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7700000007

第7章 太后治下的中国(7)

仰赖皇上威福!迄今乃得收寸效。我朝武功之盛,超越前古,屡次削平大难,焜耀史编。然如嘉庆川楚之役,蹂躏仅及四省,沦陷不过二十余城。康熙三藩之役,蹂躏尚止十二省,沦陷亦第三百余城。今粤匪之变,声势浩大,而其中凶酋悍党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破,十余万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巨寇。然卒能次第荡平,化除元恶,臣等深维其故,盖由我文宗显皇帝盛德宏谟,早裕戡乱之本。宫禁虽极俭啬,而不惜巨饷以募战士;名器虽极慎重,而不惜破格以奖有功;庙算虽极精密,而不惜屈己以从将帅之谋。皇太后、皇上守此三者,悉循旧章,而加之去邪弥果,求贤弥广,用能诛除僭伪,蔚成中兴之业。臣等忝窃兵符,遭逢际会,既痛我文宗不及目睹献馘告成之日。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四年间曾国藩一直留在南京担任两江总督(湖南人至今依然认为这个职位应由湖南官员承袭)。唯一一次离开南京是前往山东剿捻匪。1868年12月,曾国藩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年底临行前还受到了南京民众的欢送。到了北京后又受到了北京民众的欢迎。次日到军机处开会,后受到一位亲王传唤,跟随其前去觐见皇帝。幼帝向西坐于龙椅之上,皇太后在后黄幔之内,慈安太后在南,慈禧太后在北。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一位中国人对太平天国叛乱的叙述,作者还记述了此次觐见的过程。下面摘选的部分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趣的有关慈禧言行举止的信息,值得我们再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与同时代的人一样,都认为慈安太后尽管位高,却是可以忽视的,她性情淡漠,不理政事,觐见大臣之事几乎都是由慈禧一人主持大局。

一进朝堂,曾国藩便按礼节立即双膝跪下,跪着前移几英尺,说道:“微臣曾国藩恭请圣安。”之后他脱帽叩头,奏称叩谢天恩。礼毕,起身前行数步,在龙椅下方为其准备的软垫上跪下。下面为曾国藩与慈禧太后的对话。

慈禧:“汝在江南事都办完了?”

曾:“对,办完了。”

慈禧:“勇都撤完了?”

曾:“都撤完了。”

慈禧:“遣散几多勇?”

曾:“遣散非正规军两万余人,征召官军三万人。”

慈禧:“何处人多?”

曾:“湖南人也有些,然安徽人极多。”

慈禧:“撤得是否安静?”

曾:“回禀太后,非常安静。”

之后太后问了他前任之事以及他的家庭,几分钟后,觐见完毕,曾国藩叩首并退下。之后召见曾国藩时,我们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提前阅览了大臣奏章,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问问题,所以其问题皆简明扼要且又一针见血,这位帘后的统治者高高在上,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询问着这位曾经将大清朝统治拯救出水深火热的功臣。

叙述中还讲述了1月16日,皇室为满汉高官举办的一场晚宴的场景。曾国藩位居要座,群臣边享受佳肴美酒边欣赏戏曲歌谣。之后又描述了曾国藩离京前的一次觐见情形,慈禧太后盘问了他有关重组直隶海陆军事武装力量的计划。他担任直隶总督一职已一年有余。理论上天津受他的管辖,但那个时候总督府设在保定府,离天津很远,所以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并不能完全归结为他的失职。

同年,两江总督遇刺,曾国藩被任命前去接任两江总督一职,而直隶总督一职则由李鸿章接任,之后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长达二十四年之久。当时,曾国藩受重病缠身,日益衰弱,上奏请求朝廷免去将其派往南京接任两江总督的圣意,但是慈禧语气坚决,无再商余地。她还下了一道圣旨,强调南京事务的重要性,又说曾国藩曾经在那里任过职,朝廷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他最适合担任两江总督。“尽管目患急症,”她说道,“他依然可以统筹全局。”

在离开北京前往南京之前,正逢曾国藩六十大寿,他收到了许多皇室送来的贺礼与赏赐。太后亲手写了一首贺诗相赠,并送他御书“勋高柱石”的匾额,佛像一尊,紫檀嵌玉如意一柄,蟒袍一件,吉绸十件,线绉十件。之后曾国藩觐见皇帝太后,慈禧与他的对话如下,甚为有趣。

慈禧:“尔何时自天津起程?”

曾:“二十三日自天津起程。”

慈禧:“ 天津正凶曾已正法否?”

