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王室行人在,两人不便多说。与行人见礼过,行人请求与薛侯同车,薛侯邀请坐于车左,逊谢一番后,行人车左,纪舒车右,薛侯居中①。于是行人空车引导于前,行人与薛侯同车,一路倒是很热情,先问候路途辛苦,再沿途介绍王境风景。风度翩翩,礼仪举止无可挑剔,热情而自有尊贵。
薛侯说在郑都拜见过王世子,说王世子精神不佳,且思念大王,当薛侯提及赠送王世子部分贡物,以添王世子行囊,行人喟然叹道:“王室东迁后,王幾已不过八百里,还要安置东迁诸侯。各国诸侯多年不朝,王室日用局促,何况王师——以前成周尚有东八师,现在也只有五师,还是勉强维持。
薛侯来朝,大王听报,很是欢喜呢。纪大夫②先行奉上的样品,大王已经见了,很是赞叹,命名为玉瓷、雪纸、速记笔。”
薛侯欢喜道:“大王喜欢就好,能够得到大王赞许和命名,敝国上下同感荣耀。小侯此次来,备玉瓷十车、雪纸五车、速记笔一车,另有盐十车,以送有司,备大王赏赐左右。”
行人听到如此数量,暗里松了一口气,欢喜之色溢于言表。笑道:“如此,王室也能宽松些时日了。薛侯,中国缺盐,薛侯以后若能常贡些盐,或者粜于王都,都是很好的。纪大夫已经提过了,东海海边野人之地,薛侯自取之,大王会许可的。
王已询周公(黑肩),周公对曰:‘薛侯若能在海边筑城,则封地自然已过百里,百里之国,想来独力抵御野人不是问题,既然不需附庸,而且薛侯恭顺,那就给薛侯增封吧。’周公既已许,王亦许,想来虢公也不会反对,仆先恭贺薛侯增封升爵。”
薛侯听明白了,这行人是周公一系的,于是压住喜悦,缓缓道:“还请多多致意周公。久闻周公盛德,小侯会在王都逗留些时日,当得拜访周公,一瞻周公风采,尚请周公勿拒。”
行人笑着点头,又说了几句客套话,然后说起雪纸:“王室典藏见过雪纸后,已跟大王要求,重新誊录所藏简牍——再不誊录,那些简牍都快朽坏了,重新刻简,所需人力物力,王室力所未逮。薛侯带来的雪纸和速记笔,算是解决问题了。至于抄录一份,不是问题。典藏建议大王,薛侯可顺便抄录两份,一份留在王室,一份带回薛国,大王也许可了。”
薛侯欢欣鼓舞,喜道:“大王仁德。自此,边鄙小国得文矣。”
至此,薛侯心算是放下了,更加轻松,一路谈谈说说,行人引薛侯至驿馆安置,告辞后很愉悦地回去汇报了。
******
等行人离开,纪舒重新拜见薛侯,不等纪舒汇报,薛侯就着急得问:“王世子怎么会被交换质子到郑国?这是怎么回事?”
纪舒苦笑了一声,叹道:“这是今年刚发生的事情。要说清楚这个,就要从郑国的历史说起。”
郑国的历史很短,立国至今,不过四十年。
“周幽王时期,姬友为司徒,领地不过是王幾内一个小城罢了。王室衰势明显,诸侯已开始不逊。于是姬友未雨绸缪,向周幽王请求,将自己领地上的百姓东迁至雒东。畏于他的权势,虢、郐两国果然献给他十座城池。就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郑国。
姬友的这番谋划来自于他的好友史伯的指点。
史伯分析说,雒邑以东、济水以南的那片地区靠近虢(guó)国、郐(kuài)国,这两个国家的国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很贪婪,喜欢占小便宜,百姓不亲附他们。姬友封地于此,不用多久,虢、郐两国的百姓变成了姬友的百姓。
后来果如史伯的预料,郑国顺利建国。这恐怕是西周末的“隆中对”。
“镐京之乱时,姬友在镐京之乱中战死,且姬友的儿子掘突,在与犬戎作战时表现不错,后来一路护送东迁,就让姬掘突(郑武公)继承了王室卿士的位置,但是他利用东迁后王室事务杂乱、王室衰微的机会,吞并了东虢国和郐,并把郐改名新郑,作为郑的国都。
镐京之乱时,申侯(申国国君)对姬掘突很欣赏,将女儿许配给他。姬掘突薨后,谥号郑武公,他的申国夫人就称为“武姜”。现在的郑伯就是武姜所生。”
纪舒轻笑一声,接着介绍道:“可是武姜不喜欢郑伯,而喜欢小儿子段。
武姜不喜欢郑伯的原因是,生郑伯之前做了个噩梦,梦中惊醒,然后生下郑伯,所以取名‘寤生’。
妇人喜欢小儿子本不奇怪,但是小儿子不仅相貌堂堂,而且武艺出色,在郑国非常有名,郑国人作诗歌颂。武姜多次请求郑武公易储,郑武公没答应。”
然后纪舒吟了一首诗:
“叔于田,乘乘马。
执辔如组,两骖(cān驾车的马)如舞。
叔在薮,火烈具举。
襢(tán)裼暴虎(猎获老虎),献于公(父亲武公)所。
将叔勿狃(niǔ),戒其伤女。③”
“武姜溺爱小儿子之心不减,又要求郑伯把京城封给段。而京城是超过百雉的大城,是不该封的,武姜硬逼,郑伯无奈,只得许了。
段现在被郑人称为‘京城大叔’。段到了京城,就下令边上的两城听令于他,后来又出兵占领了鄢(yān)、廪(lǐn)延两城。
郑国一国之内,两处政权,已经有近十年了。母子不和、兄弟不睦,大家都知道了。所以郑伯不敢来王都,要留在国中,就是害怕国中生变。”
