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一轮朝日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吐蕃,裴将军率众登上雪山,望着这苍茫的雪域,想起了张槟的《登单于台》,不禁吟诵: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度,****晓不开。
经过一夜的厮杀,十万天竺大军全军覆没,冰原上横七竖八躺着军士的尸体,早已被风雪掩盖,露出身体的一小截,西野翔看着,感慨道:“古来征战几人回啊!”
唐军与吐蕃军一同打扫战场,两军对待尸首的行为颇为不同,按大唐惯例,尸首应用棺木盛之,入土为安,然死伤太多,无过多木材可做棺木,且天气寒冷,不好收敛,惟有将姓名详细记下,然后聚尸首于一处,放火燃之,裴旻率军在死去的军士面前单膝跪地,洒下三杯酒,注目起身,亲自往尸首上丢下一把火,唐军默默地看着,心中祈祷这些曾并肩作战的勇士安息。
吐蕃却是另一番处理,容中二甲下令对逝者进行天葬,这是吐蕃的传统丧葬方式,简述之,就是把尸首运到指定地点,让秃鹰吞食,从而将逝者的灵魂带入天堂,《孟子?滕文公上》曾记:盖上也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蚊嘬之。
由于数量众多,容中二甲下令就地天葬,吐蕃军即把尸首的衣裳褪去,背朝着天,折断四肢,让尸首的伤口面向天空,若伤口不够大,还要再刺几刀或用力撕开,此时,天空刹时暗了下来,十万天竺军,当然需要十万只秃鹰来天葬,差不多全吐蕃的秃鹰都飞来了,爪硬嘴利,在天空盘旋,遮天蔽日,瞬时白昼变成了黑夜。
吐蕃全军扬起了经幡,在风的吹动下四周翻卷,容中二甲取出青稞酒,用洁白的哈达沾之,向天地挥洒,然后与诸军士举起海螺,对着天空吹响,柏烟燃起,喇嘛摇动经轮,超度亡灵,吐蕃的军士们退下,秃鹰就铺天盖地而下,竞相啄食,鹰毛乱飞,声音嘈杂,少顷,那些尸首就只剩下了骨架,军士们再度过来,取上石头,将骨架都砸碎,再撒上军粮,吐蕃军的军粮就是糍粑,骨头被敲成了骨酱,与糍粑揉成一团,秃鹫再次而下,食尽后方才散去,吐蕃全军开始长跪顶礼。
吐蕃人把世界划分为天、地、地下三个部份,其中,天神的地位较为重要,吐蕃王被尊称为赞普,赞普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且都是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间事业之后,又顺着天梯回到天上。
赞普死后,国师及侍卫担心尸身被发现,就将其秘密运至最险要、最偏僻之地藏匿,但却无法逃脱秃鹰的视野,秃鹰经常翱翔于崇山峻岭之上,视野极佳,赞普的尸身被安放于深山僻壤中,天从人愿,将赞普尸身运回天界的使命,就由秃鹰来完成,吐蕃人向来敬仰秃鹰,称其为“神鸟”,从不敢捕猎,在天葬中,赞普借助秃鹰实现了肉身的解脱,达到灵魂的升华,从此,这种赞普所用的天葬也在吐蕃人中沿用。
把逝者的尸首施舍给秃鹰,会使其他经常被秃鹰捕食的物种多了生存机会,牺牲自我,用肉身再积一次德,实为功德无量之善举,佛曰:菩萨布施,不惜生命。
整整一日,两军都在阴郁的氛围中度过,丝毫没有胜利的喜悦,第二日,吐蕃统帅容中二甲来找裴将军,进言,天竺军已崩溃,不如趁此机会,两军联合,攻入天竺境内,再灭其国,裴将军一想,甚是有理,此次大败天竺大军,已是大功一桩,若再灭其国,再立与王玄策的不世奇功,则可名垂青史,而天竺军自不量力,任由妖僧摆布,攻我大唐,早在汉武帝之时,已有“虽远必诛”的传统,应再给天竺一个教训。
