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舒以无比的口才,完美完成了外交任务,回来了。
薛侯听了纪舒的汇报,松了一口气,然后轻声道:“看来不打不行了,还要大打。”
纪舒悠悠的说道:“最好打上十年。”意思是,多打几年,鲁国就会养成习惯不来征税:习惯嘛,吐啊吐的,就习惯了。
薛侯被这个习惯腹黑的家伙给逗乐了。相视一笑。
然后纪舒说道:“鲁国将有乱了。”将探听到的鲁国宫廷的讨论,说给薛侯听。然后分析道:“鲁公最信任蒍氏,但是蒍氏只会计较我薛国征税与出兵费用的多寡,一商贾而已。
众仲虽然思谋深远,知道不出兵将失诸国之心,但是其人性格软弱,即使自己的意见正确,也不敢坚持己见,虽有谋,等于无用。
公子翚不安分,乱鲁国者,大概是此人了。鲁公尚未问话,他就抢先说话,无君臣之礼;越过执政抢先说话,无上下之礼;越过负责外交的大夫众仲,这是不知职责。
公子翚并无管理外交事物的职权,却主动拜访于我,示好于我国;听说他跟宋国也有来往……借助外力之心,昭然若揭。不过他现在年纪还轻,职位也不够高,乱鲁国,怕在十年之后了。”
薛侯点头,然后说:“鲁国墨守陈规,毫无进取之心,已经很显然了。此次令诸附庸国失望,鲁国无助,衰落就在眼前;而齐国多助,且遵行姜太公农工商并重之道,国力日渐强大,齐鲁不再相匹。
鲁国一向以周礼正统①和爵位高②自大于齐,是时齐鲁必然相争。一旦相争,鲁国会被强大起来的齐国压制。这样,鲁国再不敢得罪我国。如此,我薛国算是摆脱了。”
纪舒点头:“越明年,君上去一趟雒邑,朝觐周王。我国现在有不少新货物,君上去时多多带上,献于周王。
自东迁后,诸侯多年不朝者,越来越多。且王室困窘,仅有雒邑周围方圆不过八百里的地方,还要安置跟随东迁的小国,日子难过得很。
君上能够恭顺朝觐,周王室重新感受到王室的尊严,必然会重重奖赏君上,给君上升爵大概是意料之中的——他们也只剩下这个了。
君上多带财货,贿赂周王左右和王室卿士,他们必然会为君上美言——他们日子也不好过啊。”
蒙洽呵呵笑:“就带上瓷器、纸、笔、盐。这些新货物献于周王,就等于各国都知道了,等于各国销路一次就全部打开,尤其是盐,一旦销往各国,我薛国之富,不可想象。
还可以利用献上纸笔的机会,要求抄录王室典籍,估计王室求之不得——数百上千年的竹简,再不抄录,都要化灰了。我们帮助抄录,留一份给王室。抄一份带回来,则我薛国藏书,等于王室典藏。
抄录的时候,顺便再多宣扬宣扬,我薛国学宫给学子提供免费饮食,其标准直追大夫,且可以查阅王室典籍,则天下学子必將集于我薛城,我薛国学宫必将大兴,人才还会匮乏么?”
那时,天下传扬我国,周王恐怕都会任命君上为王室卿大夫,则增封成为必然,那时我国就名、实均为一诸侯国了。”
纪舒点头:“每次朝觐多加恭顺,再以越来越丰厚的贡物献给周王,让周王离不开君上,那时周王就舍不得放君上回来了——肯厚献王室的仅君上一人而已,而且左右、天下均赞美君上,周王还能任命谁?”
