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由那些有勇气选择别人未选之路的人所书写的,世界也总是被一些做事方式与他人不同的人所改变的。不断地摸索,做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才有机会成就大事业。
不走寻常路:将与众不同当作一种本能
如今是一个追求创意的年代,推陈出新才能抓住别人的注意力,与其千篇一律地重复别人,不如发挥创意,学会推销自己,赢得对方的注意。
很多人都有找工作的经历,那份疲惫和无奈仿佛还记忆犹新。据一份求职调查显示,很多人在求职时都缺乏自信,一位人力资源部经理说:“在进高校招聘的时候,经常发现求职者抬不起头,发不出响亮的声音。当突然有一个很自信的人出现在面前的时候,我就觉得眼前一亮,哪怕他的学习成绩很差,我也希望能把他招至麾下。求职时,能力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靠表现出来的态度。即使你没有面试的机会,也一定要有个自信的转身。而当你一声叹息地离开时,可能已关上了机会的大门。只要那么一点与众不同,机会就是你的了。”
从乔布斯找一份工作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乔布斯在里德学院待了十八月个后,回到了养父母身边。他一心想去印度探求有关人生、生命之类的真谛,但是他连路费都没有。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找份工作,在积蓄路费的同时也养活自己。
有一次,他在翻阅《圣何塞信使报》时,看到了当地一家知名企业阿塔里公司的招聘广告。阿塔里公司是一家电子游戏开发公司,他们需要一名电子工程师,当时他们在报纸上发出的招聘信息要求应聘人员必须是受过正规大学教育,并拥有自己开发的电子游戏作品。
显而易见,乔布斯不符合其中任何一条。但是,乔布斯却认为这份工作非常符合自己的口味,至于招聘要求他没看在眼里,他两手空空、穿着随便地就去应聘了。面试乔布斯的人事主管认为乔布斯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因为乔布斯既没有表现出在电子游戏方面的独特眼光,更没有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所以人事主管没有理由录用他。但是乔布斯可不这样想,他对人事主管说:“你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录用我,要么报警。”像这样“非同寻常”的要求,这位人事主管还是头一次见到。
人事主管无法应付这个“不合常规”的乔布斯,只能把乔布斯带到阿塔里公司的首席工程师奥尔康那里。乔布斯让奥尔康吃了一惊,因为当时19岁的乔布斯完全是一副嬉皮士的打扮,衣衫不整,还光着脚丫子,关键是对游戏开发毫无经验可言,奥尔康也觉得乔布斯实在没有被录用的资格,但是,乔布斯还是被录用了。这个决定实在让人意外,以至于奥尔康后来说:“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会雇用他,他除了想做这份工作和有一点活力之外,没有其他优势。不过,正是他那种内心的活力吸引了我,只要有活力他就能把工作做好。”
乔布斯成了阿塔里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但乔布斯是令人抓狂的同事,他不尊重其他同事,十分傲慢,没人能和他相处。而且,乔布斯身上有一股异味,因为他长时间不洗澡,对此他解释说,自己爱吃水果,而常吃水果的人是不用经常洗澡的。于是,奥尔康不得不找乔布斯谈谈,商定以后乔布斯白天不用上班,只要晚上过来就可以了,这样就不会与其他同事起冲突了。
当时阿塔里公司准备开发一款名为《突破》的电子游戏,并开出了一笔丰厚的奖金,乔布斯觉得有钱可赚,就揽下了这个重任。但是其他人可并不看好,因为乔布斯不具备这方面的技术。
其他人的看法没有错,乔布斯确实不具备开发这个游戏的能力,但是,乔布斯找到了能开发出这个游戏的人——他的朋友沃兹,并许诺说事情成功后奖金一人一半。乔布斯一向自大,能让他心服口服的人寥寥无几,不过,在电子游戏开发领域,乔布斯完全没有沃兹优秀,“作为工程师我远不如沃兹涅克优秀。在设计方面,沃兹总是比我优秀。”
