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宋家的稻田,只见这水稻田已经搭起了棚,跟其他水稻收获后,空荡荡闲置着的一整块甜不一样。
这块稻田分一米五左右的宽度用挖沟一一隔开了,又在上面分别搭了人字三角型的棚,矮矮的不高,棚上面盖了稻草,里面倒是很暗,跟宋家的菇房看着差不多了。
老张头不同于之前宋刘氏让他搭棚时的郁闷,现在是得意得很,一片人中就他声音最大了,“这个叫三角棚,中间都是我用竹或木棒支撑开的,这些覆盖的稻草扇子一样撑开,是来遮住光的,大家都看看。”
“哟,看老张头卖弄的,还不是人家宋娘子教的你。”
“就是宋娘子教的怎么啦,以后你们要学就得我教你们。我这是先跟大家说说。我哪卖弄了。”老张头可不管这些。
宋刘氏倒是没说什么,老张头虽然爱显摆,却不是坏心人。宋家人严格来说都不懂农事,这些年的田租给他,也从来没有坑蒙过她,没想过占便宜。这点宋刘氏是心理有数的。
而且其他人到时候要学还真的就要找他,她就说了:“这三角棚老张叔做得挺好,后面也是要你和大启多照顾田里的情况,都记录下来。以后我们要大规模种,要大家都学的话,还是得找你们。”
老张头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也不跟众人纠结了。积极地跑到孙大启身边,要学着孙大启怎么做。
孙大启却正纠结,只听静姐儿说“把培养料铺进棚里,厚度铺1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这13厘米到底是多少他却没有个概念了。
宋静一拍脑袋,直接动手,倒一些培养料出来,铺上去,估摸着差不多13厘米的高度,就停了“你就按这个差不多的高度就行了,多点少点没关系。”
“哎,这样行,我就比这这个来。”孙大启也是爽快地答应了,这些天这种情况可不止一次了,他接受起来都不费脑袋的,依样画葫芦就行。
这边围了一堆人,都在观看着,也是听明白了。
张民家的王翠就很羡慕地看着宋静,心想还得说读书人有出息,别看这宋家小娘子才十岁,说话做事就是有条理,还看得懂书里的知识。
宋静又交待了,要一边铺培养料一边播种。用菌种的三分之二撒于培养料的表面,然后用手翻拌到培养料的下面,再将余下三分之一的种撒于料面。
一条棚具体分配多少陶缸的菌种,她都大概分好的了。只要估摸着撒完对应缸子里的菌种就行了。
这个对种惯了田的众人来说倒是容易。纷纷上手,要自己体验一番。
没到午时,整个铺料撒种的工作就完成了。
南河村的人表示这个跟种菜,种豆子差不多,倒不是很神奇。但是这个棚的作用不是很了解。
宋静指挥大家把三角棚两端用草帘盖住,让棚被封起来,“这样封起来可以一定程度地保持住里面的潮湿度和温度。如果是摊开来无遮挡的稻田,被太阳晒了很快就会干,太阳下山了就会凉。蘑菇它是喜欢生长在比较潮湿温暖的地方的。”
“这样只是第一步,等过了几天,里面的菌种就会长出更多菌丝,我们就要打开这个草棚,让它通风,然后埋上土,后面就只要注意浇水,蘑菇就会慢慢从土里长出来了。”宋静一脸喜悦地说。一切都很顺利,她也很期待最终出菇的时刻到来。
“原来是这样啊,蘑菇还是从土里找出来的。”有村人就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却也有人拆台了,“哪里就是从土里长出来的,这种子撒在培养料里,不是从培养料里长出来的吗?”
“最终不还得埋土吗,再说这培养料看着可不就跟沙土差不多。”
孙大启看众人辩论上了,自己也是好奇,问宋静:“小娘子,你说这蘑菇到底是从哪里长出来的。”
于是众人都停了下来,要听听这举人家的小娘子是怎么说的。
“蘑菇能生长是因为吸收了它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水。营养有从培养料里获得,也需要土里面获得。”宋静想了一想也不知道怎么说好,又不能说碳水化合物什么的,只能类比“你们看我们是用的牛粪,麦秸梗,木棒为主要成分做的这个培养料。那下次可以试试用禾草代替麦秸梗。应该也可以的。因为树林里,蘑菇也是有长在不同的枯木上的。”
“就像这次大启叔和我娘一直在记录这些操作过程一样,我们可以慢慢尝试,总结。它在自然中是在什么环境下生长出来的,我们做一个差不多的环境给它,慢慢来总会成功的。”
众人若有所悟,这最后一点倒是提醒了他们,如果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理解,先去模仿成功的例子,倒是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