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高适、岑参见颜泉明心意已决,只好放弃了游说颜泉明改变决定的念头。
颜泉明适时提出和高适、岑参一起成立商行的念头,颜泉明很清楚,花花轿子人抬人,在官场上,总需要几个靠得住的朋友。眼下,自己和高适、岑参是意气相投,但如果有利益捆绑,关系会更加牢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泉明兄怎么谈起生意来了?何况,朝廷严禁官员经商,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伯叔、堂兄弟姊妹)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相比较高适,岑参因为是官宦世家,更为传统,所以一听说颜泉明谈起经商的事情,第一个质问。
高适显然城府更深,默不作声,等待颜泉明的解释。高适虽然已经年逾四十,适累举不中,也只不过躬耕自给,无半分经商的念头。这也是文化所限,古人耻谈利,认为无商不奸,商人就是为富不仁的代名词。或许是数千年的压抑,以至于后世人人重利,凡事向利益看齐,一前一后,两个极端。
颜泉明自然料到了这个情况,不慌不乱地笑道:“我这也是遵循夫子的教诲!”
岑参眉头一皱,显然觉得颜泉明有些胡搅蛮缠,想要以圣人之说说服自己,自嘲道:“如此,我倒要听听泉明兄的高论了!”
“夫子有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这岂不是说,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颜泉明笑着问道。
岑参点了点头,道:“然也,不过,夫子只是说可以追求富贵,却并没有说富贵是要靠经商获得。”
颜泉明示意岑参稍安勿躁,继续道:“子敬以为管子何如?称不称得上是一位君子乃至先贤?”
“若无管子,我等披发左衽矣!管子自然是圣贤!”岑参毫不犹豫地回道。
颜泉明便笑了,“那管子为何要发展盐铁业,富民强国?甚至主动经商鼓励工商?这岂不是有违圣贤之说?”
“这......这自然是因时制宜,权宜之举。”岑参沉默了半天,道出了一个理由。
“然也!《春秋公羊传》子敬应该读过吧?里面的经权之说在我看来,在于融会贯通。君子行于世,当追求仁,合乎礼,礼非定数,当择机而动,其中的关键在于是不是有利于追求仁。士人皆轻侮商贾,认为商贾逐利,不合乎礼,可若无商贾,钱粮何以流通,桑麻布匹何以运转?到时,我等才是要茹毛饮血,有辱斯文矣!”颜泉明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
见岑参、高适陷入深思,颜泉明又道:“于国家而言,士农工商,缺一不可。好比一副身体,士如头,农如肉,工如骨,商如血。无头,则国家不知所措;无肉,则国家无以行走;无骨,则国家无以自强;无血,则国家无以持久。历代圣贤所鄙夷的,不过是重利轻义,于国家无益的投机取巧的商人。我等若是居于幕后,又岂会是这等人!”
沉默良久的高适终于出声了,问道:“泉明一语惊醒梦中人,倒是我们两人没有理解先贤学说,落入桎梏。”
岑参也是一脸惭愧,但满含疑惑地说道:“如今经商,无非是贩卖些蜀锦、陶瓷、丝绸、马匹、茶叶之类的,有什么买卖于国家百姓有益呢?”
“这买卖便是御寒之物。”颜泉明故意卖了一个关子。
寒冷永远是所有物种的天敌,即使人类得天地之造化,也不能免俗。在唐朝,富人们可以轮流做东,拥着火炉烫酒、吃着烤肉,又或者风流些,让侍女歌妓们严严实实围着,以御寒气,称之为“妓围”。衣着上,好一些的是锦帽貂裘,次一些的便是丝绵。可穷人也要过冬天,但他们的破屋本就不能抵御风寒,更没有充足的炭火供应,惨状可知。就连冬衣,也只有麻布蔽体,聊胜于无。
所以,当高适、岑参听到颜泉明要贩卖御寒之物,第一反应便是经销丝绵,毕竟利润最大。但颜泉明却轻声道出了一个他们意想不到的词——白毡(棉布)。
“白毡我倒是见过,我大唐高昌便有出产,听说是由源自天竺的白叠子(棉花)纺织而来,御寒效果奇佳,不过,生产成本奇高,远不如丝绵啊!”高适倒是知道这个事物,可并不觉得这是一门好生意。
岑参知道的更多些,虽然心里面佩服颜泉明的学问,却觉得颜泉明不一定懂得商机,解释道:“白叠也叫古贝,在我大唐只有高昌出产。想要织成一匹白毡,最麻烦的事情便是脱去其中的籽子,或用手剥,或用工具碾去,无论何种方法,一名工匠每日可以得到的白叠都有限。脱籽后,纺成白毡效率也低,所以,生产白毡最是耗时耗力。自从白叠从天竺传来我们大唐,也只有高昌那里有少量种植,内地基本见不到。”
“是啊!”高适也附议,道:“单说高昌所在的西州,外来的黄麻布一端(五十尺)的价格不到五百文,当地所产的粗白毡最低的也要六百来文,百姓无利可图,自然不愿意大规模种植。”
颜泉明当然知道高适、岑参所说的句句属实,却笑着漫不经心地说道:“如果这纺织过程变得简单有效,可以大规模生产,这利润如何?”
高适、岑参眼睛一亮,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此乃功德大事!利润哪能相提并论。”
见颜泉明叹了口气,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岑参有些惭愧地说道:“如果白毡的售价可以与本地的麻布平齐或者略高一些,百姓不复有冻馁之患矣!”
冬天是萧条的季节,百姓大都窝在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衣衫单薄,在外面做不了什么活计。白毡若能大规模推广,不说利润,单单可以让百姓自由出入找寻活计,便是一件功德!
高适也是一声长叹,道:“泉明,这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当然,有利可图也无可厚非,你要开这样的商行,我全力支持。虽然我出不了多少财力,但总可以为你参赞。”
岑参也表态支持,不过好奇地问道:“这效率如何提高呢?”
颜泉明自然有办法,自己机缘巧合下曾经试制过黄道婆所发明的纺织机,当然,很多材料都是现买的,在这个时代,所有的零件都需要工匠们来打造,只能故作高深地回道:“这就需要工匠们的劳动了,我此番去安西,必然要在安西推广白叠的种植,不过却不好出面。眼下当务之急是寻找一个商人常驻安西,你们可有合适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