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93000000025

第25章 诗人自杀的社会心理(5)

一是思想专制就像传染性痴呆病,能使很多人变得不会自由写作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自由写作,他们认定生存的理由只有专制者给找来的那一个,倘不合适,则该死的是自己而绝不可能是那理由;二是它又像自身免疫性疾病,自由的灵魂要抵抗专制,结果愤怒的抗体反杀了自己:或是明确地以死来抗议,或是不明确地让生命本能的愤而自杀来抗议;第三,它又像是不孕症和近亲交配造成的退化,先令少数先进分子的思想不能传播不能生育,然后怂恿劣种遗传。但人类数十万年进化来的成果不会毁于一旦,专制可以造成一时的愚钝与困惑,但只要会自杀的光荣犹在就不致退回成猴子去,有声的无声的以死抗议一多,便等于在呼唤自由便注定导致重新寻找生的理由。当代作家戴厚英曾在《诗人之死》中描述了那个疯狂的年代诗人在精神和肉体上所遭到的可怕的摧残,着名诗人闻捷最终开煤气自杀,对思想专制表示了无声的抗议。文革中像闻捷一样以生命的终结以示抗议的诗人可以开出一大长串的名单来,我不知道人们是否还会记住他们?其实在文革中自杀的又何止是诗人?在法西斯文化专制下,知识分子的厄运是注定的,他们想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只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今天当我们回顾那不堪回首的岁月时,我们能对沉睡的诗人说些什么?

180年前法国诗人雨果如是说:

你走过去了!——的确,这石碑与你有什么关系?

在你忧愁的眼中坟墓里能藏什么呢?

几根脱落的骨头,一些遗骸而已,也许一无所有,——但永恒就在这里!

但假如文革中那些自杀的诗人没有自杀,而又活到80年代、90年代甚至今天的话,他们当中有没有人会自杀呢?这个问题也许有些荒唐,因为历史是没有假设的。1996年12月12日午夜,以“报告文学之父”着称的中国文坛诗人徐迟在医院跳楼自杀身亡,这个19岁便在《现代》杂志发表诗作、22岁出版轰动文坛的诗集《二十岁人》、63岁写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扛鼎之作《哥德巴赫猜想》

的着名诗人留下了文坛的一个世纪猜想。而在这之前已有好几位年轻诗人飘逝而去,在平静而又喧嚣的文坛激起了阵阵的涟漪。中国诗人怎么了?为什么在法西斯文化专制被彻底冲破以后,诗人还会自杀?倘若按学院派的说法:自从世界的历史进入了19世纪末叶之后,整个人类在精神上就未能从一种“世纪末”的情绪中挣脱出来,人类迎来了如海德格尔所描述的世界之夜,即人类生存的虚无的暗夜,对人类生存的目的意义和终极价值的怀疑的心态,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法摆脱的梦魇。正是在这种生存虚无的黑暗底色之中,出现了世界范围的如此集中的诗人自杀现象,这种历史现象几乎是前所未有的。(《文学评论》·《诗人之死》

吴晓东谢凌)当世界进入夜半时分,沉没于黑暗之中,人类似乎走到了尽头,在这种绝境之中,诗人无法忍受这种黑暗的存在,于是便让自己的个体生命走向毁灭。这确实具有形而上的意味。但事实上对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诗人而言是如此吗?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诗人是何等的风光!刚刚不久从文化废墟中抖落一身灰尘,还未来得及医治自己心灵创伤的诗人,只要写出一篇引起人们共鸣的作品,便会赢得莫大的荣誉,他们是拥有世界上读者最多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又算得了什么?中国诗人是最有历史责任感的诗人,10多亿人民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同欢乐共悲哀。而他们确实也成了时代的宠儿。然而曾几何时,一场改革开放的大潮便迅速改变了“文学贵族”的命运,“文学贵族”瞬间成为“文学贫民”。诗人精神支柱不幸倒塌,心理天平向一边倾斜,世界对他们而言似乎进入了夜半时分,于是孤独、忧郁、沮丧、感伤、愤慨将他们笼罩在世纪末的黑暗中,使他们显得弱不禁风,不堪一击。这是时代使然,也是社会使然。中国的诗人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辉煌的时光毕竟太短,而他们从峰巅跌入低谷的速度又是那样的快!以至还未来得及好好地品尝自己作为诗人的光荣就失去了诗人的辉煌。岂不哀哉!90年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文化的发展变化令人眼花缭乱,西学和国学、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思想启蒙和务实改良,此起彼伏,各领风骚,那一个接着一个的热浪:股票热、出国热、白领热、学车热、购房热、健身热、减肥热、时装热、人体艺术热,甚至有行为艺术热、“黑厚学热”、养宠物热使你弄不清当代人的热点所在,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广告、地动山摇的摇滚音乐、愈打愈多的假冒伪劣、“投机分子”的大红大紫,以及愈来愈恶化的生态环境。诗人感到精神越来越轻,自己越来越被时代和社会“边缘化”,而自己的内心也变得越来越沉重。当金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唯一目标,金钱主宰着社会的一切时,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已日渐远离诗人而去,是甘于寂寞和清贫、固守文学清灯,还是审时度势让文学具有“金钱神话”的再造功能?诗人不能不作出选择。无论何种选择,对于诗人都是痛苦的。人文精神日益被金钱、物质的大潮稀释得成为不合时尚的对象时,诗人已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生活和创作,他们的存在似乎变成了多余,至少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浮萍一样不过是无根之浮。诗人何处安身立命?在这个精神匮乏的时代诗人不能不对自己立即重新估价和定位。于是大多数把原先深切的价值诉求置换成“金币写作”的策略,在走向平庸中适应和改变了游戏规则。只有少数也只能是少数作为生活的目击者和意义的揭示者,以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把浑浑噩噩的现实生活变成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他们承接古贤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甚至像坚守城堡的铁骨铮铮的战士一样誓与文学古城共存亡。在牺牲于物质与落伍于时代进程的很大可能性中,他们在某个时候不禁从内心深处喷涌出了强烈的悲壮感和某种勇士情怀:文学与世俗的碰撞如果注定要使心灵流血,那就流吧,只有真正的诗人才能托举远远超重的信念。

