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玉儿、宋方及一方百姓祭拜山神之后,修路工程一切顺利,再无民工伤亡,宋方的心才算放下来。
数日后,为天、玉儿向宋方辞行,为天曰:“宋大人,吾观这几日诸事顺达,修路之事顺畅,民工们热情高涨,吾看了,心里也高兴,此间若无别事,吾等就此告辞了。”宋方曰:“此番太平岭修路,若无公子,吾恐怕已大祸临头,大恩不言谢,公子之恩吾必铭记于心,他日公子若有何差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为天曰:“宋大人言重了,汝也是为民请命,非图一己之利,吾此番出谋划策,也是份内之事,宋大人不必时时挂怀。”宋方曰:“未知公子下一地欲往何处?”为天曰:“吾往京都方向,沿途游历,此地距张店不远,吾与玉儿欲先往张店。”
宋方曰:“如此甚好,吾有一远房侄子宋玉就住在张店,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少时父亲早亡,与母亲相依为命,这几年听言其母亲卧病在床,宋玉每天亲伺汤药,夜不敢寐,一日三餐,亲奉面前,街坊四邻,无不夸赞。这宋玉读过几年私塾,聪明绝顶,四书五经无不烂熟于心,一册典籍在手,过目成诵。公子此番去,若有闲暇,不妨代吾见下他,若能稍加点拨,吾不胜感激。”
为天曰:“既是孝子,必是福德深厚之人,吾定要会上一面,汝且把他家地址告诉吾,吾与玉儿顺路拜访。”宋方曰:“吾侄子家住程庄村关帝庙附近。公子可在驿站牵两匹快马,快马加鞭,不过半日路程。”
为天、玉儿骑上快马,打马往程庄村而来,一个多时辰,二人行至一座小山拐角,见山下上下两处梯田。几个农夫正在下面那块梯田里掘井,为天打眼望了望周边环境,摇头曰:“在那个地方掘井,肯定无水,白费力气罢了。”于是与玉儿下马,牵马走了过去,近前一看,见井口长宽丈余,往下渐窄,已挖了两丈多深,为天站在井口,探身向下望去,井底一个农夫正用镐头刨着土石,刨一会儿,井上农夫就把土筐用绳子送下去,提土上来,甚是费力。为天对井上农夫曰:“大伯,吾观察过了。此地无水,不要再费力气了,吾给汝等点一处地方,保管三尺见水。”几个农夫上下打量着为天、玉儿,一人曰:“吾观公子细皮嫩肉的,能懂这个?吾等已挖了数日,岂能就此放弃。”为天见他们不理自己提议,有些气恼,欲待离开,又觉得几人下这么大力气,亦不容易,于是道:“汝等看这样如何,汝等就在上面那块梯田里正对山脚处掘井,三尺内若无水冒出,吾愿赔汝等五两银子。”几个农夫闻言大喜:“甚好,甚好,五两银子够掘两口井了。不过上面那块梯田本就比这里高三尺有余,别言三尺,十尺亦出不了水。”几个农夫以为为天傻,有心赚他银子,高高兴兴地来到上面梯田为天所点之位,开始挖了起来,不及两尺,湿土露出,再挖半尺,水汩汩冒出,几个农夫惊得目瞪口呆。为天曰:“凡是真龙,必有水来护,给汝等指点井位,不过雕虫小技而已。”言毕转身而去,到了路上,复骑上快马,打马如飞,又过了两个多时辰,到了程庄村关帝庙,为天、玉儿勒住缰绳,抬眼望去,不远处有一户人家,门悬白布,两侧各挂一白纸灯笼,门口聚满了老少百姓。
为天下马走上前去,向一位老汉拱手道:“老伯辛苦,敢问宋玉家可在附近。”老汉有些惊讶,看了看为天,言道:“这家便是。”为天惊曰:“莫非宋玉母亲病逝了?”老汉曰:“宋玉母亲前日夜里去世的。公子何处来?找宋玉何事?”为天曰:“吾从金岭镇来,受宋玉叔叔所托,来程庄村拜访,吾闻言宋玉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老伯汝怎么看?”老伯曰:“宋玉这孩子,对母至孝,可着方圆数十里,没有第二个,其母卧床多年,宋玉每日端茶递饭,伺候汤药,周到备至,数年间未睡过一个囫囵觉。宋母也是大善人,这程庄村很多百姓都受过她接济,故闻言老太去世,百姓们皆来送行。公子既受人之托,前来拜访,吾引汝进去吧。”
老汉前面引路,与为天、玉儿分开众百姓,进到屋内,见正堂停着一口灵柩,灵柩前一位年轻人,全身缟素,跪拜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