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袁可立闭上眼睛,那幅血淋淋的场景就会出现,纵然一身浩气,可那撕心裂肺的喊冤声也足以令人心力交瘁。
这几日几乎没有好好休息,他总是思量着如何周密部署,用最稳妥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那些无辜的渔民解救出来,可让人为难的是如今所处之地毕竟不是苏州,那错综复杂的官员关系都没理清楚,万一不慎,反而会逼得李世用狠下杀手,几百号活生生的人会在顷刻间变成亡魂。
虽说李二保对这托梦一事并不知情,倒是从袁可立近来的脸色看出了异样,这天终于忍不住询问,道:“老爷,二保看你近来忧心忡忡的样子,莫非出了什么事情?”
袁可立没有立马回应,抬头思索了一番,随后才从嘴边挤出了一句话,道:“二保,你相信这世间有冤魂之说?”
李二保先前行走江湖多年,那把地龙剑也沾了不少血,剑下之魂自然不在少数,可他向来都自认为俱行大义,不怕什么恶鬼缠身,就算时常听说厉鬼索命的传闻,也从来都没有相信过,面对袁可立这奇怪的发问,原本是想很干脆的告诉他不相信,可话说回来袁可立向来都不是那种爱扯玩笑的人,问出这样的问题必定事出有因,于是他便绕开问题,反问道:“这...为何如此问?”
“我信!”袁可立斩钉截铁道,“你知道为什么吗?”
二保听罢摇了摇头,接着回道:“愿闻其详!”
“你坐下来听我慢慢说!”袁可立用手轻轻的按了按李二保的肩膀,继续说道:“万历六年,在我的老家睢州曾经发生一起血尸案,当时从县衙到州府都不知道此案从何查起,而最后竟被一个未满十六周岁的小少年仅仅用了一夜的时间就给破了。”说到此处顿了顿,接着手指着自己,刻意提高嗓音,道:“那个小少年就是我,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我是如何破的案,二保,你猜猜看!”
李二保听着尚觉疑惑,不由的勉强挤出几个字,道:“我也想不通,莫非您能掐指算出来。”这话说出来不假思索,连他自己都觉得这理由难以信服。
“他们跟你想的也差不多,把我说成了什么仙童托世,其实只是在案件前夕,有个冤死的鬼魂给我托了个梦,告诉了我案情的真相,这样我才把案子给破的,有时候我就在想,难道我真的可以和鬼魂对话?”袁可立说罢看着李二保迷惑的眼神,背过身去,深深的叹了口气,说起来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说起血尸案,乃万历六年发生在睢州的一件震惊朝野的大案,一夜之间相继28人惨死在城东枯井,神宗皇帝还特降旨督办,责令时任HN巡抚褚缺务必三日内破案,官官相压,这道死符被压在了睢州县令的头上,说起县令不知道他是时运不济,还是天公相助,束发之龄的袁可立不顾长辈的劝阻,自告奋勇奔赴衙门,县令虽知晓袁可立的传闻,但对此黄口小儿多生怀疑,半信半疑的打发衙役带其再探枯井和义庄查验尸体!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清早袁可立就向县衙转呈了一份案件起因及破案对策,内容大致为:该案所涉及一切受害者皆为自杀身亡,其因受邻县千乘教蛊惑,假传凡苦难者应枯井静坐,割其腕,用其血滋养母地,积千世德,且可阴庇在世者,静坐时仰望星空,以井口为圆界,尤如直抵上天之路,坐化后可登极乐成圣。文案中还提供了千乘教总坛所在,据此县令向巡抚寻求兵力协助,后一举瓦解千乘邪教总坛。
结案之后,朝野上下极为震惊,朝廷想将袁可立破格提拔为翰林供奉,因其年幼招到众多内阁大臣的反对,建议因先培养,就这样袁可立很早就进入了高高在上的大学士的视野!
琢磨不透的县令回去反复查看袁可立所交之卷宗,始终未曾提及其破案之过程,实在令人费解,县令也未敢多问,毕竟一场生死劫平安度过!
后来,大家就开始传闻,袁可立可灵魂出窍,阴阳两界随意穿梭!传闻的真假无人可以断定,但有一点值得大家相信的就是,袁可立确实有“气及凌霄殿,魄触枉死城”的本事!
听完袁可立说起的这段往事,李二保顿感诧异,他不禁用手摸了摸腰间的那把地龙剑,似乎借此抚慰那些非正义的亡魂,随后站起身来,朝着袁可立问道:“那您有跟他们说起冤魂托梦之事吗?”
袁可立听罢,转过身来,连连摇头,道:“就算说出来也没人相信,也许他们情愿相信我是仙童吧,再者说了,我当时也不想作任何解释,反正案子顺利给破了,不说反而算是对亡灵的一种尊重。”
李二保此时仍是一头雾水,如今他对自己说起这道迷离的成年往事想必是要说明什么,于是追问道:“老爷,您是想告诉我什么吗?”
袁可立听罢点了点头,接着笑道:“知我者,李二保也。”
李二保心想,跟了他这么久,从来都没有真正的了解过他,今日也算是交流最多的一次,一向心思缜密,少言寡语的袁可立难得会对自己说起他的过往。
其实在袁可立内心早已把李二保当作他的知己,你不言,我不语,并不代表不懂!
“近日就有冤魂向我托梦,说她自己是琉球的渔民,被福州的官员残害致死,跟他一起的仍有数百名的无辜者被暗自关押,她每日都重复在我耳边哭喊,希望我能去解救那些未亡者。”
“难怪您这几日一直心事颇重,原来竟又遇到鬼魂托梦喊冤,真不可思议,事已至此也由不得不相信,那此事您打算如何处置?”
袁可立回道:“起初我也是半信半疑,可看到李世用拿出来的那三把假倭刀之后,我就觉得皇上让我查的这个案子,必定和那冤魂所述有必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