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的邻居王月桂坐在自家院子里筛豆子,透过敞开的大门就一直看着一拨一拨的人走过,听着吵吵嚷嚷的,敢情这是去宋家,看种蘑菇?这可是新鲜事。
这不,又有人走过来了。原来是粗陶张民家的王翠,王翠娘家跟自己娘家还是同一村的呢。得问问她,“哎,张民家的,你也是去的宋举人家吗?”
“可不是嘛,我也跟着大伙去看看,学会了以后我们家就不作粗陶了。都种蘑菇种木耳去。”王翠本是装着正经样地说,没说完自己就发笑了。可见也是不相信什么种蘑菇的。
“行啊你,你们家要是不作粗陶了,可得把这方子告诉我,我们家来做怎么样。”王月桂也跟着开起了玩笑。
一说开俩人都乐呵的笑了。
“哎,别说,你就住在隔壁,怎么还坐得住,这豆子回来不还可以筛吗,一起去看看去。”王翠想拉着王月桂一起走。
王月桂一想也是,大家都去了,自己也去凑个热闹,宋家也不好说什么。俩人就一起去了。
才走进宋家,就听到后面院子传来阵阵的人声。两人循声走去,嚯!人可真不少,好几十号人都三三两两散站在宋家的柴房前。
王月桂只看到前面是一个井字形的草堆,中间夹着一根根的木柱子,里面的麦秸,稻草都要腐烂了,还有一些黑糊糊状的东西,闻到微微腐臭的味道,这是牛粪?
正想问问早来的人,就听到宋小娘子在说话了。
“水稻种在田里,蘑菇长在树林里。我们要种蘑菇,先就要提供蘑菇需要的环境。这个大家看到的一堆混合草料,就是我刚刚说的培养料。”
这前一句王月桂理解了,就跟豆子长在坡地,水稻长在水田里一样,种的地方是要不同的。可什么培养料她就不明白了。
倒是跟她一起来的王翠干脆,来了就问,“静小娘子,你说蘑菇长在树林里,跟这培养料有什么关系?”
众人也是迷惑,就等着宋小娘子怎么说了。
“树林里有什么?枯枝,落叶,下雨后泥泞的土地,可能还有一些野兽飞鸟的粪便。我这个培养料大家可以看到部分成分是什么,它就是用来营造类似树林的环境给蘑菇的。”怎么能让众人理解这些并不怪异,宋静已经颇有心得。因为前面她可是跟宋刘氏,孙大启详细沟通了很多次的。
尽量用类比的方式,把事物间的联系告诉大家。现在没法证明,但是只要大家有几分相信,等真的做出成果,就会有人明白过来。
“那蘑菇就种在这个培养料上面吗?”王月桂倒是模模糊糊有点明白宋静的思路了,可是看着这黏糊的一堆,真不像能种东西的啊。
“培养料还只是完成了一半,我们今天要把培养料移到旁边这小屋子里,中间过程还多着呢。“孙大启终于找到机会插了一句,前面静姐儿说的他也是这几天才慢慢理解,让他给大伙解释为什么却是组织不了语言的。
“没错,今天就是让大家看一下,这个培养料大概什么组成的。这里跟大家做一个约定,5天后大家再来,我们一起看看培养料会变成什么样子。到时候你们会相信这样的培养料是可以种东西的。”宋静接着说。
宋静又笑着对孙大启点了点头。
这些天她看着孙大启对培养料的翻堆越来越上手,虽然他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堆放,为什么里面的牛粪加水会升温,但是只要他操作过,发现事实如此,他就会严谨的照着之前的每一个步骤去重复。
她从来不会小看古人的智慧,中国有着漫长的精耕细种历史,真正是伺候庄稼来着。这种种植文化深入骨髓。她相信,不用多久,南河村的人就会靠双手总结出一套自己理解的蘑菇种植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