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有几项学术成就是重大地影响了世界的,这几项学术成就是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哥白尼在一四七三年二月十九日出生于波兰一个叫托伦的村庄。
哥白尼十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他是由舅父养大的,他舅父是教会的一个主教。哥白尼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并从舅父处得到一些天文学方面的书籍,他十分认真地进行了阅读,并常常仰望夜空观测天象。
十八岁时,哥白尼进入了克拉科夫大学,由于数学教授布鲁楚斯基的影响,哥白尼立定志向,希望将来能够终生研究天文学。
一四九五年,哥白尼前往意大利,先后在波伦亚大学、帕多亚大学和斐拉拉大学学习医学、法学、神学和天文学。一四九九年,二十六岁的哥白尼任职成为罗马的天文学教授。
在罗马大学,哥白尼一直按照亚历山大时期的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来教学。“地球中心说”认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它是不动的,而太阳和其它的天体都是围绕地球转动。“地球中心说”本来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后来由罗马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再进行推演论证,由此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世纪中期,经院哲学又再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加以改造,使它成为基督教教义的一个重要支柱。
哥白尼按照“地球中心说”的理论教了三年,之后他对这种理论越来越感到怀疑,并产生了改进这种理论的想法。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便同亚里士多德进行过辨论。毕达哥拉斯认为,其实不是太阳环绕地球运行,而是地球环绕太阳运行,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而不是地球。哥白尼被这种说法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他放弃了罗马大学的教授职位,从意大利返回波兰,并在弗洛恩堡大教堂担任教士,由于职务较为轻松,他获得了比较充足的时间用来研究天文学。
哥白尼选取了教堂西北角围墙上的一座小阁楼作为宿舍,并选择顶上一层有门通向城上的平台作为天文台。他自己动手制造了一些仪器,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天文的观测和研究达三十多年。正是通过在这里的三十多年的观测和研究,使哥白尼建立了“太阳中心说”,并著成了《天体运行论》一书。
《天体运行论》长六卷,哥白尼在此书中,讲述了自己在天文学上的看法,他认为,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行星都在围绕太阳运转,人们之所以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身转动的结果,而不是太阳在转动,同样,人们看到天上的星体在不断移动,也主要是地球自身在不断转动而形成的,并不是天上的星体在不断围绕地球转动。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书中指出了地球和其它一些行星环绕太阳运转这一个重要的事实,但这部书也存在着缺点,例如太阳并不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此书仍认为天体是沿正圆轨道作匀速运动,这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牛顿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他在一六四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生于英国的林肯郡。
牛顿是一个遗腹子,也就是说,他还未出生,父亲便已经去世了。不久之后,他母亲又再改嫁,于是他只好和外婆一起生活。牛顿小时候便十分喜欢制作一些灵巧的机械,而且他的兴趣相当广泛,不仅喜欢数学、绘画、作诗,对科学也有浓厚的兴趣。
一六六一年,牛顿考入英国的剑桥大学,这是英国最古老、最权威的大学之一。在牛顿大学三年级时,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巴罗来到剑桥大学从教,他向学生们介绍了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和笛卡儿等科学大师哲学大师的先进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理论,牛顿获益良多。这时的牛顿已经显示出非凡的才能,而巴罗慧眼识英才,努力举荐牛顿为研究生,让他能够在剑桥大学继续深造。
一六六五年秋季到一六六七年春季期间,伦敦市出现了重大的瘟疫,为了避免互相传染,各学校停课,牛顿被遣散回到了乡下。在乡下的十八个月,成为牛顿一生中最具创造力的岁月之一。在这段时间里,牛顿首先发现了数学中的二项式定理,然后建立了微分学,之后又建立了积分学,他还利用三棱镜发现了白光的组成,之外,他还考虑过引力的问题。
一六六六年秋天的一个傍晚,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运动的问题,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掉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于是思考,为什么苹果不向天上飞,而向地上落呢?经过深思熟虑,牛顿得出答案,这是因为地球有引力在吸引苹果。他又由此推想,既然地球的引力在吸引苹果,那么地球的引力也应该会吸引月球,经过对这种思想的完善,最后牛顿认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和地球吸引月球的力,以及太阳吸引其它星体的力,其实是同一种力,这种力是任何星体和任何物体都具有的,因而是万有的。
牛顿后来又再深入研究引力问题,并在论文《论物体的运动》中,提出星体间的引力不仅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且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样,万有引力定律便大体上确定了下来。
牛顿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书中记载了他的重要论文,由此建立了一个有系统的力学理论体系。
达尔文是生物进化论的确立者,他在一八○九年二月十二日出生于英国的施鲁斯伯里。
达尔文的祖父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既是诗人、博物学家,又是哲学家。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医生。达尔文八岁时母亲便去世了,他由父亲养育成人。由于早年的达尔文爱好大自然,并特别喜欢打猎、收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因此达尔文的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和“不务正业”,他的老师甚至认为他的智力及不上一般的孩子。