蒙洽补充:“要让周王离不开君上,当先从口舌始。这个现成的,君上带上大厨上雒③就好。明年朝觐④之后,把大厨带回来。每年小觐⑤时,让使节带些储藏时间长的吃食去,让大王年年想念。三年之后大朝觐再把大厨带去……”
纪舒悠悠的说:“王室限于财力,无法重整王师⑥。这个应该是天王⑦做梦都想的事情。”
蒙洽赞同道:“如此,大事可成!若以饮食之事谋卿位,佞臣也,岂君上所能为?此前,不过引之注目尔。
军械于我国,易事尔。四年之后,君上上雒时,备一师军械,再多带盐,先献一师军械于天王,然后泄语于天王左右:若得为卿士,不仅献一军军械,而且供养一军王师——献盐,由王室贩卖。”
薛侯沉吟,良久方道:“如此,我明年就要离国,如果顺利,四年后再次入朝,恐怕就要留在王都——离儿聪睿宽仁,有二卿辅佐,离儿监国,我倒是放心的。明春上雒前立离儿为大子(世子),可好?”
纪舒拜道:“明春我要跟随君上上雒,还请君上另外指定一重臣,跟执政一起辅佐少君为好。
明春上雒,我们主动朝觐,并且贡物丰厚,我们就索要东海边的垦殖点为新增封地就好,不需要王室另找封地,我们自己去垦殖,王室不费一点心思和财物,必然同意增封。如果我薛国封地至少扩大一倍,也是百里之国了。
明春立世子,来不及遍邀各国前来观礼,那就要事后遣使分告各国,如此仓促,岂不令各国疑心我国生变乱?此有损君上和少君盛德。
再说君上刚到不惑之年,四年后君上若能留在王都,彼时再立世子,列国观礼使者更多、身份更高,岂不是好?”
蒙洽颔首同意:“目前新城墙建设的方法,建一个新城速度也快得很,也许四年后,我们已经可以在新地再筑一大城,彼时在新城完成大礼,更有助于君上在王都的声望。”
薛侯同意了:“也好。二卿还需多多费心,在明春上雒前将诸事安排妥当。”
蒙、纪一顿首:“敢不努力!”
******
薛离他们除了忙着用蜡纸刻印、印刷第一版公室指定教材外,还忙着在编写启蒙教材。
薛离假模假样的跟小同学小侍从们一起打打闹闹,你一句我一句,在薛离的“引导”下,然后就出现了如下成果:
第一本就抄袭的就是《弟子规》⑧,这是要童子一进学,很快就懂得基本礼节,这是最容易在家长面前展示的教育成果,可以极大激发家长送童子入学的热情;稍微删改掉一些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几句话就可以了;
第二本是《三字经》,被薛离命名为《劝学歌》,除了删掉这时代还没有的历史、人物之外,还把一些句子也改了,
比如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被薛离改成了“人之初,性未定”;
“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被薛离删了;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被薛离改成了“智勇信仁义礼此六德不容紊”
……
薛离准备劝薛侯将这个《劝学歌》刻石立于各里。
第三本是《千字文》⑨,改动不大,此时尚未出现的事迹、人物做了删改,比如:“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改成了“九州禹迹百国周封”,做了最大程度的保留。作为识字课本。
第四本是《五字鉴》⑩,选取至周东迁作为历史课本。稍有改动,
比如“天形如卵白,地形如卵黄”。改成了“天高远无形,地圆如卵黄”;
“伏羲氏以立,人质自异常。蛇身而牛首,继世无文章。制字造书契,画卦名阴阳。”改成了“伏羲氏以立,继世无文章。仓颉造字契,画卦名阴阳。”删去了“人质自异常。蛇身而牛首”这句;
以“幽王举烽火,周室渐衰休。”改成“幽王举烽火,周室遂东迁”,也到此截止。
以上都加了标点符号,并特别雕版印刷了一张标点符号的凡例,加在所有教材的扉页。
麻烦的数学课本。首先要想计数的问题,一帮小人儿罗列筛选,首先从家里用得上的选取,
比如:从家里几口人、鸡、豕、牛、羊、马开始,然后问共有多少腿;
然后从人开始,每人每顿食几、每天食几、每月、每季、每年食几?
