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诞来阳城之时,百姓欢呼,十里夹道相迎,如今刘诞离去,声势更甚,超过万余流民百姓相送,所过之处泣不成声。
算起来,刘诞在阳城就任县令不过短短三个月,便被调离,而且算是升职,但是他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会稽郡,是大汉所有郡之中最大的一个郡,哪怕在汉顺帝永建四年,吴会分治,最繁华的地带被割去了十三县,化为吴郡,会稽郡也依旧是大汉最大的郡。
但是,人口却少了一半。
一个比颍川郡大十倍有余的州郡,却还没有颍川郡人口多,而且地广多山林,想要治理极难。
何况他还不是去治理会稽郡,而是去当都尉镇压山越。
山越,这可是三国时期,东吴最头痛的一件事情,著名的赤壁之战,东吴为何才区区几万人,就是因为各类占山为王的山越叛乱牵制了东吴当时大部分的兵力。
而会稽郡无疑是山越最为活跃的地带。
以刘诞对会稽的了解,现在整个会稽郡的兵力估计不足五千,而且大部分部署在会稽郡郡治山阴附近几县,勉强镇守县城,想要对付山越无异于以卵击石。
毕竟东吴当时举全国之力,都没有快速剿灭山越,他凭什么借着区区不到五千的士卒战胜山越。
最重要的就是,会稽郡以前没有都尉一职,现在他这个都尉一去,恐怕那些山越就会以为朝廷想要剿灭他们,定然会将他当做心腹大患。
“唉!”刘诞看着这布满官道的百姓,还有身后相送的乡勇,不禁叹息。
到了会稽郡,他恐怕就算想招募兵员都不可能,养兵员需要粮秣和银钱。
至于在阳城用的伎俩,到了会稽就行不通了。
因为会稽郡的大户豪门不同于其它地方的,你只要敢动他们,分分钟就敢入山为贼,甚至明目张胆的搞刺杀。
历史上孙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刺杀他的就是山越。
至于原因,这就要归咎于孙坚身上了。
172年自称‘越王’的许生与自称‘大将军’‘阳明皇帝’的许昌叛乱,战事历经三年之后,被当时的杨州刺史臧旻、丹阳太守陈夤合兵击灭之,吴郡司马孙坚也参与其中。
当时山越人以及许生的属下感其之恩德,十数年都不曾相忘,可臧旻与陈夤调往别处,孙坚也死了,但他们将仇恨铭记在心,没有忘却,以至于最终托名许贡家客,将孙家之主孙策刺死。
有了‘后’车之鉴,自知武力比不过江东小霸王孙策的刘诞苦闷不已。
虽然他不像孙策一样喜欢打猎,但是他喜欢装好人,喜欢‘与民同乐’,这可比打猎还要严重。
所以除非不要命,不然他就不能再跟在阳城县一样,去打击不顺眼的豪族。
不能打击豪族,那么,银钱、粮秣就是拦在他身前的一道天渊。
刘诞叹息被黄忠看到,他明白是因为去会稽的事情,便出声安慰鼓励道:“公子何须叹息,您既然能够在短短三月将阳城治理妥当,此去会稽,同样能够治理妥当!”
刘诞此去会稽就任都尉,作为亲信中武力值最高黄忠,当然是辞去了县尉一职,跟刘诞同去。
“黄县尉所言不差,刘县君此去会稽,定然能够使会稽焕然一新。”杜县丞看着刘诞竟因为张氏一纸告书,就被远调会稽,心中也是感慨无限。
“是啊!我等定会竭尽全力帮助公子!”
王潭和吴正向飞等人也纷纷出言给刘诞打气。
“我……”刘诞听到众人开导,一时间羞愧难耐。
他自从来到东汉,一直以来都是顺风顺水,这才遇到一件不顺之事,竟然就有了怠惰之心,真是惭愧之极。
这一刻刘诞陡然翻身下马,在一众人愕然的眼神中,走到前方,然后深深的朝着黄忠、王潭以及杜县丞等人深深鞠了一躬。
“诸位之言,诞听之,当真犹如醍醐灌顶!可笑之前我竟一直看之不透!当真是羞煞我也!”
刘诞的行为,吓了众人一跳,一个个纷纷下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圣人之言当真不虚,诞近日茶饭不思,心路蒙尘,却不想被汝等之言一扫而空,诸位应当受诞一拜。”
刘诞之前因为知晓历史,很多事情都是顺风顺水,没有遇到过大的挫折。
从入朝开始,他结交曹操、袁绍等,就是为了某来阳城县令之职。得手之后,他几乎将这些年经营的所有势力带到阳城,花了大力气整顿,聚集了大量人手。
本来一切形式大好,等黄巾乱起,他只要守过第一波,朝廷就会派遣大将皇甫嵩发兵,第一站就是他所在的颍川,道路恰恰就是轩辕关之后的阳城县,到时候,他几乎不需要做什么,只要趁势跟着皇甫嵩后面就可以捡军功。
甚至,他要是能够单独获得不菲的军功,以刘焉汉室宗亲的身份,帮他某一个太守,也并非不可能。
可惜的是,这一切都随着张让的一句话化为泡影,让他大受打击。
不过现在他经过了杜县丞和黄忠等人的鼓励,心中有充满干劲。
有志者事竟成,不就是从头来吗?
