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看到某个物体,这个物体所发出的物质便会有部分进入我们的脑海形成对应于“此物体”的物质基础。这个物体其实是不可能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的,但它所发出的物质会很巧妙的转化为其它的数据和形式,成为一些由引力、斥力、光、电等物质来表现的很奇特的讯息载体。这些物质基础会由于环境中的各种作用而受到改变,出现增强和削弱的情况。但只要它的作用仍然足够,日后我们便不再须要一定是见到“这个物体”才得知它的各种状况,只要“外界的物质”能与“这些基础物质”产生作用而使“有关这个物体的各种状况”显现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便能够得到“有关这个物体”的相对应的资料。假如我们并没有原来的物质基础,又没有与这个物体有关的某种事理基础,那么这个结果是不能够得出的。也就是说,唯有我们脑海中具有相对应的物质基础,当其它物质再产生作用,才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相对应的意识状态。
人意识的任何状态都是人脑海中的物质基础与外界的物质共同融合和共同作用而形成,这物质基础其实未必只源于我们见到的或接触到的具体性事物,它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源于父母祖辈,通过遗传而到达后代的身体中和脑海中。而且人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物质传递到脑海中也能够影响人的意识物质,人的意识是与整个身体息息相关的。人意识物质中的部分物质由于不是直接贮存在人的脑海中,而是贮存在遗传物质中并经过一定程度的转化而再出现在人的脑海中,因此是不直接的,而且在转化的过程中这些物质会因为种种的原因而有所改变。虽然如此,但这些物质的稳定性往往会高于人直接从外界所得的物质基础的稳定性。之所以如此我们可以想一想,一种只存在于某一代的意识物质和可以存在数代甚至于更长时间的意识物质,相比之下,能够存在越长时间的意识物质一般都会更为根深蒂固和稳定性越强。由于这些经遗传而得的意识物质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因此往往更基本更重要和对人的影响也更大,但有部分会有可能需要较大的力量对它作用,才使它发生变化和产生足够的作用而对我们显现相应的意识。二、某些物质基础是可以通过某些奇特的方法而把它们本身的特点和性质贮存在我们的身体中和脑海中,而并不须要我们一定是见到过接触过或以其它的具体性措施才能获得。例如一个物体在我们千里之外,我们从没有对它有任何的印象,但假如出现某些特殊的情况,这物体出现了某种的力量并结合在我们的意识中,那么我们便可以不必具体地接触到它仍可以得知它的情况。三、通过各种的物质基础交互融合或对事物规律的认识而得到某一些我们并不曾具体地接触过的物体的物质基础。例如我们描述一个物体,只须要举出我们见到过的与之相似的另一物体,再通过对二者的相同和不同的比较和描述,我们便可以得到不曾见到过的这个物体的物质基础。四、由于人大脑的意识主要是通过引力、斥力、光、电和其它的各种物质来实现,那么只要外界物质能在我们的大脑产生相对应的物质和物质基础,我们就能够得到相对应的意识状态。这样的物质基础可以是完全不必来自于具体的事物,而且因此得到的“意识状态所显现的事物”,如果不严格的来说可以是“完全不存在于世界之上的事物”。这可以包括世间事物的规律、理论、原理,和其它一些空想的事物和不可能实现的事态。但如果严格地说,这些“完全不存在于世界之上的事物”并不能认为是真的不存在。因为它是有物质基础的,也就是说,它的存在就是意识物质基础的存在,二者是有一个实体而且是只有一个实体的,如果我们承认它的实现只在于意识物质基础的存在,则可以认为在这之外它便是不再存在的。
