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7800000018

第18章 大师说律解经手书题记(4)

甲戌九月,依《一萝漫言》及别传摭录,唯举梗概,未能详耳。《漫言》上卷,自记年岁数次,可为依据。今编年谱,准此摔推衍。下卷谓顺治七年五十岁者,或有舛误,以待后贤改订焉。晋水尊胜院沙门亡言。

华山见月律师脚圆跋

甲戌八月二十三日,依《一萝漫言》对觅与圆编录。翌夕录竟。粗线示行脚所经之地,至入丹徙海潮受戒为止,已下未书粗线,恐致淆乱,学者自寻可耳。又随侍三昧老人往各地开戒,诸地名等,亦未列,因限于篇幅也。沙门一音,时居晋水兰若并记。

手书佛说五大施经跋

岁次玄枵,敬书佛说五大施经,回向士惟居士,愿早生安养,早证菩提。晋水南山律苑沙门一音,时年五十又七。

盗戒释相概略问答后跋

发心学律以来,忽忽二十一载。衰老日甚,学业未就。今撷取南山、灵芝撰述中注释盗戒戒相少分之义,辑为《盗戒释概略问答》一卷。义多阙略,未尽持犯之旨,后此广续,当复何日,因录太贤、益二师遗偈,附于卷末,用自策励焉。岁次已卯残暑沙门一音,时年六十居永春蓬峰。

大师说律解经题记(六)

壬丙南闽宏略志序

余以宿缘,三游南闽。始于戊辰,次为乙巳,逮及壬申,是最后矣。迄今丙子,首尾五载。辄不自揆,常预讲筵。尔将掩室,因缘弘法略志,都为一卷。以奉契诚居士,匪曰伐德,亦志吾过,思忆悔耳。去岁弘法惠安,当记其事,别赠词源贤首。彼所载者,是册悉阙略也。岁集玄枵夏首南山律苑沙门一音。

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序

日域宽永十年,慈眼大师天海,承德川将军命,于东壑山宽永寺开雕木活字版大藏经。历十九载。逮庆安四年(此土清愿治八年)岁。为彼邦这最初藏经雕版。又称倭藏。印制无多,遂尔解版。彼邦存者,仅数藏耳。残本断简传于世者,亦甚珍秘。今犹此卷,岂无庆跃耶!是岁六月,居日光别院。弘一。

药师如来念诵供养私记跋

此本为日域沙门依一行仪轨而增定者,以仪轨本较觉可知其本文也。撰者名字未详。丙子六月记,弘一。

萝后书华严经偈赠普润法师自跋

岁次癸酉正月八日,移居妙释禅寺。是夜余萝身为少年,偕儒师行。闻后有人朗诵华严偈句,审知其为贤首品文。音节激楚,感人甚深,未能舍去。与儒师返,见十数人席地聚坐,中有一人操理丝弦,一长老人即是歌者,座前置纸,大字一行,若写华严经名。余乃知彼以歌而说法者,深敬仰之;逐欲入座,因问听众;可有隙地容余等否?彼谓两端悉是虚席。余即脱履,方欲参座,而梦醒矣。回忆华严首品偈,似为发心行相五颂,因于是夜灯书之。愿尽未来际,读诵受持如说修行焉。演音。

普润法师供养,后五日并记

偈云:“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不欲五欲及王位,富饶自乐大名称;但为永灭众生苦,利益世间而发心。常欲利乐诸众生,庄严国土供养佛;受持正法修诸智,证菩提故而发心。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深信于佛是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

温陵刻普贤行愿品跋

戊寅正月元旦始,讲《普贤行愿品》于草庵。二月一日始,复讲此品于承天寺。三月一日始,讲华严大意于清尘堂,并劝诸善友集合读诵《普贤行愿品》十万部,可谓殊胜之因缘矣,于泉州先后印行《普贤行愿品》共千数百册,普施大众随喜读诵。以上所有功德,悉皆回向法界有情,惟愿灾难消除,身心安豫,同生极乐世界,速成无上菩提。慧水大华严寺沙门一音并记。