西野翔冷静思考后,全力制止,述出观点,其一,大唐已全歼其军,扬我大唐天威,天竺早已闻风丧胆,再灭其国并无必要;其二,王玄策已灭其国一次,若再欺之,必将引起天竺全国百姓的反击,毫无胜算;其三,大唐与天竺血战多日,损伤甚大,且尚未休整,军士思乡甚重,再远赴他国,恐士气低迷;其四,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印度七弦琴仍在季寞什鸠克的手中,谁都无法保证那妖僧何时还会携琴出动。
众人均坐下,西野翔再度做出分析,觉得问题的重中之重还是在印度七弦琴,点出一个困扰许久的问题,那就是“季寞什鸠克在弹琴时,吐蕃和唐军均会失去战斗力,而唯独天竺军不会受到任何干扰。”
此问题其实已多次被提及,但始终没有头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抓一个天竺军,审讯即知,但以前一直处于劣势,无法抓捕,前日又全歼其军,受伤的也基本冻死,西野翔也特地解剖了尸首,却一无所获。
阙浪说了大实话,他认为此次大捷具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其一,天竺军屡战屡胜,已现轻敌思维;其二,季寞什鸠克对粮草一直未做较严密的防范;其三,对峙时吐蕃军适时冲了出来。如若下次妖僧对这些漏洞做出针对性布控,再胜之极难。
众人面面相觑,心里都明白,冒然进攻天竺,估计凶多吉少,容中二甲颇不耐烦,提出应尽快探寻出天竺不怕琴音的秘密,阙浪答道,此事只能找孟浩然,孟对印度七弦琴的来历最清楚,找他,兴许有些头绪。
唐军在吐蕃就地休整,五日后,裴将军率大军班师回朝,此役令朝野震动,所过之处,官员、百姓无不夹道相送,玄宗还亲自到长安城外接军,各人均论功行赏,阙浪因奋勇杀敌,亦授予官职,然其做惯闲云野鹤,不想入朝束缚,故力辞之。
安禄山伤势已愈,一听阙浪辞官,勃然大怒,大呼竖子无知,盛怒之下竟以一茶杯掷向阙浪,阙浪惶恐,就跪下赔罪,一旁的莎菲娅多日未见丈夫,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见安禄山如此盛怒,就跟着跪下替阙浪求情,安禄山一闭眼,长叹一口气,也不再多责怪,只是劝其下次若还有机会,切勿放过,即使是有拿捏不准的,可回家中商议,绝不可自作主张,阙浪也不敢再说什么,磕头称是。
时长安已近初秋,风吹起,渐有凉意,阙浪想起了郑以为,也只有找他,才能找到孟浩然,阙浪信步来到七日开,两人入后院饮酒,暄叙别后情形,阙浪向其讲述了吐蕃军营生涯,直听得郑以为眼睛瞪得大大的,他可从未随军打过仗,听阙浪这么一描述,不禁心驰神往,阙浪也转入了正题,此番前来,是要他协助找寻孟浩然。
郑以为一听他要找孟浩然,笑而不语,起身入内,取出一幅画摊开,是一幅山水画,颇有秋江暮色之感,画上有一书生江边泊舟,望着江水、明月,上面还有一首诗《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的结尾赫然写着:孟浩然著。郑以为还把这首诗念了出来,甚是陶醉,念完后再指着画对阙浪说:
“浩然兄先写羁旅夜泊,次叙日暮添愁;再述天地之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诗中虽只一个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风韵天成,佳作啊!”
“嗯,孟浩然此诗颇为萧瑟,实属上佳,那这幅画也是孟浩然所画?”