人若遇到较为重要之事,这事往往会是较为强大的力量所造成,于是在人的脑海中往往就会形成较为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人对重要之事往往会比较容易记住并产生相对应的行为。相反,人若遇到无关重要之事,这事一般会是较为弱小的力量所造成,于是在人的脑海中所形成的物质基础往往难以显现作用,因此人对无关重要之事往往会比较容易忘记。当人想要记住一件事物,可以通过反复诵念和重复思索来达到,因为在反复诵念和重复思索的过程中,相应的物质将会在人的脑海中不断地作用从而使有关的部分不断地得到加强,并在符合物质规律的情况下使其作用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较轻易就得到显现。如果人对某件事物并无兴趣,全不留心,那么这件事物对我们的影响往往会是较少的,甚至于我们一生都不曾察觉到它对自己有任何的影响。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对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行学习呢?其实是要使这“各种各样的知识”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贮存在我们的脑海中,当需要的时候,才有可能在“外界物质与这些物质基础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相对应的意识状态,从而使我们能够真真正正地应用这些知识。有某种的观念认为人生下来就像是白板,要等日后在生活中不断地在白板上添加知识。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不全面的。首先,人大脑的意识物质早已由于父母和祖辈的遗传而得到了很多的知识,只不过处于一种潜藏性的状态,要经过后天的发掘才能使它的作用大大增强。其次,人的意识物质的组成和构造会有高下之分,若是高明的话,它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知识很轻易就在脑海中贮存到相当的物质基础,而相反,有些人的意识物质的组成和构造相对没有那么高明,把各种各样的知识贮存到脑海中使之具备物质基础会相对较为困难。再次,人的大脑对所输入的各种物质的处理能力是有高下之分的,有些人会特别善于对记忆的处理,有些人会特别善于对语言的处理,有些人会特别善于对数据的处理,有些人会特别善于对逻辑的处理,有些人会特别善于对图像的处理,有些人可能会各方面的处理能力都相当不错,而有些人可能会各方面的处理能力都只是一般。可见,人对知识的吸取能力和处理能力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别,自人出生开始,这种种的差异其实已经存在,并不完全取决于人后天的经验和学习的态度。
人的意识主要在于人本身和外界物质的结合,只要二者结合能产生相应的状态,那么人就会产生相应的意识,所以人出现任何的意识要知道其根本性的原因都只须要在这二者之中寻找,并作出相应的分析就可以了。
当人出现某种的意识,而希望透过语言表露出来,那么人的意识物质就会产生某种的力量,分先后次序而且是有步骤地传送到身体中与这些语言有关的各个部分,并形成相对应的身体物质状态来表露这些语言,例如通过神经把指令输送到肺部口部和舌部,通过肺的用气,利用口的张开和舌的运动来调控气的各种状态,从而发出相对应的语言。发出语言之后,通过声波、空气等物质的作用,就能改变他人的意识物质状态,使他人了解到话语中所包含的意思。假如出现一些例外的情况,例如对方接受语言的能力较差,那么他就会较难了解到其中的意思,又或者对方离说者太远,就会由于物质的传递规律而使有关语音的物质相应减弱,以致对方难以听到甚至会是完全听不到。
人说出语言之后,有关的意识部分往往是在等待回应,也就是说,有关的意识部分往往是在等待回应物质的输入,而输入之后原来状态就会受到较大的改变,所以人的大脑进行输出并等待回应的时候,相关的大脑物质会处于较不稳定的状态,因为它要等待回应并对原状态作出相应的改动,而另外一些并不受指令影响的物质部分,则会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以保持原来的物质基础。假如指令输出之后,并没有得到回应,那么与此指令有关的意识物质就会较大地受到外界一些不相关的干扰物质的作用,并会因此受到较大影响而出现一些不太正确的改变,在下次输出相同指令时,其状态和力量相比之前会较不确定而且较差。当这些情况不断出现,而且次数足够多,指令就会被大大的改变,亦因此无法再成为原来的正确性较大的指令。除此之外,如果人长期不使用或长期不正确使用相应的意识,这些意识物质也会由于身体物质的不断变化而改变状态。有相当一部分因聋致哑的患者,其实很主要的原因正是如此,在他们刚刚失聪之时,往往仍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但随着失聪的时间变长,他们就会连语言的能力都会失去,这是由于他们大脑中有关语言的物质部分的某些状态已经受到了改变,这种改变不在于他们通不通语言,最主要在于他们不能使有关语言的物质部分的状态继续保持正常而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