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春秋五霸,司马迁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其中齐桓晋文楚庄都是毫无争议的霸主,而争议最大的则是宋襄公。意图继承齐桓公遗愿而领导中原各国的宋襄公,却是一个有名无实,迂腐无能的君主,他用自己的遭遇,演绎了春秋版的堂吉诃德,那么他又给后世留下哪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呢?)
宋国跟其他诸侯国不一样,不是周初有功的大臣所封的诸侯,而是商朝人后裔分封的国都。第一任君王是商纣王的表弟微子启,当年周公本着兴灭继绝的思想,把商朝移民留在了故土,于是他们在商丘附近建立了宋国。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春秋之后,宋国几乎都是以配角的身份参与演出的,而且还老是喜欢凑热闹。哪个霸主的故事里面都少不了宋,当然这跟他们所处的四战之地的地理位置很有关系。我们前面说过,齐桓公尊王攘夷的第一个对象还不是夷,而是拉上周天子打宋国。宋桓公立刻投怀送抱,变成了齐桓公的坚定支持者和拥护者,他也果断参与了存邢救卫,抗楚援郑等各大战争以及各种会盟。宋桓公唯一没参加的就是葵丘之盟,因为他早走了一步。
宋桓公临终之时,让嫡长子兹父准备接班,但是兹父却说自己的哥哥目夷(虽然是哥哥,但是庶长子)比自己年龄大,而且更有仁德,所以应该让目夷接班。目夷一听就不干了,你都让贤了还说没有仁德,自己坚决不干,而且跑到外面躲了起来。兹父于是就在宋桓公死后即位,就是我们马上要提到的主角宋襄公。宋襄公还是没忘了自己那好哥哥,让目夷掌管全国的政事,把他当作自己的管仲来用。然后宋襄公披麻戴孝忍着悲痛参加了葵丘之盟,而且在大会上唯齐桓公马首是瞻,跑前跑后的帮助齐桓公打理会盟需要的工作。齐桓公很高兴,觉得这个宋国新君很讲仁义,也很有品德,于是就把自己的儿子公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齐桓公去世后,宋襄公联合了几个诸侯讨伐正在内乱的齐国,并且拥立公子昭为齐孝公。
要是宋襄公有自知自明,见好就收,到现在他还是做的挺不错的。可惜他除了帮齐桓公看孩子之外,还想替齐桓公看着中原。于是乎宋襄公开始仿效齐桓公,叫诸侯们来会盟。一开始宋襄公不太好意思弄的太大张旗鼓,就先找了曹国,滕国等几个小国家试试水。没想到这些小国家都不给宋襄公面子,要么就是懒懒散散,拖泥带水,还有的从头到尾就没露面,气的宋襄公扭头就出兵把这些小国家挨个打了一顿。这一下,中原其他诸侯国开始有意见了,怎么着,我们陪着齐桓公打了几十年仗(虽然基本都没打起来,但是跟着跑路也累啊),修了几十年城,开了几十年会,好容易把齐桓公熬过去了想休息几天,又来了一个宋襄公让我们去打仗,修城,开会,你算老几啊。于是大家竟然开始怀念起跟着齐桓公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陈穆公直接号召大家再聚一聚,重新回顾当初在葵丘的盟誓。但是,他可没叫宋襄公,反而还邀请了楚成王,最后楚国使臣参加了这次结盟。其实想想也可以理解,春秋大国就那么三四个,其他的中原小国总要找个大腿抱抱吧,之前有齐桓公当老母鸡对大家不错,现在齐孝公能把自己国内管好就不错了,齐国已经不算是大腿。倒是南边楚国那根大腿挺粗的,于是以郑文公为代表的墙头草集团就已经开始跑去投奔楚国怀抱了。
这么重要的事情竟然没有邀请宋襄公,太伤这哥们的存在感了,人家可是励志当霸主的人。于是宋襄公决定自己来,拿出当年齐桓公在葵丘的架势,在得到了齐孝公和楚成王的同意之后,在公元前639年邀请诸侯在宋国的盂(yu)地会盟,顺便商讨一下谁应该是中原霸主。结果齐孝公找了个理由没来,也不知道宋襄公这个大恩人怎么得罪他了,反正他怎么看宋襄公不顺眼。楚成王倒是大摇大摆的来参加,并且还带了几个已经偏向楚国的诸侯到会。这个时候,宋襄公他大哥目夷已经看出情况不妙了,无奈的跟大家说:“我们小小的宋国,却想当天下盟主,自不量力,难道宋国要灭亡吗,我们君侯的称霸野心太强了啊。”不过宋襄公可不这么认为,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宋襄公就把目夷留在商丘看家门。