于是在灯红酒绿的枪林弹雨中,在信息轰炸与诱惑地雷的弹坑间,他们身手敏捷地跃过壕堑和路障,以大于肉体速度的精神速度奋然冲锋,他们以心灵的花朵当作子弹击发,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朵神圣地发向了物化的世界。这样的图景是美丽的,也是悲壮的,因为花朵的力量实在是微乎其微。但在日益物化的社会生活中,花朵的抒情却是这多极世界中不容忽视的甚至是有力的一极。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失落感与文人的悲壮感正是出于这样的社会心理:从受人瞩目的辉煌中退出所引发的失衡,以及古往今来传承于文人骨血中的使命感、济世感与巨大而激烈的社会转型的碰撞造成的困惑。诗人为文学与自身的遭遇而慨叹是必然的——在不被关注的角落里歌唱。诗人举起的灵魂的斧子砍在物欲坚硬的岩壁上,也许留给后世的,将是思想者的化石。

在悲壮地固守文学清灯的诗人中却有极少数在举起灵魂的斧子时,不仅砍在了物欲坚硬的岩壁上,同时也砍向了自己,把毁灭自己作为最后的诗之思。无论是年轻的海子及其追随者,还是已是暮年的徐迟,似乎更敏锐地感觉到末世感的压迫:在这个“金钱神话”的时代,大众心灵日渐虚脱,无所寄托,时代中的精神品质已然成为超出当代人生存需要的奢侈品,诗国的沉沦成为无可挽救的事实,诗之思只能在人类精神的边缘最终被喧嚣的大众窒息。因此诗人是多余的,诗是多余的,甚至诗人的自杀和议论诗人的自杀都是多余的。而诗人只有带着他的诗心走向永远的沉默,才能彻底摆脱难以忍受的心灵失重和绝望感。如今当我们回顾20世纪90年代那些已经永远沉默的诗人时,我们依然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和难以解开的心结。因而我们才对至今仍然于“金钱神话”的重围中苦苦挣扎而将诗意的光辉撒向欲望燃烧的大地的诗人表示深深的敬意。

19世纪30年代雨果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这个世纪的诗人怎么不痛苦地/叫喊:‘灾难!灾难!’/人们会看到诗人蒙住脸/痛惜消逝的白昼/看到他站立在门口/在快要降临的黑夜前/悲戚地,让黑夜把灰儿洒向东西南北的天边!”1诗人自杀无疑是人类的悲剧,文学的悲剧。诗人自杀尽管因个人境界、学养、动机、背景不同而各各不同,但都与外部的压力有关,特别与诗人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心理有关,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诗人总有可能面临着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的压迫,当他们遭遇这种压迫时,本来就存在的内在的冲突会进一步加剧,因而内外交困,人生之苦和精神之累使他们难以承载,沉没自己的生命之舟也就成为唯一的选择了。

同类推荐
  • 中国食俗

    中国食俗

    食俗就是饮食的风俗,又称食风、食规,是指有关食物在筛选、组配、加工、销售与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中国的食俗出现很早,而且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过年过节有食俗、访亲拜友有食俗,纪念历史人物也有食俗,而且,中国地域广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人们信奉各种宗教,自然就形成了宗教信仰食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食俗》介绍了除夕饺子、元宵节元宵、立春春饼、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少数民族食俗、地方风情食俗、宗教信仰食俗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 文化民生论

    文化民生论

    本书围绕文化民生主题,梳理现代汉语文化精神内涵,辨识纷乱的文化现象中对于文化的种种错觉和误解,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提出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难题及其解决路径。全书分为“文化精神论”、“决策咨询篇”、“生活体验说”和“人文随笔录”四个部分,辑录作者近年来参与上海市及部分区县一些重大文化咨询调研的方案策划和经验体会,尤其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剖解社区文化民生建设中的是非与得失努力寻求现代化从作为奋斗目标,到只能作为一种方式手段的转换轨迹,积极思考如何实现国家有主张、人民有尊严的文化民生理想。本书融理论辨析于案例分析,接地气,讲人话,文字鲜活生动,理论性、可读性、操作性兼备。
  • 中国传统道德论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中国传统道德论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国居家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居家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在研究众多经典古籍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国居家风水文化的主要特点,结合居家实践,从庭院、大门、玄关、客厅、卧室、书房、厨房、餐厅、卫生间、窗户、阳台、楼梯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不同居家空间在选址、设计、装饰、规划、营造等方面的居家文化选择。
  • 上海特色风情(全集)