“至于周郑交质,”纪舒摇头叹气:“恐怕还是因为平王年老懦弱了。
从郑武公开始,郑伯父子两代为王卿士(左卿士,首相),都是很少在朝中为王室效力,而是利用王卿的职权,忙着为自己吞并小国,扩张疆土。
郑国国力日渐强盛,而王室日渐衰微。父子两代不仅不在朝效力,而且带头长年不朝不贡,王室缺少各国进贡,更加衰微。所以王室很不满,想任命一个为王室效力的卿士,又不敢得罪郑国,就想任命西虢公(忌父)为右卿士。
西虢公担心一旦接受任命,而郑国正怕没理由吞并西虢国呢,会被郑国就势借口吞并(东虢前鉴不远,郑虢相邻,郑强过虢太多了),不敢接受任命,又不敢拒绝大王——跑了。这次君上不会见到西虢公。
虢公这一跑,大王颜面扫地,正在懊恼不已时,郑伯赶到王都,问于大王。
畏惧于郑伯的跋扈和军力,平王先是否认,郑伯再问,平王恐惧之下,居然说‘不相信的话,交换世子为质。’郑伯刚听到都不敢相信,再问,平王不好立即改口,郑伯就势答应——大王跟诸侯交换质子,王室彻底衰落了。”
薛侯点头叹息:“原来如此。东迁后王室也好,跟随东迁的诸国也好,都在挣扎。而郑国不顾礼义,拉开脸面吞并,反而迅速壮大。君子之国,小人可欺之以方。
说到底,还是国力军力不够的缘故。王师现在不过一军(五个师),装备还不齐;而郑国现在就有将近三个军,且这数十年时时征战,更是强军。也难怪大王恐惧。镐京之乱时还有诸侯之助,得以东迁;若郑伯放肆,郑军由边境至王都,朝发夕至。恐怕要国灭了。由不得不恐惧啊。
王室如此暗弱,飘摇如风中之烛,纪卿,那我们尊王的策略,还需要坚持么?”
纪舒重重一顿首:“君上,尊王的策略我们必须坚持,还要加大对王室的支持,保证王室的存在。
郑伯吞并他国,都是假称王命征伐。短短四十年,从一个小城的小领主,成为拥有三军的一流强国。除了能够撕下脸,主要还是靠着有王卿身份的便利,假称王命啊。
兵法云,致人而不致于人。有了王命,则只有我伐人,而无人伐我。则我倾国而出亦无忧。
何况王命之下,可以会盟诸侯讨伐。借诸侯之力,为我开疆,回报给诸侯的,不过是征伐的战利品罢了——如今我薛国缺这些军械么?”
薛侯一扫犹豫,颔首道:“纪卿所言极是,倒是孤见小事而犹豫国之大略,孤当自省矣。”
把这事撇过一边,纪舒汇报王都的情况。大事已经确定,后面无非都是礼仪性质的过场,注意不要失礼就好。其他的王都重臣,郑伯就不说了,虢公逃回国了——王室卿士居然都不在;至于周公、单公,虽是王室的重要成员,但是领地都是在王幾内,小的可怜。即使有心振作也是无力。纪舒都已馈赠礼物交好,薛侯随后一一拜访就好。
至于薛侯担心鲁国的反对,纪舒回禀道:“鲁国不可能反对了。这次君上朝觐,王室会大张旗鼓的表彰,就是鼓励各诸侯以君上为表率,恢复朝贡。
而鲁惠公多年不朝不贡。当此时,怎能以附庸不朝天子而反对君上朝贡之举?何况马上就要增封,附庸一说也不能再为理由。”
大事既定,薛侯也放下心思,听纪舒说起其他杂事,比如说纪舒给各家送了礼,各家就赠送了共三处店面,开店问题居然是首先解决的。再卖了一车盐,即使不做生意,各店也能维持一年。也就是说,薛国已顺利在王都立脚了。
然后纪舒给薛侯说起了八卦,说的是卫国的事情:
六年前(公元前734年),卫庄公去世,卫庄公的长子,公子完继承了卫国的君位,也就是现在在位卫桓公。
纪舒说的八卦,说的是已死的卫庄公——的老婆,东周第一美人,庄姜。
庄姜有多美呢?纪舒肯定没见过,这年代可没有电视和照片,纪舒又吟了一首诗,诗名《硕人》④:
“〖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ti),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fén)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gǔ)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qiè)。”
这是卫国人描写庄姜之美的,可以算是中国史上第一咏美诗。诗是第一,咏的美人也是第一美人。
看来王都还是个诗歌之都,纪舒到王都不久,就已经学会各国两首新诗了。
①薛侯上雒坐广车,车上可坐四人。中间为主位。车左位尊过车右。
②纪舒在薛国担任大宗伯,是上卿。按周礼,大国三卿均为王室任命,中等国家王室任命二卿,小国一卿。王室任命的是上卿,诸侯自己任命的,为下大夫。至于各国内部的上中下大夫,只在本国或诸侯间有效。王室眼中,诸侯国只有上卿、下大夫。所以行人称呼纪舒为大夫。
③《诗经?郑风》之《大叔于田》,描写了共叔段杀虎献给父亲的英姿。
④《诗经?卫风》描写卫姜之美。《洛神赋》之前描写美人第一。
⑤嬖,奴隶出身,被国君宠幸后,取消奴隶身份,成为自由人。虽然法律上是平民了,但比普通平民身份还是低——至少当时人是这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