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一直在尝试各种途径,通过创业者朋友的介绍,4月底我们认识了另一个创业团队“智能生活家”,以帮居民收发快递、干洗衣物等高频消费为切入口,嫁接商品销售的互联网社区生活便民平台,在江都已经有几十家门店。我们可以将其作为线下补充,最主要的是,比起其他动不动就几万的广告费,这样“接地气”的方式显然更适合我们。
石头先去了一个电话,对方询问了我们的情况,显得并没有什么热情,把自己的网站、资料甩了一大堆给我们,去思考怎么合作。
没过几天,石头带上李小陶就去了对方公司。对方做线下实体店,牵涉到不同产品的嫁接,规模显然比我们大,不过也有着创业公司的特色,公司的领导们都特别忙,每个人都身兼数职,而公司的管理似乎也比较杂乱。与对方的田总见了面,看上去40来岁,传统行业转型,看上去应该是大老板;身旁的殷总和我们年龄相仿,互联网创业这块无疑他是主力。
从创业开聊,自然也就更有共鸣,石头提出了自己的合作方案:“田总,殷总,总的说来,我们都算是互联网创业者,深知其中的艰难;我想与你们联手合作,你们拥有线下门店的资源,招过来的学员我们按人头给与费用;线上我们都有做,就彼此做互推”。
“嗯,没问题,但是费用怎么算?我们都是创业者,相互支持是应该的,但毕竟负责具体工作的是下面的各个门店,他们得要有激励才行”殷总对待石头非常客气。
“这样吧,就算是我们作推广的支出,一个人***钱,这是我们利润的一半,全给门店,你觉得怎么样?”
这个价格着实不低,通过短暂的交谈,对方早已看到石头身上的女汉子魄力,也感受到石头的诚意,爽快地答应下来。回来可让我心疼了好久,不过想着后期准备要搞的活动,需要线下的大力配合,只要人数多,那点钱真不算什么,几十万都已经搭进去,不介意再多点,要做就要做到位,实实在在产生效果,比什么都重要。
除了钱,我们继续加码,对“智能生活家”这个平台来说,几位创始人也并不在意一个人给他多少钱,而在于“U驾网”的存在,能给他们带来其他的收获。我们主动提出,只要他们的学员在我们这里报名成功,就赠送学员“智能生活家”实体店消费券***元,我们按七折和他们结算。这样一来,带动了实体店的消费,也让他们的其他货物得以周转。毕竟,用户虽然取快递,取衣服,但不见得会消费店里的那些有机食品、进口食品及其他服务。
一切谈妥,我们要开始准备在“智能生活家”门店摆放的宣传单,并且做了一篇微信素材,让“智能生活家”总部在自己的公众平台上推送,甚至可以把“U驾网”做成一个单项产品放到公众号里,让他们的用户能迅速看到我们,也算是帮我们打个广告。
为了起到相互宣传的作用,“智能生活家”要求和我们一起做宣传单,价格不高,费用就我们出了。
可就是等他们的内容,足足等了一个星期。想着他们的事情杂,开店铺货,增加合作商,增加加盟店,也就忍了。
宣传单很快在5月初做了出来,殷总好心,说本来自己会去店面铺货,直接可将宣传单送到门店,就不用我们一家一家去跑;还说5月中会有个店长会,到时候安排我们过去给店长们普及一下“U驾网”的模式和操作方式,给招生做准备。虽然我们的代金券活动已经是5月就开始启动,并且印上了宣传单,但是分传单的工作也省不掉,好饭不怕晚,我们就等着开大会,这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焦急等待着他们开大会的通知,一问说要稍微推迟几天,二问说有点变动再稍微推迟一下,殷总作为我们的衔接对象,太过忙碌,经常微信短信都没有回复,我们也只有一推再推,而之前就商量好的素材推送和产品上架也迟迟没有动静。
本说5月中上旬开始的合作就这样被硬生生地推到了月底,我们再也按耐不住,趁石头回南川作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和小陶直杀“智能生活家”公司总部,去问问这个合作到底怎么回事。
去到对方公司,吃了个闭门羹,以为是小陶记错了地方,找了好几圈,后来从邻居公司得知,他们搬家了。
李小陶简直觉得无语,手机翻出来,可能也是怕我责怪他没安排好:“阳姐,我真的无语了,前几天我就在问他们的合作事情,昨天给殷总说了今天过来,他短信微信没回,我还专门给他电话说了这个事情,他压根就没有给我说他们搬了地址”。我相信小陶,虽然我没有直接和他们打过交道,不过从之前双方的合作进度来看,已经略知一二。
问对方最新的地址,过了好久发了个含糊不清的门牌号过来。那么多办公楼,我们怎么知道是几楼几号。无奈小陶又只得给殷总电话,信号又不好,几经折腾才总算拿到。
看来是规模扩大了,他们搬到了一个很大的办公室。殷总见了我们,满嘴的道歉“真的是不好意思,我以为给你讲了新地址的,每天实在是太忙了,对不住对不住”看上去非常客气。
他带我们看了宣传单,就堆在办公室角落里,还剩了很多很多,原来收到之后,也只是趁铺货的时候顺带发了几个新店面,我们之前谈好的第一批店面根本还没有发到。
看样子也是靠不住的,我和小陶准备按自己的计划行事,自己去门店发,没耐心再等他们,自己累点但放心。
给他说了这个意思,又询问了素材与产品迟迟未发的原因,他除了不停地道歉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正好这天,“智能生活家”的一个供应商过来给店长开会,我猜之前给我们说的会大概也应该是这样吧,而我们已经不想再等;殷总趁机给已到的店长发了我们的资料,在供应商还没来之前,让我们简单介绍下产品;面对一脸茫然的店长们,我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匆匆做了介绍,对这样敷衍的合作伙伴,已经不再抱太多希望。只有靠自己。
都说伸手不打笑面人,只要他们后期把该做的做了,就算谢天谢地。正要协商后面的合作细节,殷总叫来一位杨总:“阳总,实在不好意思,你看我这又有事得马上出去,这是我们的策划总监,推广和微信这块都是他在负责,你们直接和他衔接就行。我就先走了”。就这样,又把我们甩给了杨总。
这位杨总我们都是第一次见面,对我们以及我们的产品一无所知。小陶只得全部从头说起。显然,作为策划总监,面前这位杨总是做足了范,也不是像创业者间的惺惺相惜。
“你们的意思我大概明白了,但是,合作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小陶愣了:“嗯,你们介绍学员,我们会给费用啊,并且为了提升你们门店的销售,我们还给报名成功的学员代金券。”
显然这不是杨总想要的:“这样说吧,我们有线下实体店,还有线上推广,你们除了微信还有什么呢?”