    上海特色风情(全集)

    《上海人家》探秘47户上海人家的居家生活,从中透露出上海人日常生活的千姿百态。《上海外国人家》介绍了48户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家,来自世界五大洲、十几个国度。不同的装饰风格、相同的生活热情,这些精彩缤纷的外国人家丰富了上海居室文化的色彩,也为上海增添了国际化的情调。《上海特色餐厅》选取了59家地处上海最热门消费娱乐区域的特色餐厅,荟萃了中外不同菜系,囊括了传统和创新各种烹饪流派,是探寻上海风味餐厅的可靠依据,也是了解上海美食潮流的方向指南。无论你是想了解上海的饮食文化还是想为旅游准备实用的参考书,这都是不错的选择。
热门推荐
  • 当高冷遇上极品

    当高冷遇上极品

    极品男神关二,关氏企业的太子爷。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古西市关少,没有人能约束他。然而,他在学校遇到了高冷女神张雅静。两人总是发生小摩擦,就是这样,两人竟然走到了一起。当然了,原本放荡不羁的关二被女神严加管教。那么关少的身份还能继续保持吗?
  • 武圣I侠客行

    武圣I侠客行

    侠义二字,难以述清。打打杀杀不是目的,行侠仗义才是人生。我只想仗剑煮酒走天涯。
  • 我的青春爱情之神秘身份

    我的青春爱情之神秘身份

    林馨儿在初中时代,认识了韩冷轩,与他成了“仇人”,但过了一段时间,两人好像都喜欢上了对方。在一天不经意时,林馨儿说出了自己的身份……
  • 烈日

    烈日

    虽然做过妓女,雪儿心中对爱情始终充满美丽的幻想。与佟队长的秘密恋情,使雪儿第一次尝到了爱与被爱的快乐与满足。为权力,佟队长将雪儿出卖。雪儿万念俱灰。大学生吴克的出现让雪儿读懂爱的真谛,也因此遭到佟队长的嫉恨,为了尊严和真爱,雪儿吴克携手纵下山崖……上世纪50年代新疆古尔图开荒人生存状态实录,不可抗拒的命运悲苦,不曾动摇的尊严与真爱,令人震撼。
  • 少年不在墓边谁言

    少年不在墓边谁言

    看到‘分手’两个字,眼前的画面开始模糊不清……想起我们第一次见面的样子,我们躲在你弟弟妹妹看不到的地方牵手、亲吻,我们坐在许愿池旁说我们纯真的恋爱,我们说不管发生什么也会一直走下去,可是,你在哪呀?亲爱的……我习惯了每天早上能看到你给的晚笺,我习惯了你发的照片里,总是那个穿着连帽衫的女孩,我习惯了你的习惯,现在,我习惯了每天都想你,自己默默地想着……我说再也不要你的问候,不要你的关心,不要你给的感动,是啊,其实我在撒谎,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想念,保持着寻找到的真爱,我想,我找到了,可我,错失了……你从我的身旁走过,你留下我自己走了,我还能怎么办?
  • 异之世

    异之世

    一颗莫名的天外陨石,引起了一个世界的改变,是生存还是死亡,在死亡的威胁下,看主角幻飞如何在这乱世中生存。
  • 逆世成圣

    逆世成圣

    御皇七现代一缕残魂,机缘巧合之下被天瞑府选中,被送至异世大陆重生,后利用天瞑府穿梭于各界,直至成为统领诸神的天地至尊。
  • 亿万追妻,冷情总裁慢点追

    亿万追妻,冷情总裁慢点追

    她是普通白领一枚,他是高高在上的集团总裁。一次意外,让她和他的生活有了交集。当他以顶头上司的身份横空降临她的世界,当他步步紧逼,步步靠近,她又该何去何从?当她难逃他设计的温柔陷阱,沦陷在他的爱情中,却得知,他早已有未婚妻……。
  • 轮回千年寻找真爱

    轮回千年寻找真爱

    仙路缥缈,清歌踏月上九天;云山万劫,一剑天光问情缘。千年前她是仙界一方至尊之女,身边爱慕者繁多,在仙界琢磨了2年人间20年,没有搞明白谁才是真爱。没办法都是:实力、容貌强悍,就连爱她的心都无可挑剔。最后实在没办法询问老爹。老爹说:“宁可错杀100不能放过1个”。
  • 暴走的旺财

    暴走的旺财

    讲述一条憨厚朴实的土狗旺财与人类、与同类的生活百态。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旺财人类的思想和视角,描写现实社会中每一分每一秒发生的故事。黑色幽默,有时候沉重有时轻松,让人欲哭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