龙跨国师传序

念西禅师,今之南闽高僧也。专宏净业,着作甚富。近以所撰龙跨国师传见示,披卷讽读,叹为稀有。文笔朴拙,不假修饰,弥益古趣。丰德性常律师,以会刊流布,而资亡母冥福。孝思肫诚,尤足多焉。为题卷端,以志欢赞。岁次乙亥十月惠安净沙门,一音。

赠万均法师华严集联跋

去岁,万均法师着《先自度论》,友人坚执谓是余撰,余心异之,而未及觉其文也。今岁,法师复着《为僧教育进一言》,乃获披见,欢为稀有,不胜忭跃。求诸当代,少有匹者;岂余暗识,所可及也。因呈拙书,以志景仰。丁丑三月,集华严偈句,一音。联云:“开示众生见正道,犹如净眼观明珠。”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跋

岁次丙子五月,敬书是经,回向瑞集传贯一禅师亡母龚许柳女居士,愿彼业障除,往生极乐,早成佛道,普利众生。温陵资寿寺

沙门月音。

赠僧忏上人华严集联并跋

当度众生界,当净国土界;普入三昧门,普游解脱门。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弥勒菩萨说颂集句。僧忏上人供养,岁次甲戌五月尊胜院沙门髻目敬书。

大师说律解经题记(七)

撰联赞地藏菩萨并记

多劫荷慈恩,今居永宁,得侍十年香火;尽形修忏法,愿生极乐,早成无上菩提。辛酉三月,余来永宁,居庆福寺,亲得胆仰礼敬承事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并修占察忏仪。明岁庚午,首涉十载,自幸余生,获逢圣教,岂无庆跃,碎身莫酬,搅笔成词,辄申赞愿。惟冀见闻随喜,同证菩提。乙巳十月,时年五十,弘一。

书南无阿弥陀佛洪名题记

明蕅益大师云: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养的可归,炽然欣厌。次信现前一举一动,起殷重忏悔,忏悔之力,亦能往生,况持戒修福种种胜乐,岂不足以庄严净土?庚申六月,将之新城贝山掩关念佛,书此以志记。大慈定慧弘一沙门演音。

唐人写经残本题记

是册为龙丁贻曼达者,曼达踪迹不可得,为转贻吴居士演定,以结法缘。己未大雪弘一演音记。

写楞严一节赠夏丐尊跋

戊午大势至菩萨诞辰度于定慧禅寺。翌日丐尊士来山,为书楞严念佛圆通章,愿他年同生安养,闻妙法音,回施有情,共圆种智。大慈山当来沙弥音并记。七月十四日。

赠转应法师联跋

岁次庚辰十二月朔,灵应寺主延请诸师莅寺礼忏,并齐天焰口一日夜,勤劳行者疲惫,翌朝黎明,转应老法师孓身入大殿,持诵晨课,梵音圆朗,威仪端严。余亲见之,大为叹服!师道心坚固,任事正值,久为缁素所称赞。朝暮三课,数十年来,精勤无阙,尤为众所难能!世衰道微,人多文弱,不具刚骨,有如师者,可谓末法芬陀利矣!仅书联句奉慈座,以志敬仰,并励后贤。

本妙法师般若心经论解序

余以宿缘,三游南闽。始于戊辰,次己巳,逮及壬申十月,是为最后。其时乃识本妙法师,欢欣忭跃,若晤故人。师达请住万寿禅寺。翌年癸酉二月在寺讲解随机羯磨,听众云集。五月应(泉州)开元寺,暂住晋水。甲戎十一月归卧万寿,时方建念佛堂,集众结七,余为随喜,讲演三日。明岁正月元旦。师请讲说《阿弥陀经》,又复劝以讲稿刊印流市。因集《阿弥陀经义疏撷录》一卷,师为校勘,精密周至。尔后余去晋水,继往惠安。今岁二月始返禾屿,闻师病肺甚剧,病中尝辑《心经论解》,嘱同门弟本愿上人请题序言。余因从彼询其始末。上人谓去岁五月疾始作。师于是时常发弘愿,誓舍身命宏扬大法。以胜愿力,病稍差减。九月掩室,始辑论解,及十一月纂述成就,复自书写。达以劳瘁,再致疾耳。师所辑《心经论解》,契理契机,诸家序言既已称捣读叹,曲尽其旨,宁俟拙朽复为赘词?故唯述往昔因缘,及从愿上人听闻者,粗陈其概,岂足以当弁言耶?龙集丙子二月南山律苑沙门弘一演者撰。

