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摸不清颜泉明究竟是妙手偶得还是确有实力的情况下,陈少安决定认栽。虽然自己是纨绔,但却是能伸能屈的纨绔,大丈夫报仇十年不晚,来日方长,又何必急于一时?!
“泉明兄大才,在下心服口服!”陈少安落落大方地行了一个礼。
陈少安此举让颜泉明颇感意外,意外之余又大为钦佩。陈少安这个表态,直接给这个“意外”定了性质——不过是文人相轻的把戏,而不是什么派系间的争斗。
这一招以退为进,陈少安玩的很是娴熟,在旁人看来,只会觉得陈少安嬉笑怒骂皆凭性情,实乃性情中人。原本的失礼也变成了意气之争。
“长安的纨绔,也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不堪嘛!”颜泉明暗暗笑道,每一个世家都需要数代人的积淀,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那种一言不合便要放狠话比拼家世的公子哥在长安城怕是真的不多,仅有的也是没有底蕴的暴发户,长久不了。
如果陈少安冷哼一声不再言语又或者拂袖而去,那颜泉明完全不会将对方放在心上。可陈少安偏偏面色如常,摆出心悦诚服的模样,颜泉明已经将对方暗暗记在心上。原因很简单,受伤后亡命一搏的野兽并不可怕,藏进角落****伤口的毒蛇才最恐怖。前者只有莽夫之勇,后者城府极深,笑里藏刀。
“不敢当!不敢当!互相切磋而已!”颜泉明没有丝毫的傲气,仿佛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笑着向陈少安回礼。
达奚殉悄悄舒了口气,毫无疑问,对才名不那么看重的陈少安今天的反应有些不寻常。陈少安代表的是其父****烈的态度,而****烈又是天子倚重的大臣,此时陈家向正得圣宠的颜家出手,不合常理,但如果****烈是要向李林甫示好,一切都可以理解了。
达奚殉想通了其中的关节,暗自庆幸颜泉明、陈少安都是识大体之人,没有当场撕破脸皮,便佯作不知,笑着对李十二娘说道:“既然诸位才俊都已经献诗完毕,那席究以为,哪位才俊诗作最佳?”
李十二娘迤迤然走到舞台中央,开口道:“各位才俊佳作,于奴家而言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不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奴家见识浅薄,窃以为泉明公子所作诗词俱佳,当占鳌头。”
达奚殉微微点头,又望向以司徒、遥领太原牧的庆王为首的诸王,见诸王颔首示意,达奚殉有了底气,笑道:“那这一轮的斗诗,颜家大郎胜,得赏银一千两。”
虽然早有预感颜泉明乃实至名归,但结果宣布的这一刻,羡慕者有之,嫉妒者有之,失望者有之,尤其是新科状元赵岳,心里更是五味杂陈。榜眼岑参因为与颜泉明相熟,反而一脸笑容。
紫云楼上,李隆基很快便得到了颜泉明的佳作,知道了事情的始末。能够有幸陪同李隆基的都是朝廷肱骨大臣,最低的也是从三品的职位,看到李隆基笑了,群臣也是微笑致意,反倒是****烈无喜无悲,似乎全然与己无关。
“临颍侯,此子文采如何?”李隆基环顾了眼群臣,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一脸兴趣地打量着****烈。
“词是好词,诗是好诗,至少远胜犬子矣!不过,诗词终究是小道,若能匡扶圣人,方不负胸中学问。”****烈一脸镇静地回道。
李隆基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忽然对左相李适之说道:“朕记得爱卿曾经去过钱塘,钱塘果真如词中所说那么秀美吗?听得朕都想去一遭。”
李适之一时之间转过许多念头,是据实回答还是略显夸张很值得琢磨,前者稳妥,后者有可能让天子走出长安城,见识真正的早已不是开元盛世的大唐,体察民间疾苦。考虑到右相就在近前,李适之决定不授人以柄,一本正经地回道:“词中确实有夸张的成分,不过,风调雨顺的时候,钱塘确实美不胜收。”
“风调雨顺的时候?”李隆基疑惑地问道,在自己眼中,江南少有水灾或者旱灾,李林甫的奏折里也全力********,李隆基已经很久没有听到来自江南的灾情了。
李适之瞥见李林甫略显阴冷的眼神,笑着说道:“圣人有所不知,西湖方圆十余里,却未修水利,若逢暴雨,必然泛滥;若历干旱,必然干涸,百姓生活多有不便。若圣人可以命人引水入城,修建堤坝,疏浚西湖,百姓既可得西湖之水灌溉农田,还能方便城中百姓用水,必然是一段佳话。”
李隆基瞥了眼李林甫,点头笑道:“还有此事啊!右相,明日你便让中书省拟一个折子上来,这西湖该治理还是要治理,不能辜负了这篇佳作。”
“圣人教训的是!”李林甫姿态摆得很低。
“还有,请翰林院的吴道子、韦无忝、陈闳乘驿传前往钱塘为朕作画。朕虽然去不得钱塘,但也要看见钱塘的风景。”李隆基又对李林甫嘱咐道。
李隆基可记得很清楚,开元十三年,自己封禅泰山的时候,吴道子三人合作的《金桥图》惟妙惟肖,被称为三绝,尤其是吴道子,最擅山水,使人如临其境。
“臣这就命人去办!”李林甫心里虽然对诗人词人无一丝好感,但如果是天子看重的,那就另当别论,哪怕颜泉明是李林甫心里所不屑的,也摆出足够的姿态重视。
看到李隆基君臣二人言笑晏晏,李适之便知道,李隆基没有一丝怪罪李林甫的意思,好在自己也没有奢望君臣二人因为一件小事便反目,有些事情是需要一丝一丝布局的,心里也不着急。
“想不到颜泉明在诗词造诣上如此精深,圣人何不召唤他来,命他当场献上一首?”本着让李林甫心中不快的原则,李适之顺着李隆基的心思说道。
谁都知道,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打压异己,排斥后进之士,以免他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种事李林甫从始至终都在做,虽然做得隐秘,但也瞒不过在场的诸位人精。
仅仅为了一首词,李隆基便让中书省起草诏书疏浚西湖,让吴道子前往钱塘作画,显然证明李隆基极为喜爱这首词。与作者颜泉明见上一面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自己这么做不仅是体贴圣意,也能恶心下李林甫,何乐而不为。
李隆基只是稍微犹豫,便答应了李适之的请求,颜杲卿前些日子已经完成了京畿、都畿、山南东道的括户工作,为朝廷增加六万八千余户的在籍户口,自己正好找个由头奖赏他的家人,给他鼓鼓劲,尽快完成夏税的收缴。
“左相提议甚佳,来人啊,召颜泉明觐见!”李隆基笑着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