曾:“未行刑。旋闻领事之言,俄国公使即将到津,法国罗使将派人来津验看,是以未能遽杀。”

慈禧:“李鸿章拟于何日将伊等行刑?”

曾:“臣于二十三日夜接李鸿章来信,拟以昨日将该犯等行刑。”

慈禧:“天津百姓现尚刁难好事否?”

曾:“此时百姓业已安谧,均不好事。”

慈禧:“府、县前逃至顺德等处,是何居心?”

曾:“府、县初撤任时,并未拟罪,故渠等放胆出门。”

慈禧:“尔右目现尚有光能视?”

曾:“右目无一隙之光,竟不能视。左目尚属有光。”

慈禧:“别的病都好了么?”

曾:“别的病算好了些。”

慈禧:“我看你起跪等事,精神尚好。”

曾:“精神总未复原。”

慈禧:“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

曾:“这事很奇。”

慈禧:“马新贻办事可好?”

曾:“他办事和平、精细。”

慈禧:“尔在直隶练兵若干?”

曾:“臣练新兵三千,前任督臣官文练旧章之兵四千,共为七千。拟再练三千,合成一万,已与李鸿章商明,照臣奏定章程办理。”

慈禧:“南边练兵也是最要紧的,洋人就很可虑,你们好好的办理。”

曾:“洋人实在可虑,现在尚不无战事,惟当防患于未然。臣拟在江中要紧之处,修筑炮台,以防轮船。”

慈禧:“能防守便是好的。这教堂就常常多事。”

曾:“教堂近年到处滋事,教民好欺不吃教的百姓,教士好庇护教民,领事官好庇护教士。明年法国换约,须将传教一节加意整顿。”

十一月份,曾国藩最后一次觐见后,便离开了京城,再也没有回来过。一个月后,他接任两江总督。到任的第一件事便是审办刺杀前任总督的刺客,判其凌迟处死。第二年夏季,他坐船巡视,游览两江名胜各地,对那里的井然有序颇为满意,此前因为太平天国叛乱,那里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狼藉一片,现已恢复安定,百姓也已安居乐业。一次微服寻访,曾国藩看到秦淮河上停泊的画舫一条接一条,热闹非凡,琴曲缭绕。他兴奋地感叹道:“寡人实属有幸,再次看到这里恢复战前的升平乐世啊!”

十二月,他将总督府迁至太平天国军的天王府,但是,他在任并不长久。1872年初,他第一次中风昏厥。几天之后,他坐轿去接见一位京城来的高官,在轿内,他依旧习惯性地背诵经书中自己最爱的篇章,突然用手指向随从,欲与之说话,却仅能喃喃,无法言语。当天傍晚他在日记中写道:

“余患病不能用心。昔道光二十六、二十七年间(1846-7),每思作诗文,则身上癣疾大作,彻夜不能成寐。近年或欲作文,亦觉心中恍惚不能自主,故眩晕、目疾、肝风等症,皆心肝血虚之所致也。不能溘先朝露,速归于尽,又不能振作精神,稍治应尽之职事,苟活人间,惭悚何极!”

第二天他又写道: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第二天,阅览一份公文时,又一次中风,他振作精神,嘱咐长子曾纪泽,丧事要遵照古礼,不要请僧人、道士作道场。次日早晨,尽管身体非常虚弱,他依然强行起身,坚持阅完自己当年乡试中举人时所作的一篇文章。傍晚,儿子搀扶他于园中散步,回屋路上突然再次中风。家人将他抬入正室,他笔直端坐,仿佛在召开军机会议,就这样端坐着安然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记述者写道:

“南京百姓皆如同丧父丧母般悲痛欲绝,传言其咽气之时,金陵城上空有流星陨落。朝廷听闻此消息,也无比悲恸,特罢朝三日。”

慈禧太后下旨盛赞这位忠臣,对其感恩至极,评价颇高,称其为“股肱心膂之臣。”赞扬其生平政迹,并下令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军的立功省分,著准其建祠,以此表示“朝廷对忠勋功臣的真挚眷念”。

§§§第6章慈禧与宦官

中国的史学家、监察官、帝师及太傅们总是强调这样一个事实:明王朝之所以渐失雄风,最终衰落亡国,乃是因为朝廷上下宦官专权,飞扬跋扈。由此可见,宦官制度对王朝影响甚大。