阙浪即使不喜欢孟浩然,但在这种诗作面前,也不禁叹为观止,一时来了兴趣,问之。
“阙兄随军多日,不知世事,长安近日都传诵孟浩然的新作《宿建德江》,一时洛阳纸贵,前几日偶遇画圣吴道子,在下与其对饮,席间,吴道子心血来潮,愿意为郑某画一幅画,可由郑某命题,郑某就命了《宿建德江》,吴道子当即挥毫,赠我这千古名画。”
“喔,此画还是吴道子所作。”
阙浪仔细一看,果然看到吴道子之名,只不过其用篆书,较不直观而已。
“郑大官人果然神通广大,连画圣都可以为您挥笔。”
阙浪的赞美并不过分,那吴道子也是怪异之人,郑以为能请到他,没有极深的交情是不行的,当然,郑以为上可通天,下可抚民,天下各行各业的豪杰结交甚广。
孟浩然作《宿建德江》,概是一月之前,即是一个月前他在吴越之地,那一个月后,并不清楚,孟浩然曾对郑以为提及,准备游历南方,而南方茫茫,又有谁知呢,阙浪不禁惆怅,郑以为倒想起往事,三人曾于去年腊月置酒,孟浩然离去时曾说,若要找他,可至鹿门山寻找,可鹿门山远在襄阳,距长安甚远,再说两人曾因花想容之事有隙,即便找到他,亦有可能不理不睬。郑以为就替他想了个周全之策,就是邀请无法大师同去,无法是得道高僧,由高僧来请,纵使孟浩然不情愿,也不敢轻易推之。
阙浪大喜,即刻起身告辞,奔往香积寺,向无法大师说明来意,无法一听要去襄阳,心神往之,东晋高僧道安和尚久居襄阳十五年,首创华夏僧制,编撰天下首部佛经目录,在佛界有极其崇高的荣耀,如若同行,倒是可以至襄阳问禅,于是欣然应允,阙浪回到胡姬酒肆,收拾金银细软,莎菲娅得知其又要远行,心中颇为不悦,怨阙浪将家当成客栈,阙浪心生歉意,只好与莎菲娅力战至天明。
第二日一早,阙浪与无法大师各骑一匹马,在长安的秋雨中,奔向襄阳,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一月后,襄阳在望,不知不觉中,两人来到了卞和墓。
昔卞和泣玉之事,天下尽知,两人下马观之,而卞和墓之山已被称为“抱璞岩”,其四周峰峦俊秀,松柏葱郁,满目苍翠,岩下清泉成溪,奔流不止,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玉于此,献予楚厉王,王怒,诬玉为石,谓之欺君,刖其左足,等至楚武王登基,卞和再献璞玉,武王谓之狂,再刖其右足,无足卞和每日怀抱璞玉于岩下恸哭,后楚文王即位,使人问之,卞和答曰:“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所以悲也。”,文王遂命一名匠剖雕璞玉,果是宝玉,王心中有愧,命此玉为“和氏璧”,卞和封零阳侯。
两人驻足岩上,微风佛面,松涛呜咽,如闻卞和当年泣玉之声,思贤之情顿生,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荆人哭未休。
阙浪思之,卞和在此地拾得和氏璧,倘若今日效仿之,亦有可能得一美玉,于是告之无法,无法只是颔首微笑,出家人视金银财宝如粪土,恕不能与他同取,阙浪反笑其腐,只拘泥于佛经,倘若只将取石作为闲心,亦可于平常处见修行,佛讲究的是宠辱不惊,而无法大师先入为主,将取石当做世俗,未免有失偏颇。
无法思量了一下,甚觉有理,取石而已,何必太纠结其行为的意义,自取其扰罢了。两人遂下到溪中,各自摸出一块扁平光滑的石头,再走到卞和墓前,双手合十,祭奠之,将石各自置于马上行囊,向襄阳赶去。
