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听闻,咧嘴一笑,毫不露怯的开口道:“吾刚一直听诸位辩言,自是知晓陈君此言的确不差,然,陈君此计用时过长,应非刘君所望。”
他此话一出,刘诞和荀彧眼睛均是一亮。
其实刚才若不是郭嘉插嘴,刘诞和荀彧也会否认陈群的话。
其中刘诞作为主事人,自然明白自己心中所想,因为他知道今后的黄巾之乱和董卓之乱,不想在会稽耗费太多时间,陈群的计策虽然稳,但是太耗时间。
而荀彧则是从之前的言论之中就微微明白刘诞想要快速解决会稽的想法,心中也有一条方针拟定。
所以说,郭嘉此言完全合乎两人心意。
“吾以为,刘君当以聚重兵于此地。”郭嘉走上前去,指着上虞县,“以此处为基,横扫会稽北面七县盘踞之山越,从而进军剡县,在此处聚军,迫使山越于刘君决战。”
郭嘉话说到此处之后,便停了下来。
这边是他的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只是一个大体的框架,很多细节都需要补充,但是郭嘉没有亲临会稽,能够说出这些话已经是极限。
郭嘉说完,刘诞皱眉,微微直起身,将手指触着地图上的上虞县,陷入思索。
和他同样有此动作的便是荀彧。
之后荀悦和陈群也微微皱眉思索。
“不妥!太险!太险!稍有差池便是全军覆没之局!”荀彧率先出声,连连摇头。
下一刻——
“可行!”刘诞抬头看着荀彧道:“若我一郡之兵力,此计九死一生,但莫忘了,这世道变化无常啊!”
刘诞此话一落,众人面色微微一变。
“汝打算求援吴郡?”荀彧当然知道刘诞的意思,因为他们都知道,近一两年之内,天下必有大乱。
荀彧有极强的忧国之心,奈何他力量太小,什么都改变不了。
“不错!若是世道皆美,我上奏朝廷定然会被打落,但若天变,此计定然大有可为!”
陈群听到刘诞的话,眉头微皱,道:“休文何以如此急切,天变不可免,然休文能安逸一方,亦是大德矣?”
陈群自然也知道太平道的所作所为,他们这些大族士子因为党锢,无官可做,但经常了带着随从访友,很多消息都清楚无比。
“长文所言甚是,吾等友人中,唯有休文为官,安一地是一地矣!”荀彧也出言道。
“汝等此言差矣!”年长的荀悦摇头道:“若太平道乱起,绝非一时之难,休文身为都尉,岂能只顾一郡之地。”
说到这,他叹了一口气,“党锢日久,如今满朝文武能者不多,休文既身为官,当不可只顾自保。”
荀彧和陈群和刘诞是故交,他们当然还考虑刘诞的安全,毕竟和山越死磕太过危险,稍有不慎就是身死的结局。
以他们之见,刘诞治理地方的手段别具一格,很多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就不该当武官。
“吾等且莫议论,休文乃是当事者,吾等提意见即可,决定者非休文不可。”
荀衍这话说出,荀彧等人知道荀衍言之有理,皆看着刘诞。
“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身为大汉之臣,自当鞠躬尽瘁,岂敢为一己之私,而枉顾天下。”
刘诞义正言辞说出这句话,心中没有一丝愧疚。
他身为后世人,当然知道大汉已经油尽灯枯,他所有的出发点其实并非为了皇位。
这是他和这个时代人唯一不同的地方。
后世很多人你给他当皇帝,他还并非愿意,甚至不如当一个安逸王爷也比当皇帝自在。
所以,刘诞运用这句范仲淹的经典词句,一点也不脸红。
“休文之胸襟,吾自愧不如矣!”荀彧听到刘诞这句,眼睛一亮的同时,心中也满是惭愧。
他骨子里也是一个忠义之人,行事堪称君子典范。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要进爵国公,加分九锡,荀彧就曾劝解:‘(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从而激怒曹操,以至于晚年郁郁而终。
以此可见,荀彧对大汉情深。
“久闻刘君之贤名,今日奉孝一见,当知所言不虚!”
年幼的郭嘉同样对刘诞敬佩之极。
他在家居阳翟,距离阳城县不远,这几个月也是经常从百姓口中听闻刘诞的美名,加上刘诞年岁不大,也曾十四五岁就出名,甚至著书一篇,他还拜读过,觉得刘诞思维天马行空,很有意思。
前些时还想过什么时候拜见一下,就听到刘诞因为得罪张氏。
当时他就猜测刘诞若没有什么底牌,十有八九会被罢官或是迁职,而后果然不出他所料,刘诞被迁职了。
“休文之志,吾等钦佩之极。”陈群等几人也是感慨。
他们听到刘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中有种迫切想要为官匡扶社稷的的念头。
然而,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
他们都可以说是东汉末顶尖的人才,见识不凡,只是稍稍一推测,就明白大汉已病入膏肓,想要匡扶太难太难,除非换一名圣贤的君主,才有可能。
但是这种几率太低了。
荀彧、陈群、郭嘉、荀悦以及荀衍,他们现在或许还有心,但是等184年黄巾起义之后,哪怕党锢解开了,也没有人再选择入士。
陈群——他在兴平元年(194)被举茂才,授任拓令,不到任,随父亲避难前往徐州。
郭嘉则更干脆,直接隐居不出,不冒头,只和一些有英杰交往。
荀悦和郭嘉一般,同样隐居不出。荀衍和荀悦同出一族,当然也是如此。
至于荀彧,他倒是在永汉元年(189)被举孝廉,任守宫令,可董卓同年九月废了少帝刘辨,立献帝刘协为帝,他就知道大汉已经穷途末路,悲愤之下弃官归乡。
“我当不得诸位如此称赞,人力有时穷,我亦是尽我心力罢了!”刘诞摇摇头,随后看了一眼被称为世之鬼才的郭嘉,对着荀衍笑道:“且先不谈我,汝可愿赌服输?”
