这千载难逢的良机,突然一个后滚,扣动一个跪射俑的机关,“嗖”的一声,一支长长的秦弩射了出去,季寞什鸠克毫无防备,右边胸膛一下子被射穿了。
琴掉在了地上,季寞什鸠克张大了嘴,眼神十分惊诧,他完全没想到,这把天下无敌的印度七弦琴,竟然被眼前的这位肥头大耳的胡人破解,自己潜伏在这兵马俑七十余年,最终了结自己性命的,竟然是再熟悉不过的秦弩。
季寞什鸠克已有两百七十多岁了,能活得如此长寿,没有一些养生妙方是不行的,虽自知自己行将就木,但死前,也要同他同归于尽,他用尽最后的力气,使出无量捉鬼手,只见一支长长的手伸向了安禄山,掐住他的咽喉,将他整个人提了起来。
季寞什鸠克的眼睛开始变得腥红,他抓住安禄山,往旁边一甩,正好撞到了那只大鼎,所幸只是腹部撞到,尽是肉,虽然剧痛,但倒也不伤筋动骨,但他的咽喉已被控制,呼吸急促,眼睛朝上翻白,这反而能让他在被撞的一瞬间,眼角的余光看到了那把青铜短剑。
这是唯一的机会,稍纵即逝,他索性屏住呼吸,双脚夹住那把剑,往空中一掷,右手握住剑柄,狠狠的朝那只长手砍去。
一股绿色的血喷了出来,喷得安禄山满脸都是,他掉了下来,费力的掰开断手的手指,而那断手,也缩至平日长度无异,安禄山甚不解气,操起青铜剑,冲了上去,狠狠的朝季寞什鸠克的心脏刺去。
这一下,季寞什鸠克无论如何是避不开的,他的嘴里渗出了绿血,腥红的双眼变得黯淡,最后对着安禄山说:
“《广陵散》绝矣!”
随即死去,可怜这一代妖僧,当年被王玄策从天竺押回长安,为太宗皇帝炼丹,其略施小计,就将太宗毒死,随后身陷天牢,却苦练缩骨功逃脱,潜于秦陵兵马俑,避开高宗、中宗、睿宗、武后等四朝追捕,后机缘巧合夺得印度七弦琴,大行天下,搅得李唐皇室鸡犬不宁,若不是众多高手相阻,彼时或许都已取玄宗性命。
而其亲率十万天竺大军攻入吐蕃,与吐蕃军,唐军鏖战数月,何等的英雄气概,即使最终大败,但也令大唐举国心惊,此后复返兵马俑,于内参透了印度七弦琴的更绝顶武功,还未使出,却被安禄山误打误撞的刺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许,他自认为算不上英雄,但算是枭雄总可以吧。
季寞什鸠克终究是死了,安禄山捡起了掉在地上的印度七弦琴,凝视着,他现在有三件绝世之宝了,一本天下第一兵书《蒙氏天军》,一把吕不韦亲铸的青铜宝剑,再有这能够在千军万马中克敌制胜的印度七弦琴。
有了此三宝,今后要平定天下,饮马长江,自然是如虎添翼,他小心的抚擦着这把琴,心中充满了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