来到襄阳,但见襄阳城凭山之峻,据江之险,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不愧是七省通衢,其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白起水灌鄢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之战、朱序抗拒苻丕之战均在襄阳,其磅礴之气养育一代名相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水镜先生司马徽、光武帝刘秀、道安和尚等人。
无法忽然想起了上次在香积寺,王摩诘曾拿出他在襄阳所做的诗共赏之,就将那首《汉江临泛》朗诵之: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阙浪觉得此诗笔墨甚为淡雅,犹如一幅水墨丹青,汉江开阔,远近相映,直抒胸臆,两人在马上谈论着,不知不觉中已进入了襄阳城,城中繁华,熙熙攘攘,南船北马,南方北上者,至襄阳均舍舟登岸,北方南下者,至襄阳均弃马行陆,西域胡人亦极多,胡僧汉僧大行其道,无法大师明白,这是襄阳城出过道安和尚、慧远和尚等名僧,天下笃信佛者,均欲至襄阳诵经习佛,而在阙浪眼里,这襄阳与长安相比,昌盛之度并不比长安逊多少,并且少了份帝王之重,故视襄阳人士,更为洒脱。
腹中饥饿,但无法是佛门中人,不得食荤,阙浪照顾之,询问路人上佳素菜,即食得孔明菜,此菜为孔明隐居襄阳隆中所创,入口脆嫩味美,生津开胃,酱香浓郁,下气消食,再配上金刚酥,金刚酥是襄阳的一种马蹄形饼,其色焦黄、香脆、酥口易化,两人均吃得津津有味。
两人在城中并无做太多停留,从西门出,来到了檀溪,见到了无法一路上一直向往的檀溪寺,他虽从未来过檀溪寺,但檀溪寺声名远播,故对此寺已有一定的了解,他向阙浪讲解了《水经注》上对寺的记载,曰:“沔水东合檀溪,东为东湖,溪水自湖两分,北渠即溪水所导也。北过汉阴台西,又北过檀溪,谓之檀溪水,水侧有沙门释道安寺,即溪之名,以表寺目。”
这檀溪寺甚为宏伟,起屋四百间,建五重塔,六丈佛,系道安和尚创建。凉州刺史杨弘忠曾献铜万斤,用以铸造佛像,前秦苻坚曾捐赠金箔倚像、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等。彼时,佛风于北极盛,佛光却未能普照南方大地,道安和尚深忧之,遂建檀溪寺,于襄阳布道,向南北弘扬佛法,道安和尚译了大量佛经,并制定译经法则,从此,中原大地众多佛理得以拨乱反正,并制定僧侣法规及仪式,东土寺院从此均有法可依,有章可行。
无法是天下名僧,入檀溪寺后自报法号,寺众不敢怠慢,全体肃穆迎之,无法在寺内反不觉得拘束,如履故寺,天下佛门是一家,得道高僧自然会得到各方的尊重,无法大师反客为主,向阙浪详细指引讲解着。
寺中的五重塔异常壮观,其第一重作大雁形,第二重作雄狮形,第三重白马形,第四重作公牛形,第五重作鸿鹄形,塔名为波风越,五重塔之形如此讲究,旨在宣扬释迦牟尼佛法德音。
《报恩经》载,王喜食雁肉,命人捕得一雁,欲杀之,忽一雁悲鸣而至,王悲之,放飞此两雁,原来所捉之雁是五百大雁之王,即是之后的释伽牟尼,而悲鸣之雁便是阿难,五百大雁则是五百罗汉,故五重塔之第一重作大雁形;
古有一狮,常闻佛念经,感司佛法,后遇一猎人伪装僧侣,以毒箭射中之,因那猎人身着迦裟,狮未敢造次,宁死不施报复,而这狮子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亦称狮子佛或狮子吼,佛经云,所言不怯,名狮子吼,无畏音也,即宣扬佛音为世上最强音,亦是最祥音,遍布一切,不可阻挡,故五重塔之第二重作雄狮形;