乔布斯口才非凡,很快就说动沃兹来做这个工作。再说沃兹是一个非常热心帮助朋友的人,且他也非常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完全有能力开发出这个产品。另外,对沃兹来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乔布斯让他晚上在阿塔里尽情玩电子游戏。
当时沃兹已是惠普公司的工程师,所以他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编写游戏程序。虽然时间很紧,但作为一名天才型的电子工程师,沃兹只用了48小时就完成了这款游戏。沃兹一向自信于自己的能力,当后来被问及这件事时,他说:“这事对我来说很容易,在开发过程中,乔布斯的工作就是为我买可乐和点心。”随后,乔布斯告诉沃兹说公司开出的奖金是700美元,并分给沃兹350美元。乔布斯用获得的奖金购买了一个农场,然后他向公司请假,要去他朝思暮想的印度朝圣。
可以说,这份工作不仅对乔布斯的意义巨大,对那些踏入职场的人来说,也非常有启发意义。如今是一个追求创意的年代,推陈出新才能抓住别人的注意力,与其千篇一律地重复别人,不如发挥创意,学会推销自己,赢得对方的注意。
冲破单打独斗的墙,寻找身边的贵人
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有机会来学习、历练,但需要有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需要有人给你指点迷津,这远比靠自己去磕碰、领悟要来得效率高。
我们一生中会遇到许多“贵人”,在很大程度上,能不能抓住“贵人”,就等于能不能抓住成功,公司也是如此。当一个公司初步发展时,常会遇到资金的问题。就拿马云来说,他创办中国黄页的第一个正式的付费客户,是当时杭州的四星级宾馆望湖宾馆的老板。其实这位老板当时并不相信网站,但出于对马云的信任,他签下了马云的单,数额是20000元。
此后,马云创办阿里巴巴也得到过很多贵人的帮助。马云曾经在很多场合都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没有那些朋友当初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阿里巴巴,他们都是阿里巴巴的贵人。
苹果公司也不例外。苹果成立之初,也遇到了资金紧缺的问题,单是AppleⅡ的制造成本他们都承担不起,更别说在收费不菲的《花花公子》杂志上投放广告了。因为AppleⅡ的制作成本比AppleⅠ要多很多,差不多每台需要几百美元。而苹果公司连买零件的钱都拿不出来,生产不出产品,那就谈不上销售了,当然也赚不到钱。
为了解决资金,乔布斯甚至还产生过把公司卖掉的想法。当时,计算器制造商Commodore公司有意进入新兴的计算机市场,计划收购有发展潜力的计算机公司。乔布斯得知这个消息后,便邀请了几位Commodore公司代表来到在车库里的公司参观。最初几位代表对AppleⅡ电路板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对屏幕上显示的高分辨率彩色螺旋线也很赞叹,这要得益于沃兹涅克的技术能力。
看到Commodore公司有收购意向后,乔布斯便开出条件:Commodore公司出资10万美元现金收购苹果,并提供一定股票,同时支付他和沃兹涅克每年36000美元的年薪。对于乔布斯的条件,连沃兹涅克都觉得有点过分:“我认为这要求有点过分。我才投入一年的人工,这样的要价有些太高。”当然,Commodore公司也觉得乔布斯是狮子大张口,虽然苹果公司的技术比较先进,但不值这个价钱,尤其是乔布斯要求36000美元的年薪,简直荒谬。
但乔布斯坚决不肯降低自己的条件,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乔布斯甚至说:“他们不诚实。他找不到一个喜欢与他们做交易的人。所有人都觉得他们是骗子。”所以,这笔交易最终没能成功。