达尔文十六岁时,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但达尔文对病人动手术时的出血和痛苦感到不舒服。三年后,亦即是一八二八年,他父亲把他转到剑桥大学学习神学。达尔文对神学也不喜欢,他后来回忆说,在剑桥大学里的三年纯属是虚掷光阴。但在这里他有一个收获,就是结识了植物学教授汉斯罗,在这位教授的影响下,达尔文重新燃起了学习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兴趣。
一八三一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这年的十二月,英国的“贝格尔”号舰准备进行环球考察,达尔文经汉斯罗教授的推荐,最后以“植物学家”的身份,乘搭“贝格尔”号舰进行考察。这次环球航行从一八三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开始,至一八三六年十月二日结束,前后历时五年。在五年的海上航行和考察中,达尔文历尽艰难去搜集动植物标本,并作了详细的记录,他的笔记总共记了数十本,并将大量的标本一批一批地往国内寄去。这些标本成为他日后创立进化论的极珍贵的原始材料。
达尔文上“贝格尔”号舰前,相信《圣经》上的说法,认为世界上形形式式的生物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动植物的物种是不会改变的。但当他考察回来,他已坚持一个崭新的信念:动植物的物种不是固定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在考察中,有几个现象对达尔文思想的改变和形成影响特别大。第一,达尔文在南美洲的一个小平原的断面里,发现了许多古代动物化石,其中有一些与当时南美洲的树獭相似,但又有所不同。第二,他发现当地的一种动物化石与现存的犰狳相似。第三,南美洲自北而南,同类动物的形貌有所不同,而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大多数生物都具有南美洲生物的特征,而各个小岛上的同种动物又有轻微的差异。这些动物间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达尔文经过慎重的思考后认为,这是因为物种是会逐渐变异的。
在五年的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回国之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达尔文终于写出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这部书在一八五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正式出版,在《物种起源》这部书中,达尔文用大量而丰富的资料,明确地提出了“生物是进化而来”的观点和思想。
爱因斯坦是相对论的创立者,他在一八七九年三月十四日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家庭。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没有流露出神童或天才的迹象,反而到四岁还不会讲话,他的家人都担心他是一个低能儿。
一八九五年,十六岁的爱因斯坦去了瑞士,进入阿劳州立学校补习中学课程。一八九六年,爱因斯坦考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在一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但爱因斯坦毕业后,却找不到固定的工作,后来在大学同学格罗斯曼的帮助下,才在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一份技术员的固定职业,并利用工作以外的闲暇时间来研究科学。
一九○五年,爱因斯坦写了六篇论文,在科学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三月,写成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论文,提出了光子说。四月、五月和十二月,分别写了三篇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间接证明了分子的存在。六月又写成了一篇论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论述高速运动的问题。九月,写成了一篇有关质能关系的论文。
一九一五年,在同学格罗斯曼的帮助下,爱因斯坦完成了创立广义相对论的工作,并在一九一六年写出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从而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论述的是空间、时间和万有引力之间关系的新理论。它指出,空间的结构取决于物质的分布,而物质的存在会使时空变得弯曲,并认为万有引力不是一种真正存在的力,它只是时空弯曲的表现,如果物质消失,时空就会恢复平直的状态。
我上面已经介绍过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说,这几项学术成就对人类的影响相当大,这些学术之所以对人类有如此大的影响,其实在于它们对人类有巨大的利益意义。而一项学术对人类的利益意义,主要在于它的真确性和重要性。
真确性,是指这项学术成就是否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符合的就是具有真确性。一项学术成就的真确性,是它对人类产生巨大利益的重要前提,如果不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要它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利益意义,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最终都会否定错误和追崇正确。
重要性就是指这项学术成就对人类的生活和思想将产生重要到何种程度的利益意义。在人类历史上,其实有过相当多的重大学术成就,这些学术成就往往对人类的生活和思想产生重大的作用,即使经历千百年,其作用仍然存在,其作用的存在就体现了其利益意义,利益意义越重要,则学术意义越重要,存在意义也越重要。
但是,一项学术成就的真确性往往是难于判断的。因为学术会因为作者的水平等原因而带有局限性,而且在这个时代被认为是对的,在另一个时代可能被认为是错的。所以,评定一项学术成就的真确性,往往是困难的。亦因为如此,评定一项学术成就的真确性时往往会带有时代的主观性,随着历史的变化、人类智慧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原来所认为的正确,未必会成为最后的正确,而这最后的正确却是人类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对于学术而言,同样是以其真确性和重要性,以及以其真确性和重要性所产生的利益意义作为评价其影响和成就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