关于宦官制度误国这一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不断有官员上书劝诫帝王将其废除。很多贪污腐败的官员是通过宦官才得到了现在的官职,且有许多人依旧想依靠在皇帝身边吹耳旁风的宦官得到升迁。中国官场由宦官引发的腐败事例数不胜数,这些仅仅是冰山一角(中国并非是特例)。

慈禧太后统治下,宦官跋扈,权力之大骇人,虽有勇敢朝臣上奏,批判宦官制度,慈禧却习惯敷衍了事,仅仅在表面上示出对上奏之人的赞许和对手下宦官不端行为的深恶痛绝。

在中国过去五十年中,虽然也存在一些诚挚、具有说服力的奏折,它们对宦官制度及伴其而来的祸害口诛笔伐,但未有人提出废除宦官制度是“中国跻身世界强国行列的首要举措”这样的观点。因此看来,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名符其实的改革家。

毋庸置疑,1898年光绪皇帝政变失败,与宦官李莲英不无关系。光绪皇帝曾经下令处罚过他了再加上,他认为,光绪皇帝进行改革,必会逐渐掌握朝廷大权,继而废除宦官制度,因此他便设法阻挠新政。在义和团运动过程中,李莲英对慈禧太后施加了很大的影响。

这里提及光绪变法和义和团,只为强调,宦官制度误国。地方官员也时常表达对宦官制度不满、痛恨。正因为如此,过去五年,中国具有爱国精神的激进派官员(例如总督袁世凯和唐绍仪)以及那些认识到正是中世纪的宦官制度影响中国进步的有识之士,对一直敦促朝廷废除宦官制度,新闻媒体对此也异口同声。

据说,慈禧太后当时也表示支持。然而宦官善于阿谀奉承,屡进谗言,使得废除宦官制度的进程举步维艰。但宦官权倾朝野,很可能陷国家于危难之中。1906年,看到中国大刀阔斧地展开改革,《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对此议论纷纷,皆猜想废除宦官制度将是此次改革的一大重点。

中国保守派与改革派就宦官制度存废展开辩论。在中国保守派眼中,宦官制度由来已久,影响深远,早在基督纪元之前,此制度便获得了认可,他们还从百年历史中找出众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称宦官制度是对中国传统体制的继承延续,符合中国祖先崇拜的传统。而改革派则称,周王朝之初,贤明君主统治下的治世,太监在主要的政治机关是没有任何地位可言的。后来,因为宦官作乱,周王朝才没落腐化。春秋战国时期,孔夫子就指出了宦官制度的毒害。

1644年,清王朝在北京建制,开始了满族统治的历史篇章。满族人作为征服者,接管了前朝留下来的国家机器和政府制度,其中包括宦官制度。然而,一开始他们并未放松对宦官的活动以及权力的限制。

顺治皇帝首次上朝时,满汉高官联合上奏,斥责宦官的专横跋扈,称这些奴仆只适合扫地,根本无权接近圣上。皇帝随即发布规定,至今依然有效(仅限于书面上有效),规定禁止太监担任朝廷官职,或持有任何高于四品的荣誉爵位、称号。更为重要的是,鉴于前朝大宦官魏忠贤(在明朝后期被斩首)祸国殃民的先例,规定太监不得以任何名义擅离京城。宫中太监受到法令的严格限制,不得不安分守己,不敢胡作非为。

然而,从咸丰帝开始,皇帝昏庸无能,清廷逐渐腐败没落,在慈禧掌握政权之前,宦官的荼毒已经在紫禁城蔓延开来。待慈禧掌权,明朝末期宦官那些腐败堕落、勾心斗角与专横恶行逐渐复出水面,弥漫整个清廷。

毋庸置疑,慈禧统治期间,宦官的影响贯穿其中。在慈禧的庇护下,宦官毫不收敛,肆无忌惮,猖狂至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慈禧太后对舆论批评的逐渐漠视,宦官们的行为更加变本加厉,明目张胆。

1898年后,慈禧的宠臣、大太监李莲英毫无顾忌、口无遮拦地夸耀说自己能够提拔或是扳倒任何一位朝廷大官,连天子也奈他不得。民间有关宫中荒淫无度,太监优伶变着法伺候慈禧纵欲狂欢的传言,数不胜数。然而,没有一则是有真凭实据的。检察官的上奏,广东人以及其他一些讽刺作家的文章,都只是以讹传讹,并不可信。康有为及其同僚所写的抨击讽刺之文,很明显也是盲目的仇恨作祟,与历史事实出入极大。所以在阅读其中有关慈禧与荣禄关系非凡这样的文章时,必须以谨慎、怀疑的目光看待,不可轻信。

