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不是一天就能做好的,宋静回到家决定先动手整理一下院子。
最后决定在在后院最边边的那个角落就很合适,因为刚好后面长着三棵高大的榆树,树枝丰茂,投下一片树荫。
本来就有一些矮的篱笆围了一下,说明这是属于宋家的范围的。宋静打算之后再慢慢种一些更高的植物或者用枝条加固,慢慢修葺自家的小后院。
现在,她先圈了地,就带着弟弟挖起了坑。没错,游乐场怎么能只有一个跷跷板呢。先挖一个沙坑,用来玩跳远。虽然她更想有一个游泳池,但是想想现在的风俗,又万一太小的小孩要是在游泳池溺了水,还是算了。
宋静和宋小弟吭吭哧哧在家挖坑的时候,宋河山迎来了一个前来拜访的旧友。
宋河山幼时跟着父亲启蒙读书,中了秀才后才去的云崖书院。因为家境不富裕加之后来宋父患了重病,宋河山的读书时光最远都只是在临安县。他虽然读书上颇有天分,却不是八面玲珑广交友的性格,考进士无望回了南河村教书后,交际少了,宋河山就渐渐跟昔日同窗走远了。
唐景元不算是他同窗,不过是当年到云泽州府考举人时所认识,几面之缘,却是最投契。这么些年虽离得远,两人也是时有通信。算是知心好友,但他也是没想到唐景元突然就上门拜访来了。
宋河山给私塾里的学童留下了作业,又叮嘱大的几个看好不可乱跑出去。就拉着唐景元转到后面的他平日休息的小书房。
“乡间简陋,景元兄见谅。”宋河山示意唐景元就座,提起茶壶给倒了一杯茶水。
唐景元摆摆手不在意,颇感兴趣地左右观看这间小小的书房。桌椅都有些年头了,纸窗陈旧,透光都不好了,最让人注目的却是那一排粗木的书架子,摆满了书籍。作为一个读书人,唐景元当然知道书籍的价值,这一排书即使是多年积攒,那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河山,于学问的追求上你让我自惭形秽了,这些年我是耽于世俗杂事,书本都少见了。”
宋河山当然不会把此话当真,多年通信,字里行间他对好友的境况还是有些了解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既做了教书先生,多读书不过是教学所需。你出生商贾大族,现在接管了家业,多做商事谋划也是当然的。”
唐景元开怀一笑,“好一个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能真正看开的人不多。”
这也是他和宋河山知交多年的原因吧,虽然两人家境背景相差甚远,几年也没见过一面,书信寥寥数句,对人对事却意见相通。
“上次你来信,令郎将要考秀才,我惊觉不见经年,却连我这侄儿都还没有见过一面。所以找了空,这次来却不只是来看你了。”唐景元解释了下冒然来访的原因。
他也是想看一下好友的儿子,才16岁如果这次中了秀才,真是少年才俊。唐家是商贾大族,唐景元这一支却不是主家。也是到了他这一辈,他读出了个举人身份,才得族人高看几分。没有走仕途为官,是唐家于官路没底蕴,也是他一辈的兄弟没有出色之人,子承父业担起了自己一支的重任。
到了他儿子这辈,三儿两女,人丁是兴旺了,于读书一途上唐家人却似乎真的没天赋,大儿唐家明二十了跟着他东跑西奔,于商事处理上颇有心得,他想着以后大儿继承父业也是顺当的事。寄希望于读书出头的二儿,看着是勤学苦读了却已经十八了还没有过童生。幼儿只九岁现在倒是看不出什么。但经过二儿的事唐景元不免有些心灰意冷,所以看信好友宋河山16岁的大儿子要考秀才了,一时意动就过来拜访了。
只是此时的唐景元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次的拜访,最大的惊喜不是宋铭,却是宋河山少有提到的闺女宋静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