佛说十二头陀经经末题记

辛酉三月十日,居上海护国院,弘一沙门演音敬写。愿将以此功德,回向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同离结著,集诸善本,发大乘心,往生西方,速得无止正真之道。

扬州有别刊版,久不印行,屡求请不可得,乃依丽藏本写此,伤正法之久淹矣。

佛说八大人觉经释要跋

衰老日甚,体倦神昏。勉强录此,无杂无次,讹误不免。此稿未可刊布流传,惟由友人收存以留纪念可耳。壬午八月十三日书竟并记,弘一。

大师说律解经题记(八)

乐石社记

粤若稽古,先圣继天有作。创造六书,以给世用,后贤踵事,附庸艺林。金石刻划,实祖缪篆。上起秦汉,下逮珠申。彬彬郁郁,垂二千年,可谓盛已。世衰道微,士不悦学,一技之末,假手蜗夷。兽蹄鸟迹,触以累累,破觚为圆,用夷变夏。典型沦丧,殆无讥焉。不佞无似,少耽痂癖。结习所存,古欢未坠。曩以人事,昧迹武林,滥竽师校。同学邱子,年少英发,既耽染翰,尤嗜印文。校秦量汉,笃志爱古。遂约同人,集为兹社,树之风声,颜以乐石。切磋商兑,初限校友。继乃张皇,他山取益。志道既合,声气遂孚。自冬徂春,规模浸备。复假彼故宫,为我社址。而西泠印社诸子,觥觥先进,勿弃葑菲。左提右挈,乐观厥成,滋可感也。不佞味道懵学,文质靡底。前鱼老马,尸位经年。伏念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而雅废夷侵,贤者所耻。值猖狂颓靡之秋,结枯槁寂寞之侣,足音空谷、幽草寒琼。纵未敢白附于国粹之林,倘亦贤乎博奕云尔。爰陈梗概,备观览焉,乙卯六月,李息翁记。

西湖夜游记

壬子七月,予重来杭州,客师范学舍。残暑未歇,庭树肇秋,高楼当风,竟夕寂坐。越六日,偕姜、夏二先生游西湖。于时晚晖落红,暮山披紫,游众星散,流萤出林。湖岸风来,轻裾致爽。乃人湖上某亭,命治茗具。又有菱芰,陈粲盈几。短童侍坐,狂客披襟,申眉高谈,乐说旧事。庄谐杂作,继以长啸,林鸟惊飞,残灯不华。起视明湖,莹然一碧;远峰苍苍,若现若隐,颇涉遐想,因忆旧游。曩岁来杭,故旧交集,文子耀斋,田子毅侯,时相过从,辄饮湖上。岁月如流,倏逾九稔。生者流离,逝者不作,坠欢莫拾,酒痕在衣。刘孝标云:“魂魄一去,将同秋草。”吾生渺茫,可喟然感矣。漏下三箭,秉烛言归。星辰在天,万籟俱寂,野火暗暗,疑似青磷;垂杨沈沈,有如酣睡。归来篝灯,斗室无寐,秋声如雨,我劳何如?目瞑意倦,濡笔记之。

唐学士韩偓墓道摄影题记

唐季变乱,中原土族徙闽者隶。偓以孤忠奇节,抗忤权奸,既邅贬谪,因隐南闽。蔬食修禅,冥心至道,求诸季世,亦希有矣。

胜进居士为撰惺传。以示青年学子,俾闻其风者,励节操,袪卑污,堪为世间完人,渐以重修佛法,则是书流布,循循善诱,非无益矣。夫岂世俗文学典籍所可同日语耶?撰录既竟,为题其端,爰志赞喜云。岁次鹑尾秋暮晚晴老人居福林。