再各种粮食每亩地需种子多少,计算家中每季每种粮食各需留种多少?
牛马羊天食草多少,计算每冬需储草多少?每捆重若干,方若干,则每冬储草需多大地方?
然后引入计算田亩,如何计量。再引入方、三角、圆、梯形、长方、菱形等。
然后开始进行后勤的计算,比如问一旅士兵的装备若干,每车装若干,需若干车运送?每天可行三舍,五百里需几天?需役夫几人,每天每役夫耗粮若干,需耗粮多少?马草每日若干,共需多少马,马草需多少?五百里外,运送一旅的装备,所需所费如何?若每战每士兵平均消耗箭若干支,一个月内有三战,则如何用最小的运力保证战事所需?第一轮车队何时出发?第一轮车队到达时,第二轮车队在何处?第一队返回,再出发时,第二队在何处?每轮车队多少车?行军时多长?宿营时占地多大?……
逐步由简到繁难。
但是初步的简单问题,大概一年就可以学会,已经可以让家长感觉非常有用。劝学阶段,所教所学都要跟实际相结合,而且效果要让家长感觉立竿见影。
薛离苦恼的是,要不要引入数字和字母?
最后薛离决定,跟小侍从们一起“新编”数字和字母。不然万一有人搞出“苏州码子?”一样的东东来,又要折腾。
既然已经“新编”数字,薛离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假模假样拉着几个小侍从的双手,然后用一根木棍串十棵珠子表示十根手指,一长串排开,然后算盘的1。0版本就出现了。然后很快进化到上面一排只要二颗珠子,每颗代表五就行,于是2。0版本就自然升级了。
然后再假模假样带领一帮小侍从,抓着算盘,总结珠算的口诀。
等到薛侯他们见到,已经是2。0版本的算盘和印刷好的带插图的全套珠算口诀了。
以上教材薛离均声称是他们小团队一句一句凑出来或者想出来的。小同学小侍从们看到薛侯和众卿惊喜、欣赏的样子,成绩得到肯定,一个个也是挺胸凸肚,头都扬到天上去了。多年以后,以上教材和教具,被陈列在童军旅历史博物馆内,各童子后来分别被尊为代数之祖、几何之祖、速算之祖、物理学之祖、后勤之祖、文学大师、历史大师等,于此分别塑像(童子像),作为幼立学、幼立志的劝学典范,成为每年春季入学季童子的首选参观点。
于是,经过再次校对,薛国公室第一版蒙学教材印刷。第一版油印,以后再慢慢换成雕版,等技术成熟了,再铅印。印刷完成后,召集各庠师先培训了一遍,等培训完毕也开春了。
不过卫武提议将少君的队列训练加进去,按照每班二十五人,编为五伍,每四个班编为一个两进行编伍,每次上课前要成队列集合后入教室。出则成伍(只要出行,至少是整伍。),行(行走)成队列。从小养成习惯。不过众卿都称大善,如此长成就是熟悉阵列的武士啊。
薛离心说,这成了童子军校了。看来把军工发展得过快过好了,再被纪舒一煽动,加上东海边垦殖,几百年都没增加封地的各家族,开始疯狂了。
好像有点不妙,这是军国主义的苗头出现了么?
①国先祖为周公旦,宗庙与王室同。而诸侯的宗庙只能为大庙。
②鲁君为公爵。齐君为侯爵。郑君,伯爵。薛侯,只是子爵。
③到王都雒邑的说法。
④诸侯三年一朝,亲自去朝觐周王。
⑤每年诸侯派大夫作为自己的代表朝觐周王。
⑥王室军队。
⑦大王、天王,王,都对周王的尊称、专称。诸侯国君主,如不强调爵位,则称为某君。
⑧清?李毓秀。
⑨南朝?梁?周兴嗣
⑩明?李廷机
?中国古代速写数字。大概是苏州地方记账所用,虽然也方便,但是还是不如“阿拉伯”数字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