盂地大会上,宋襄公当仁不让的主持着整个会议的进行,强调继承和发扬齐桓公留下的尊王攘夷的优良传统,维持中原地区的和平秩序,促进发展,共同繁荣,并且希望各位诸侯能够跟自己一道,坚定不移的将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楚成王听不下去了,第一个提出问题:“咱们要不要先弄清楚谁是盟主啊?”宋襄公说,这个怎么说呢,干脆按照爵位排吧。宋襄公倒是想的不错,他是公爵,其他都是侯爵及以下,楚成王最低,是子爵。没想到楚成王立刻说,“好呀,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啦,哈哈!我是王,你们都是公爵以下,这个盟主我就当了。”宋襄公说,你这王爵可没人承认啊,自己封的可不算。楚成王一瞪眼,“难道你说了算?你问问其他诸侯是不是应该我来做盟主?”下面坐的诸侯好多已经是楚成王的马仔,或者忌惮于楚成王之威,都表示赞同。没想到楚成王还有更狠的,大手一挥,让手下大将成得臣带兵上台,就在宋国的土地上把宋襄公给抓走了。
这下宋国丢人可丢大发了。楚成王还没完,想直接利用宋襄公做人质,顺手把宋国灭了。目夷没吃楚成王这一套,因为他知道楚成王不敢把宋襄公怎么样,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中原诸国都会觉得楚国过于野蛮而远离他们,所以目夷坚守不出,拒不投降。楚成王还真拿宋国没办法,留着这个人质也没啥用,还是把宋襄公放回去了。
郁闷的宋襄公灰头土脸的回到宋国,越想越来气。正好此时郑文公又跑去楚成王那里拜码头,宋襄公就找了这个机会,于公元前638年出兵讨伐郑国。目夷再次苦劝,别作了,咱低调点行不。宋襄公不听,执意要出兵。打狗还要看主人呢,楚成王一看,有人敢欺负自己的小弟,二话没说带兵支持郑国,与宋襄公的部队在泓水之滨相遇。
看了楚国的军队,就连宋国的最高军事统帅都跟宋襄公说,这仗没把握打赢,咱们要不还是跟楚国讲和吧。宋襄公想起上次盂地受到的羞辱,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他太需要打一场胜仗找回面子了。楚国人虽然勇猛刚毅,但是缺少了一些兵法知识,而且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孙子兵法之类的理论支持,所以战争一开始,胜利的天平还真的倾向了宋国。楚军向宋军进攻时要渡过泓水,渡河时乱哄哄的完全没有秩序,目夷提醒宋襄公,赶快派兵进攻,趁着楚国军队混乱之时将其击溃,宋襄公却没有同意。其实这时候楚军确实犯了兵家之大忌,按照孙子兵法的内容,半渡而击会使得进攻方非常有利,此时的楚军非常危险,宋襄公却没有给出那致命一击。过了一会,楚军终于费了半天劲过了泓水,开始在岸上列阵,队伍还是非常的凌乱。目夷再次提醒宋襄公,这次可以出击了吧,趁对手阵型混乱,我们还有很大的机会胜利。宋襄公还是微微一笑,说不可。到最后楚军列队完毕,刀出鞘弓上弦,敲起战鼓开始出击,宋襄公终于下令进攻。这个时候的楚军,一点都没有了渡河时候的凌乱,完全恢复到那支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宋军惨败,宋襄公受伤,要不是目夷等人拼命保护,宋襄公差点再次做了楚成王的俘虏。
回国以后,大家终于憋不住心中的怒火,开始炮轰宋襄公,都说他瞎指挥,导致战斗失败。宋襄公却跟大家说:“君子不两次创伤敌人,不俘虏有白发的老人,古代的圣贤带兵打仗,不利用敌人的不利位置取胜。我们虽然是已经灭亡的商朝的后人,但是对于没有列好队伍的敌人,我们不能击鼓进攻。”目夷已经开始后悔了,早知道当年他爹宋桓公去世时,他就应该答应了宋桓公把这个君主当了,那样就不会有了宋国的今日了。当他再次跟宋襄公争辩他的那套混账逻辑的时候,宋襄公摇着头告诉他,“这样不是仁义之道啊。”
一年之后,宋襄公再受打击,那个他掏心掏肺的培养扶植起来的齐孝公,竟然以宋国当年没有参加陈穆公号召的那次会盟为理由(这算什么理由,人家没叫他,他干嘛要来)出兵伐宋,宋襄公又急又气,不久就一命呜呼。客观的说,宋襄公的为人还是不错的,否则也不会虚心让位,对当时的竞争者目夷尊重有加,还被齐桓公看中而托孤。但是作为国君,宋襄公真迂腐,假仁义,不明白何时应该仁义,何时应该以大局为重。在他的统治之下,宋国不但没能发展壮大,反而在后面的春秋历史中飘摇,多次被各大诸侯国攻击,最后不得已多次担当调停者的角色。不知道司马迁在史记里面为何把宋襄公放在春秋五霸之中,这个应该是想称霸而已,但是自己没点干货,霸主岂能随便当,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罢了。
霸主应该是什么样?他的对手楚成王就是个榜样。正当宋襄公在国内被口诛笔伐的时候,楚成王正在郑国享受最高规格的接待呢,郑文公给楚成王好吃好喝好招待,感激楚国的热情援助赶走宋国的不义之师等等。随后,楚成王又派成得臣拿下了陈国以及周边的几个小国家,彻底打通了通往中原的道路。成得臣也因为在过去几次战争中功勋卓著,接替子文担任了楚国的令尹。
正当楚成王不可阻挡的向中原发展,向着真正的霸主位子一步步迈进,准备在中原收获祖孙三代辛勤耕耘的果实的时候,有一位流浪汉站在他们的面前,让楚成王的称霸希望彻底变成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