然而,这样的传言能够传播,一定有产生它们的源头与事实依据。虽然京城大部民众仍忠心于慈禧太后,但他们对慈禧宫廷生活极尽放荡、奢华以及手下太监作恶多端这样的传言,并无异议;对十恶不赦的宦官不断腐化孱弱的皇帝这一说法,也毫无异议。

宦官见皇帝孱弱颓废,于是变本加厉,制造事端,同治年间亦是如此。咸丰皇帝及光绪帝的死即便不是由这些宦官直接造成的,也与他们不无关系。在过去的七十年间,大清朝的后宫就与宫廷太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慈禧统治大清半个世纪以来,真正的“幕后黑手”(意指居于高位的操控者)实际上是她宠信的宦官。

慈禧统治后期最后一个宠臣李莲英被人们称作“皮硝李①”,朝野上下,他极力敛财,一手造成了众多宫廷悲剧。他对主子慈禧太后的影响很大,除了上朝以外,其它任何场合,慈禧对其总是温和亲切,甚是宠信,这种宠信是其他朝臣,甚至慈禧家人都无法企及的。

注释:① 之所以叫他“皮硝李”是因为在他十六岁净身为太监之前,在家乡河间府曾经做过皮匠的学徒。河间府位于直隶省,很多太监都是出自这里。

1861年,咸丰帝逃亡热河。此时,年轻的慈禧注意到,自己近身有一个太监,聪明机灵,细心体贴,于是开始欣赏并器重他。这个宦官名叫安德海,很快成为慈禧的心腹,并在慈禧粉碎载垣逆谋政变的过程中充当了她的左膀右臂,成为慈禧与年轻侍卫荣禄沟通联系的信使桥梁。

慈禧垂帘听政,安德海成为她最为宠信的随从和秘使,慈禧经常与他商议自己的野心与计划。安德海仗着自己受宠,渔利不少。他为人圆滑,时常变着法子为刚刚守寡的年轻慈禧找乐子,有时举办宫廷盛会,有时找来戏班子给她唱戏,这些都非常符合慈禧的心意。加上安德海本人长相俊美,且颇有演戏的天分,他的受宠毫无悬念。

两宫垂帘听政的局势尚未完全确立,载垣逆谋的影响在直隶依然存在。此时检察官上奏,反对朝廷奢华之风,抨击慈禧后宫放荡无忌。年轻的慈禧太后刚愎固执,对批评与约束都没有耐心,加上对随身侍从信心十足,因此从不让这些进谏影响自己的所做作为,依旧我行我素。

不过,表面上她依然顾全脸面,注重礼节,对谏臣的批评指正总是深表赞同与欣赏。她垂帘之初的几年里,经常颁布一些言辞恰当、内容虔诚的诏书,然而并未有人将这些诏书所言之事当过真。以下这则诏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它颁布于慈禧垂帘的第三年(1864年)。

此诏书颇为有趣,它提及了宫中太监偷窃之事,这样的情况至今(作者写作本书时)依然存在,从未间断。这份诏书是在同治三年,以两宫皇太后的名义颁布的:

同类推荐
  • 中华帝王(第二卷)

    中华帝王(第二卷)

    《中华帝王(全4卷)》帝王作为历史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当时左右和影响国家、民族的关键人物,研究他们的是非功过,治乱兴替,在一定意义上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个人成败,并对我们现代人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中华帝王(全4卷)》所选辑的帝王传记,以皇家修订的正史为主线,辅之以别史、小说家言、笔记、见闻等,以修补正史的不足。
  • 李自成第七卷:洪水滔滔

    李自成第七卷:洪水滔滔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中国历史名人之六

    中国历史名人之六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北宋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手工业生产有了显著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显著的。火药兵器的出现,罗盘针在航海上的使用,毕昇活字印刷的新创造,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它们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曾国藩家族

    曾国藩家族

    本书从曾国藩兄弟的一家、曾国藩兄弟的儿女亲家、曾国藩兄弟的家族、曾国藩兄弟的后裔等章节着手,详细地介绍了曾国藩整个家族主要成员的功过是非,为后世研究曾国藩家族起到非常好的参考作用。
  • 千古留名:王昭君

    千古留名:王昭君

    王昭君如花似玉,勇敢善良,虽生就了落雁之容,却因画师作祟,在入宫后三年未得见龙颜。她毅然出塞和番,惊艳汉宫,元帝懊恼,单于欢欣,从此,汉匈和如一家,人民安居乐业,再不见那烽烟呼号,美丽的“宁胡阏氏”成为草原的和平使者,在塞外广阔的苍穹中,开始享受她带来的幸福与和谐。
热门推荐
  • 牁盅

