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朦朦亮,宋静就醒了。睁开眼,头顶是瓦片盖的屋顶,床的两步远就是房间门,这个房间除了自己身躺的这一土炕,就只有一个用来放衣服的小柜子,很小,但是宋菁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在21世纪的自己因为车祸已身死,现在能够以另外一个生命生活在这个古代的小家庭中,已经是万幸。
宋静现在所在的南河村位于临安县辖内,从临安县出发,坐马车三天就可以到达京城了。所以虽说不上多富裕,但是南河村并不是什么穷山僻壤的偏野山村。
在南河村,宋家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宋老爹宋河山是一个举人老爷。宋河山要去考举人那一年,宋父重病去世,为看病把家里的积蓄也耗尽了。家里长辈就只剩下宋奶奶,那时宋静的娘宋刘氏刚生了宋静的大哥宋铭。
据宋奶奶说,那时日子过得苦。所幸有南河村的父老乡亲,凑钱资助了宋河山去考举人。
才有了宋河山这个举人身份。
宋河山两次考进士未果。又感念乡亲们在困难时候给以的帮助,遂在村里开了私塾。收取少许的束脩。南河村及附近村落的娃娃们有了读书的机会。
好些年过去,宋家陆续又有了闺女宋静和幺儿宋戈。一家人生活越发和乐融融。
宋静才回想到这里,外面传来了洗刷锅碗的声音,是她这辈子的母亲宋刘氏,在准备早饭了。
宋静麻利的从床上起来,稍微折好自己的小薄被,穿好衣服,就出门洗漱去了,得帮着宋刘氏准备早饭的。
“静儿起来了?先等等,水开了,用温水。”宋刘氏坐灶前边看着火边择着菜。对家中的小闺女,宋刘氏总是偏心几分的,有条件的情况下总想着要娇养着一些才好。
宋静眉眼弯弯地笑着,蹲下来先帮着宋刘氏择菜。她已经习惯了这些农家日常。
宋家的早饭吃得比南河村的早。六口人围着一张方桌吃饭。
早饭是野菜粥配馍馍,还有两碟宋刘氏自制的农家凉菜,一种类似咸菜的腌菜。
相对现时很多家庭多是一日两餐,宋家一日定时三餐。宋静表示满意,只是怨念什么时候可以顿顿吃肉。
坐她旁边的宋戈小朋友也一副怏怏的样子,拿着个小勺子扒来扒去,却总不见碗里的粥少。似乎有着跟她一样的怨念。
“咳!好好吃饭,这是做的什么怪样子。”宋河山看不过眼小儿子一大早就萎靡不振的样子,板起脸瞪了一眼。
“知道了爹。”宋戈小朋友乖乖地扒了两口又停下了,小嘴一瘪,想着昨天的蒸蛋羹,更觉得今天的早饭不堪入口了。
宋奶奶看着慢吞吞吃着的小孙儿,掰了一半馍馍塞小宋戈手里,有大人促着小孙儿总会吃多一点。
而宋铭已经十六岁了,在临安县云崖书院求学。家里到书院,他每天来回路上得2个时辰。天勤学苦读很是耗费体力,又是长身体时候。对吃什么一向是没太大要求的。看,配着粥他已经吃了三个馍馍了。
他看着奶奶,父母都放下了碗筷,有点欲言又止。
宋河山摆好面前的碗筷,抬头却看到大儿的神情,想到再过三个月又是一年一度考秀才的日子,遂开口:“可是考秀才的事?”
宋铭略带期盼的说:“是的爹,学院杨先生说我可下场,刚好和前两年过了的童生一批。”
“唔,这几年你学习也是下了一番苦工,想来秀才过也不难,那就去试试吧。”宋河山按自己的经历参考了下,大儿的水平考秀才应是可以了。
宋铭聪慧,三年前就过了童生,当时在临安也是一段佳话,之前压着没让去考秀才,也是不想万一没考过让孩子挫折太大,又万一过了,怕孩子难免自傲。人生的路很长,不应该是考一个秀才就完的。
宋河山又问宋铭“可是有其他为难的地方?”
“先生希望我考前这段时间宿在书院,我想来房舍是没问题的,也有更偏远的同窗住在学院,我跟他们做个伴就是了,只是吃饭还有其他花费还需爹娘费心。”宋铭有点不好意思。
家中并不富裕,虽人口简单,父亲有束脩,但自己多年读书,不说给学院先生束脩,笔墨纸砚都不是廉价之物,自己所花占家庭支出多数。想来多少心中有愧。
“我的乖孙儿,你是家中长子,读书一向是好的,你爹娘供养你读书也是应该,只盼你早日出息,可不要太过担忧。”宋河山还没有说话,宋奶奶就心疼的开口了。只想着,一会把自己私房的碎银给大孙儿,到书院多买些好吃的才好。
“你奶奶说的很是,你既知道家中钱财所得不易,有这份心就够了,考秀才所需花费自有爹娘给你准备,不要想太多。”宋刘氏也接了话,自己的亲亲大儿,从小长到大,最是努力听话,万没有一点不顺父母心的。读书好,就是再困难也愿供着他。
只是这般如是考过了秀才,不得不考虑到时候到州府考举人,那又是一笔大花费,是要想想其他的营生了。
宋河山见都说了,家里钱财一惯是宋刘氏管的,从不让他操心。想来没问题,就说“既是先生说了要宿在书院,迟了不如早,今天就收拾一下衣物一并带去吧。”
“是,爹。辛苦奶奶和娘亲,孩儿定不忘长辈教诲。”宋铭庄重的回答,心里只有感动。
旁边默默吃馍的俩观众,宋静和宋戈小朋友,一个觉得古代读书果然是件奢侈的事情,担忧家里以后还有没有一日三餐。一个想着哥哥要去书院住了,哥哥要考秀才了,好想跟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