相传有一王,性暴躁,尝毁坏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损毁,忽夜里一白马绕寺悲鸣,即以示王,王感之,王即停毁诸寺,并改招提为白马,白马拯救寺院寺众,理当受尊重,故五重塔之第三重作白马形;
释迦原属瞿昙族,而瞿昙族的始祖却生于甘庶园牛粪中,又被称为牛粪神,佛从天竺传来,而天竺人遵牛为圣牛,圣牛的牛粪乃世上最圣洁之物,牛粪如此,那牛自然更为神圣,故五重塔之第四重作公牛形;
《大唐西域记》载,如来佛讲经之时,某人捕鸟,劳作一天却一无所获,便责怪如来,如来佛便化作一只鸿鹄,投火而死,让其取回分予妻儿食之,后此人也得到如来点化,终成正果,是为体现佛之舍已为人之精神,故五重塔之第五重作鸿鹄形;
阙浪听完无法的讲解,对佛又加深了理解,想起之前在吐蕃与天竺军鏖战时,自己手刃多名天竺军,心中甚为愧疚,佛反对杀戮,而自己又大开杀戒,那些被自己杀死的人,究竟有没有升入天堂,而等到自己死后,究竟会入天堂还是下地狱,这让其颇为困扰,无法大师彷佛看穿他的心思,就建议到,若心中有结,可先在檀溪寺小住几日,他将与寺内的高僧一道为其解忧,阙浪倒觉得是此主意甚好,只是此行目的是寻孟浩然,若小住,恐失良机,无法倒是笑了笑,言世事皆是缘,不可过于强求。
于是,两人就有了分歧,阙浪觉得,鹿门山在望,应即刻动身前往,倘若孟浩然再外出云游,恐以后再难寻找,无法却示意不可如此着急,他点出,阙浪寻孟浩然是为印度七弦琴的解法而来,而得解法是为破妖僧施法,甚至进攻天竺,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均会造成大规模杀戮,一有杀戮即违背佛法,现檀溪寺如此圣地,应在此诵经念佛,超度亡灵,并向佛祈福,七日后之再动身前往鹿门山。
无法此说,甚是有理,然阙浪终究是凡人,即便无法对其点化,他也只能点头称是,赞同其想法,但仍要先动身一探究竟,无法是高僧,不喜争辩,就建议两人先暂时分道扬镳,七日后,再到檀溪寺会面,并嘱咐道,若孟浩然不同意阙浪之提议,不必与其过多争辩,七日后他再随阙浪上山说之。
阙浪遂别无法,一人前往鹿门山,很快来到隆中,这隆中具有仙气,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孔明隐于此达十年之久,阙浪敬之,到一小桥前,就此下马,桥上刻有小字,却是小虹桥,刘皇叔二顾茅庐时,于小虹桥巧遇孔明岳父黄承彦,刘备见老人衣着不凡,将其误认为孔明,便滚鞍下马,趋前问候,小虹桥却因此而著称于世。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阙浪细想,古今之大人物,究竟有谁可比,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要杨名天下,还真需有伯乐提拔,但上次圣上封赏时,自己又为何却之,以至于让安禄山盛怒,种种行为,甚是自相矛盾,也许自己真的有双重性格,每个不同的阶段,会有一个不同的自己,阙浪想着,不禁笑之,自己又无云长之武功、孔明之计谋,玄德之抱负,如何能让人对自己有绝对的信心。
正胡思乱想着,冷不丁有一颗石头从侧面袭来,阙浪听得风声,身体往前一俯,躲过袭击,第二颗石头又到了,阙浪身体一侧,又躲过去,然第三颗却打中了马,马匹受惊,前蹄扬起,一下子把阙浪掀翻在地,往前疾驰而去。
阙浪摔得并不重,定睛一看,不远处草丛中有一人一直向他掷石头,阙浪大怒,拔出剑,刺向那人,奇怪的是,那人也不躲闪,竟然闭上双眼,要让阙浪刺之,将进之,阙浪认出了那人,急忙收起剑锋,扑倒在那人脚下。
抬头对视,那人竟是花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