    牁盅

    在神秘的牁镖国度有一群功力深厚牁镖卫,他们的身上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 琥珀石

    琥珀石

    生活和个人,彼此做嘲弄人偶的旧梦。
  • 冷帝的绝情逃妻

    冷帝的绝情逃妻

    他,犹如狠绝的撒旦,冷酷而残忍,让人闻风丧胆。她,仿若带毒刺的玫瑰,妖艳却强势,让人望而生畏。一纸婚约,一场赌注,将他和她绑在一起。她不断透支独有的骄傲只为他的回眸关怀,他却把所有的柔情给了另外一个女人……最终,曾经的美好诺言迷途不知返,屡次的阴差阳错铸成伤害,幸福不过是一种奢望。当她和他最后的牵绊被无情泯灭,当爱恨已成枷锁,她的心也随之死去。曾经,他是她的景仰,她是他的承诺,然而,曾经沧海难为水……再次相遇,她锋芒毕露,只为报复而归,对他,死水微澜。若有依靠,谁愿独自坚强?当爱已成痴,伤已成痂,泪也无痕。
  • 云梦花

    云梦花

    我们一直在做梦,明明知道有一天会醒,但是却努力地把梦做下去……我已经不懂得如何向你们介绍这本书,我写的只是一份感觉!只希望是一份纯真的感觉!我们心中总存在着某个人,她完美得过分虚幻,甚至觉得她本就不应该存在。我们躲在港湾里轻唱,暴风雨再猛烈也打碎不了我们美好的梦境。残酷的现实中,我们都累了。但总有一份执着让我们幸福到微笑。
  • 蛮妻迷人,BOSS恋恋不忘

    蛮妻迷人,BOSS恋恋不忘

    她是小迷糊,表白弄错对象,错惹了高冷男神,却因此得到了他的宠爱。她爱他,他宠她,为了保护她,不得不忍痛把她推开,她痛,他更痛。登堂入室的小三,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她,她忍,他故意冷落她,对她视而不见,她也忍,但当她面对他拥着小三在自己面前现场直播激情真人秀,并向她扔去一份离婚协议书时,她忍不了了。
  • 绝世倾城,至尊霸主的妖娆妻

    绝世倾城,至尊霸主的妖娆妻

    她,本是冷血的杀手,却不料,男友的背叛,穿越成了一朝傻女,父母的嫌弃,兄弟姐妹的欺负,人们的冷眼相待,但,她不相信,不相信自己的一生如此平凡。她浴火重生,最后与某妖孽站在山顶俯视人生,某妖孽的手还在乱摸,只剩下沐琉璃在风中凌乱……
  • 年少时懵懂的爱恋

    年少时懵懂的爱恋

    回国的她,在圣唯大学,她是以国外留学的名义成功的进入了一所大学,成绩优好,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随风飘荡的长发,娃娃脸的她,身家过亿,老师面前的她乖巧,朋友面前的她腹黑,但她却不是那么幸运的,遇见了她最不想见到的人,见面的她们,过往的种种直奔脑子,可是没想到她们中间却夹着另一个他。后来遇见她的他就会如此释怀吗?
  • 太子瑞应本起经

    太子瑞应本起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林家公子曾相识

    林家公子曾相识

    第一次见面,他对她说:“这位妹妹我曾见过的。”原来,他竟是当年的林小胖。高中三年同桌逗趣,加之三年如一日的串门蹭饭,竹马青梅,终成眷侣。此后,虽岁月有痕,再不放开对方的手。金玉其心,天长地久。
  • 此情可待之君如磐石

    此情可待之君如磐石

    一个是雄才伟略杀伐决断的将军,一个是娇俏可爱的富家千金,因为靖康之耻走在了一条路上,他对她颇为眷顾,几次从虎口救下了她的性命,她似乎并不动容,还屡次想要害死他;她一点点被融化,一点点被感动;他慢慢地一往情深,却不能给她名分,直到正室妻子被宋王朝无情地杀害。她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是大宋的子民,乔装打扮回到了临安,与家人团圆,却不想烛珠抬暗结,想打掉却又不忍,听闻官家抓住了金国的奸细,她担心是他被捕,私自前去查看,遇到他却又抵死不认。他在王位夺权中被陷害,她带他离开是非之地,让他彻底变成了一名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