同类推荐
  • 寻常禅

    寻常禅

    本书从现实社会人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困扰出发,试图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去阐释佛陀的智慧,以佛学的理念来提出适合现代人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对策,帮助世间迷惘的人从心灵的困境中走出。
  •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之精神

    中国佛学精神是印度佛教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而形成的。外来佛教传入中土后,经过两汉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附、迎合与调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传统儒道的共存并进、冲突交流,隋唐时期的相互吸收、独立创新,以及入宋以后的融合渗透、三教合一,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精神特质的中国佛学理论。中国佛学一方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出世精神、思辨精神和文化宽容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合吸收了以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人文精神、自然精神等,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精神。
  • 心经

    心经

    《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是其核心思想,但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心经》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
  •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为什么很多人不快乐不幸福?为什么很多人活得很累?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原因在于缺乏智慧。佛说,有大智慧者,方能得大圆满。佛学博大精深,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佛学中所讲的智慧,除了指聪明、明事理之外,主要是指灭除人生的烦恼和欲望,通过修行而达到人生的解脱与圆满的方式方法。《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工作,以佛禅哲理故事的形式,从快乐、平常心、放下、慈悲、无欲、包容、智慧、成功、得道、随缘等十个方面入手,对佛家智慧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常读这些佛禅故事,不但能对佛学有所了解,更能增长智慧——大智慧。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热门推荐
  • 柠檬未熟时

    柠檬未熟时

    本书以男主人公王鑫和女主人公汤灵在高中时期的初恋故事为主线,讲述了高中三年他们的分分合合,有在一起的羞涩,有争吵的幸福,有离别的牵挂。初恋有如一颗还未成熟的柠檬,酸涩但清纯。最后两人各奔东西,然而遗憾的是没来得及好好的道别。
  • 来生别将我错过

    来生别将我错过

    前生我一定爱过你,今生才会遇到你,她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年间埋葬他的地方离奇失踪,当她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是一千年以后的2012年了,她依然是一千多年前北宋时期的那个她,而他却成了现代社会一个公司小职员,虽说时代从古代换成了现代社会,而他早已不是一千多年前那个他了,但是他们之间的故事还在继续。。。
  • 凤殒

    凤殒

    天意的温柔固然美丽,可她的柔弱却让自己心疼,还是如今的凤殒,自由狂妄不可一世的洒脱,更让他安心。
  • 至尊狂妃:妖孽召唤师

    至尊狂妃:妖孽召唤师

    她,是纵横星际数百年的‘云盟’的盟主,被人誉为‘妖孽’,年纪轻轻便达到了精神力九阶,体术九阶,一次旷世星际大战,她被数十强敌围攻,不幸损落。谁曾想,再一睁眼,她变成了‘她’。
  • 血浸鸳鸯石

    血浸鸳鸯石

    魔君问世千年,面临凡间的一场浩劫,魔君请求冥界相助,冥界小王爷将会如何抉择?魔君遇到仙界女子寒兮,两人之间的爱恨纠葛又将如何落下帷幕?冥界小王爷最终又将如何成为掌管冥界的冥界之王,如何成为倍受三界敬仰的冥魂大帝?
  •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

    佛说尼拘陀梵志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王爷追妻:庶女四小姐

    王爷追妻:庶女四小姐

    她是四小姐!啥都不能干啥都没有啥都……的四小姐!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穿越到这个世界,但她知道的是,她要好好活下去!
  •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洞玄灵宝九真人五复三归行道观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未来之书一风之痕

    未来之书一风之痕

    一部西幻小说,如何用科学解释魔法?一件可以预知三千年后的神器,怎会揭露人类的起源?伪穿越的华夏少年,如何从中世纪的西方世界回归?落魄的骑士怎样与诸侯抗争,又能否登上权力的巅峰?让未来之书为您揭开序幕……
  • 养儿何用

    养儿何用

    人都说养儿为防老,却为何质疑养儿何用?当一个朴实懵懂的农村孩子走到城市,他能否在特权阶级和富二代的圈子里生存下去?当面临爱情和事业的纠结他能否做出合适的抉择?他能否坚持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当亲情遇上家庭,他将作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