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由于交通的方便,人们从地球的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已经不是困难的事,有时甚至会是相当简单相当轻松,由于此因,各国科技、经济、文化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
中国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和之前的一百来年,饱受外国列强侵略,于是有人感叹: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及不上西方诸国,要富强,首先要从文化着手,要努力去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于是有人提出,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有人认为,不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要“****”。也有人认为,要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
西方列强的科技文化比中国强,那中国去学习别人的强处,自然是应该的。但在我认为,****却是不需要的。因为我们学习的时候应该“取其长处,去其短处”,亦即是“取其利益之处,去其损害之处”。但有人认为,“取其长处,去其短处”说是容易,但做起来行不通,因为事物往往是“长处短处”连在一起“不能分割”的,其实“难以分割”倒说得通,“不能分割”却是不符合事实的。我们取用一件事物之前,首先要判断这件事物的长处和短处,如果“长处”较多,“短处”较少,那么我们便学习它;如果是“短处”较多,“长处”较少,那么我们便舍弃它,或者是改进过之后再使用。“取其长处,去其短处”其实是人的一种行为规律,人看到事物对自己有更大的好处,自然就会取之为用,人看到事物对自己有更大的坏处,自然就会弃之不用,所以人不会在使用事物之前,每一次都去仔细地想想这件事物对自己的好处和坏处,但在使用事物的时候领教过甚至是不断领教过其好处和坏处之后,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行为。
由于人的行为规律,使一个国家在融合其他国家的文化时,也出现“取其长处,去其短处”的现象。一个国家,根本不可能走****的路,日本不是****,中国也不可能是****。因为一个国家无论多么落后,其固有文化中总有一些具有大利益的事物,这国家中的人民,是不会完全地舍弃这些有大利益的事物的。而且有趣的是,西方国家不仅在不断地发展其自身的文化,而且有“中国化”的现象,甚至出现“日本化”、“韩国化”等现象。“中国化”的现象可谓多不胜数,例如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西方国家一样是大用特用,特别是以前,到了现在,可能会由于科技的进步而相对少用了,但也在用一些改良过的技术。除了对四大发明的“中国化”,中国的服饰,例如是旗袍,在外国同样有人穿着,而中国的菜式,在外国也很受欢迎,甚至有人专门来中国,就为了享受口腹之乐。至于西方国家“日本化”的现象也很多,例如有外国人穿日本的和服,看日本的电影等等。至于西方国家“韩国化”的现象也有不少,例如是吃韩菜,说韩文等等。
其实不仅仅是西方国家有“中国化”、“日本化”、“韩国化”等现象。西方国家相互之间也有不断与其他国家的科技文化融合的现象,美国有英国化的现象,例如美国人说的就是带有美国味道的英语;英国也有美国化的现象,例如有英国人会使用美国人所制的软件;同样,其他国家也有不断与另外国家的科技文化融合的现象。
因此,美国的文化并不全是美国文化,他也包含了英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英国的文化也不全是英国文化,他也包含了美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同样,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包含了另外国家的文化的各种成份。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应该“****”,其实是行不通的。也有人认为中国应该复兴传统文化,如果是复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那这种说法可以成立。如果是全盘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行不通的。我们不可能弃钢笔而用毛笔,我们也不可能穿古装而弃现代装,我们也不可能改用文言文而不用白话文。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一些优秀的成份,例如中国的阴历历法对于农业的耕播有很大的利益意义,我们应该保留这样的历法,例如中国的中医理论,也有很多地方胜过西医的理论,我们也应该保留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之外,凡属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成份的,我们也应该进行保留和复兴。
中国,是一个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家。虽然近代的中国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因而使很多的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变得犹疑和迷惘,但是,中国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始终是不会和不能随便丢弃的。随着以后中西各国的交流,和世界各国的交流,相信中国的文化会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