“服!”荀衍看着郭嘉也是感慨,他没想到除了刘诞和荀彧,现在又出现一个年少多智的少年。
“汝若是无事,可在荀里住下,吾当将家中藏书借于汝观!”
荀氏有学堂,也有一些空置的小房,就是为了给前往荀氏求学的学子居住。
“奉孝拜谢!”
郭嘉家境并不富裕,家中小有良田,自保有余,想要大肆购买书简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荀衍能够借书简千卷,郭嘉很是开心。
“汝能在舞勺之年便有这般见地,非同一般!”荀悦从刚才郭嘉的言论中已经明白,郭嘉在揣测他人心里方面极为出色,只听他们辩论,便能够得出一个心合刘诞所想的计策,可见思维之活跃。
“奉孝年岁不长,然才智不低,汝若有意,可与我等一起为休文出谋商讨。”荀彧也开口。
“此乃嘉之幸也。”郭嘉听闻,一口就答应了。
“哈哈,你等且先讨论,吾这去让内子做些饭食……”荀衍话刚落,两个年约二十五六岁的女子便提着食篓,款款而来。
“愚妇见过诸君。”两位女子入院之后,对着刘诞等人微微弯腰行礼。
“有劳夫人。”荀彧和荀衍当即走过去接过食篓,并对纷纷站起来的刘诞等人介绍道:“此乃吾之拙妻。”
“有劳两位夫人。”
东汉时期,女子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光武帝时期,湖阳公主丈夫死去,光武帝刘秀便问湖阳公主可有中意的郎君,当时湖阳公主答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直接表示对大司空宋弘德才与仪表的爱慕。
虽然最后被宋弘以“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拒绝而夭折。
但由此可以看出汉朝时期女子地位相较于宋明清时期,还是颇高的。
所以刘诞等人见到荀彧和荀衍的妻子送饭食过来,都站起来表示感谢。
寝不言食不语,在场的都是有名文士,所以吃饭都安安静静的。
六人中,唯有郭嘉有些不习惯,但还是忍着,规规矩矩的把饭吃完。
吃完之后,已经黄昏,天色暗淡,但是刘诞等人的热情丝毫没有消退,于是他们六人就将‘战场’转移到了室内,点着油灯讨论。
有了郭嘉的加入,他们的气氛明显更加活跃,郭嘉各种古怪的点子层出不穷,直到听见公鸡打鸣的声音,他们才豁然惊醒。
不知不觉间,天已冒微光。
荀里外。
“与诸君畅谈一夜,意犹未尽,诸位之谋划,使我获益良多,诞再次拜谢诸位。”刘诞微微弯腰行了一礼。
对于刘诞的这一礼,最年长的荀悦摇头道:“休文不必如此,吾等亦是乐在其中。”
“唉!休文此去会稽,不知何日才能再见。”荀衍叹了口气,他知道刘诞这一去就很难见面了。
荀彧看着刘诞忽然笑道:“休文可还记得汝送我的那首词谣?”
“记得!”刘诞微微一笑。
光和三年,他至颍川游学,曾到荀氏来过,一呆就是三个月,就是那时候,他结交了荀彧荀衍等人,去年,他举孝廉,荀彧与荀衍也前往南阳拜访他,走之前,刘诞因为要入京,荀彧也要前往徐州,不知何时才能荀彧相间,为了加深荀彧对他的印象,弄了一首后世自己很喜欢的古风歌曲,恰恰很适合,于是在荀彧走时,高歌为荀彧送别。
那首歌的名字为《莫行》,被刘诞改为《赠友:莫行篇》。
“吾今日便吟唱于汝,愿汝一路顺风!”
说罢,荀彧便轻声歌唱:
“风吹一里,吹夜雨成席,我温满壶月光赠卿。
风吹十里,吹子夜无际,此去关山长路难行。
风吹百里,吹破晓天明,我折一行烟柳以赠卿。
风吹千里,浮尘满驿,我欲乘风送卿远行。
好风东去,送卿万里,可否为我向卿低声耳语。
今日别离,卿归来何夕,我焚沉香以待卿……”
荀彧唱罢,刘诞再次向‘诸君’深深一礼,然后飘然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