“石总自己以前做过媒体,有些资源,咱们可以共享;今年3月妇女节,地铁报对我们做了创业专访,效果很不错,这才想与社区平台进行线下的合作;我们的微信素材也可以给你们做互推…….”第一次打交道,他并不清楚整件事情,我把我自己能想到的所有列举了一遍。
“不是这个意思,说实话,你们粉丝不多,阅读量也不高,大家做这行,我清楚。比如说吧,像我们,有几十家门店,可以在社区里搞各种活动,这就是我们的优势;搞店庆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拉上商家一起,比如卖水果的提供水果,卖土鸡蛋的提供土鸡蛋。”
“杨总,这个好说,如果活动需要,我们也可以提供学车名额或者学车机会,这个没有问题,就相当于一个赞助商嘛”。小陶连忙答到。
“你们也知道,现在的小区物管严,想搞活动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没处理好,一个小保安都让你没法搞,所以说,这些都是资源啊。而这些都是我们前期去拿下来的。”做过地推的我知道不容易。
不过转念一想,他们和门店的合作方式是加盟,也就是说,门店交加盟费,店面服务和产品的渠道,由他们统一提供,但是说到各个小区的门店,这些事情我想还是要店长自己搞定吧。
他起身拿了两张光盘往我们面前一放:“这个就是去年我们搞的文艺活动,还请了明星来的,设计用了***钱,请人花了***钱,参加活动的商家一人出点就把这活动搞下来了”。
我总算是听明白了,这一茬在之前的谈判当中根本就没有,殷总和石头的合作纯粹是创业者之间的相互支持,根本就还没有谈到后面的商业活动和赞助费的事情。也许他真是站在策划总监的位置上来看待整个合作了。
“还有,如果你们要通过我们上产品,我们要对用户负责,你们得交纳质量保证金。再说我们合作,怎么也得签个协议吧,把合作的细节都写上去”杨总继续说道。
我听着已经非常不爽了,大概问他想收多少钱,他说,几千元吧。我也不想再跟他讨论关于钱的问题。更不用问是总价还是每个店的单价。就此打住。
不满他的傲慢,我直接略过他的所有要求:“杨总,很不好意思,之前我没参与,你也没有参与,具体细节我们俩都不是太清楚。你提的这些以前没有,我无法拍板。我们先聊聊之前的事情,4月份就开始与你们沟通,素材、产品、传单早就出来了,现在都5月底了,你们一样都没有动。如果有新的合作条件可以再谈,我们先把之前的事情做了怎么样。客观地说,你们目前资源是比我们好,不过我们出钱出券也是诚意满满。后期双方的配合,不管是产品,还是活动经费,我们可以视情况再来决定,但这对我们在整体上的合作没有影响。协议我们回去就拟出来,这样正规,对大家都好。”
简单聊了几句,我和小陶拖着一大箱宣传单离开了“智能生活家”。“**的,这是搞什么嘛,一个月时间了,协议该签就签,资料该发就发,他们什么事情没干,现在又给我甩个杨总过来,要收保证金,还要给活动经费。一个人一个说法,到底谁负责这事?”我和小陶愤愤不平。
“小陶,这事我们先捋捋,推广先不要和这个姓杨的衔接,直接找田总或者殷总,按之前的约定签协议,要求把前面承诺的店面发宣传单、推送素材、产品上架完成了。后面的活动单独再商量。”
下午我便和小陶直接去跑门店发资料,好多门店只是大概有听过,我们俩就一家一家跑,算下来速度还行,剩下的几十家自己跑,工作量不算太大。
石头从南川回来,一听这事,本来之前就不顺畅,这下也是更加不爽。三下五除二去找田总殷总沟通,按之前的约定把协议签了,对方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停道歉,但我们前期在微信上的内容,还是要杨总来具体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