现在曹操不过是个议郎,孙权估计还在苦读,刘备就更惨,说不定就在那个旮旯里为钱发愁呢。
这样一算,面前的困难根本不值一提。
“刘县君何须如此!”杜县丞看到刘诞的行为,连忙上前扶起刘诞,眼中充满感叹佩服之色。
刘诞正身后,拉着杜县丞的手轻声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杜县丞勿送,我只望杜县丞莫忘百姓、善待百姓!”
“县君请放心,杜某必定不会辜负县君数月来的心血!”杜县丞听闻,当即正色正色道。
其声音苍劲,掷地有声。
“得杜县丞言,我心安矣!”
刘诞这句话落后,便侧着头看着大量站在道路两旁,或是农田中的百姓高声道:“诸位乡亲们,休文在此多谢诸位相送,来日若有机会相见,我定当露天摆宴,与诸位同享重逢之乐!”
话落,无数百姓落泪,不少人都跪拜下来,高呼让刘诞留下。
然而,君命不可违,刘诞含着泪朝着百姓鞠了一躬后,默然离去……
一路上,刘诞顺着颍水,向东南进发。
渐渐地,曾经在阳城县浩浩荡荡的手下消失一空,队伍人数不过百余。
会稽实在太远了,他收的轻侠大多都是荆州南阳郡和豫州颍川郡人,这两郡虽然分属不同州,但却是挨在一起的,距离也不远。
但是会稽不同,它在扬州,远在千里之外。
跟他的这些游侠都是二十余三十出头的年纪,父母都健在。
古时有句话叫;‘父母在不远游’,这既讲述了古人重孝的同时,也说明了古时行路之艰难。千里之地,一个来回动辄一个多月甚至数个月,而且可能会出现意外的危险,所以还能跟着刘诞的人太少了。
刘诞的第一站是阳关(不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这一路都是一条官道,阳关之后便是颍川郡治阳翟,到达阳翟之时,已是十月初七,刘诞在阳翟补给之后,再次向东南走,下一站便是颍阴。
这一走又是两天。
然而,到了颍阴刘诞便停住了,因为他在此处遇到了两位故人,而且,这两人还是特地在等他。
因为刘诞要安排好黄忠等人,所以当时与二人约定好地点。
之后,他便只身前往。
颍阴县,赫赫有名的荀里之外。
东汉时期没有村的概念,‘里’便是当时的最小居住单位。
荀里,便是荀氏一族所在之地。
古时,里是有门的,荀氏是大族,荀里四面还筑有高约丈许的墙垣,由于荀里依山傍水而建,坐北朝南,门有两扇,分别是南门和东门。
一般的里,外人到访直接进去便可,但是荀氏是颍川望族,经常有贵客到访,所以两扇里门都有荀氏族人看守。
“在下刘诞,前来拜访……”刘诞此刻就站在南门之前作揖。
然而,他话还没说全,一个年约二十许的青年便笑道:“休文可识得吾否?”
刘诞闻言,抬头一看,不由咧嘴笑道:“休若兄何以居于门庭,莫非又是以求淑女?”
休若,名荀衍,因为和刘诞表字相同,刘诞游学到颍阴荀氏学堂求学之时,与其较好。至于刘诞的调侃,是因为当年荀衍与他结伴之时,看到一个女孩貌美,心有所动,于是便有了荀衍站在女孩所居‘里’外吟唱‘关雎’的一段往事。
“且住!”荀衍被刘诞说起旧时尴尬事,当即让其打住,摇头道:“走吧,文若与长文正温酒以待!”
荀衍口中的文若就是有‘王佐之才’的荀彧,而长文就是魏文帝时期建制九品官人之法的陈群。
刘诞闻言一笑,便跟随荀衍前往荀彧住处。
荀彧在荀氏地位比较高,父亲是荀氏八龙之中的二龙荀绲,他则在三代中属于佼佼者,所以有一间二进的院子。
荀衍刚进刘诞带到荀彧院落前,还没入门,刘诞边走边大笑道:“不闻其声,不见其形,只嗅其香,便知其人,文若兄,我所言对否!”
荀彧为人俊美且喜好熏香,久而久之身上便带有香气,史记记载的‘荀令留香’便是这样传来的。
不过刘诞站在门外当然闻不到,这只是他见故友欣喜,调侃之言。
“哈哈,休文之言甚合我意!”
此刻,院中一颗榆树下,两个衣冠楚楚的青年正从榻垫上起身。
其中开口大笑的无疑就是陈群陈长文,另一位身高不下于刘诞,且俊逸异常的青年便是大名鼎鼎的‘王佐之才’荀彧荀文若。
“休文,汝刚调侃与吾,现又调侃于吾弟,实欺人太甚,当自罚一杯!”荀衍见刘诞满面笑意,当即佯怒道。
“吾当休文现应该落寞一阵,刚与长文商议如何开导汝,不想汝身未入,便笑于吾,当真是交友不慎矣!”荀彧故作叹息道。
几人一番玩笑之后,便在荀彧荀衍的招待下落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