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的晚饭后,宋河山叫住了宋静,他觉得有必要和最近被他忽略不少的小女儿交流一下思想。
他用手指轻扣一下桌面,问道:“孙德叔的牛车你是怎么想到的?”
宋静觉得适当在老爹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以后要做什么才会更方便些。于是从上次坐牛车到临安县说起。观察到车上空间不算小,但是能坐的人不多,盘腿坐不稳,曲腿占空间也大。
“我就想了,如果车板只有这么大,只有向上拓展空间才能装得下更多人。不能站在车上,如果安排木凳,大家就不用歪歪斜斜地坐在车板上浪费很多空间了。”
宋河山暗自点头,对自己身边事物注意观察,勤于思考,是一个机灵的孩子。
“这些天就见你跟着你娘在忙活了,可有读书了?”宋河山又问。
宋河山并不是一个秉持女子无才便是德思想的人,所以对宋静从小也是从千字文教起。稍稍学会了大部分常用字后,就不再强求了。平常看宋静偶尔会看一些诗集,杂文,也没多管,现在倒是想起好像好一段时间没有看她找书了。
“我按了书上的方子种蘑菇,但是实际操作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看着娘和大启叔做的记录,实践见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所以最近都没有再读新书,我想多试验书上写的东西是不是可实现的。”宋静坦然看着她爹道。
宋河山微怔,纸上得来终觉浅,实践见真知,道理倒是浅显,只是这两句短句简洁有力,初初听到就让他印象深刻。
“你想实践出什么结果呢?”宋河山好奇道。
宋静做一个不服气的表情,说道:“我想知道的我都可以去试着做,如果我成功了,我就可以告诉别人怎么去做的。我们家要是种出了蘑菇,我们就告诉村里的人怎么种,然后就算是不识字的人也会种了。”
宋河山从来不知道小女儿还有这么大一个志向。
在他看来她也许现在还只是模模糊糊地想做这么一件事,却能想到把书里的知识去实现,分享给别人,是小孩子的无私和善良。倒是自己一直以来,自认为是读书人,也不过是想着教书授业,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这样。
人们一直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千百年来,万卷书海是先人智慧的传承,有无形的思想哲理,还有很多技艺的记载。但是读书人往往并不追求具体技艺的学习和传播,而匠人却少有能读书识字的。也许很多年前也有书籍记载了鲁班巧艺,但是现在人们只能怀念遥想,却未必有几个人能做出来那些巧夺天工的作品。
宋河山无声喟叹,也许女儿只是一时好玩的想法,他却是感触良多了。摸摸宋静的头,微笑道:“既然你心中有了主意,就去做吧。只做事不可半途而废,开始了你就要坚持下去。如对书里写的有疑问,可来问我。”
宋静不过是顺势表达了一下我有一个梦想,哪里想到她爹能想到那么远去。不过对于宋老爹这种支持的态度,还是很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