通过这件事,乔布斯彻底打消了出售公司的想法,重新开始寻找资金支持。这时,曾为苹果公司设计徽标的麦金纳建议乔布斯去拜访一下他的老板瓦伦丁。瓦伦丁是个风险投资人,他曾投资过乔布斯工作过的阿塔里公司。乔布斯认为这条路可行,他从麦金纳那里知道了瓦伦丁的联系方式后,马上就和瓦伦丁取得了联系,两人起初谈得不错。瓦伦丁便驱车来到苹果公司实地考察,但当他看完沃兹涅克研发的最新一代苹果计算机,并听完乔布斯设定的宏伟销售计划时,瓦伦丁当头为他们泼了一盆冷水,他说:“你们根本就不懂得市场营销,对未来市场的规模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你们这样不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这表明瓦伦丁无意于投资苹果,不过,他临走时随口对乔布斯说可以帮他们找到一个风险投资人。
虽然瓦伦丁曾说要为苹果找一个风险投资人,但并没有十分当真。但乔布斯可没打算放过他,乔布斯每天都要给瓦伦丁打三四个电话,不断地询问他是否已经为苹果公司找好了风险投资人。瓦伦丁为此头痛不已,不过,他最终给乔布斯引荐了一个叫马库拉的风险投资家。
马库拉是硅谷知名的百万富翁和风险投资家,年仅34岁。他曾在南加州大学取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在美国休斯公司担任过技术员。他非常有远见,在英特尔还是一家小公司的时候,他投资了英特尔。英特尔后来成功上市,马库拉便一夜暴富。此时,马库拉已从英特尔退出,享受生活。
乔布斯立刻马不停蹄地找到了马库拉,以极大的热忱向他介绍了还设在车库里的苹果计算机公司。乔布斯的野心和沃兹涅克的天赋打动了马库拉。同时,作为一个对未来市场有高度敏感的投资家,马库拉十分看好未来个人计算机市场。在看过苹果公司生产的AppleⅡ的演示后,马库拉觉得机会又来了。
不过,作为一个成熟的投资人,马库拉知道,虽然苹果不缺乏雄心和技术,但眼前的两个年轻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公司,更不知道如何发展更大的事业。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缺钱。
但是,乔布斯和沃兹涅克所缺少的,马库拉都具备。马库拉不但专门为两人上了为期15天的管理课,而且筹到了大量资金。根据他们的商业计划书,由马库拉承担融资工作,他自己投入92000美元,又筹集到69万美元,并以自己作担保从美洲银行贷到25万美元,100万多美元的资本,足以支持苹果腾飞了!
1977年1月3日,苹果电脑股份公司正式成立。马库拉把乔布斯和沃兹涅克的资产估价为全公司股份的2/3,而他以自己投资的9.2万美元获得了苹果公司1/3的股份。此外,对职位也做了公配,由乔布斯担任董事长,马库拉则出任副董事长,沃兹涅克则担任研发的副总裁,由马库拉推荐的迈克尔·斯科特出任苹果公司首任CEO。
若不是有马库拉的加入,很难想像苹果会有今天的辉煌。马库拉就是苹果的大贵人,但若不是乔布斯的渴求和坚持,对瓦伦丁的软磨硬泡,也许马库拉也无缘与苹果得见,一切的一切都难说了。
这个时代,单凭一己之力很难作出成绩,获得其他人的帮助能迅速帮助我们打开胜利之门。因此,不管是创业还是身在职场,抓住贵人能为我们带来突破性的发展,赢得人生的转机。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有机会来学习、历练,但你需要有人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需要有人给你指点迷津,这远比靠自己去磕碰、领悟要来得效率高。
创造他人需要但表达不出来的需求
这和流行文化无关,和欺骗无关,和说服人们接受一件他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也无关。我们只是在弄清楚我们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想要什么?”那么,在你脑海中浮现的基本上都是你知道的东西,如钞票、汽车、房子等。如果有人说想制造出一个新产品,向你询问时,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排斥的,也可能没有感觉,因为对于一个没有成形的新事物,实难判定需要还是不需要。
很多人都认为,开发一个产品,一定要提前了解这个产品的市场空间,去做消费者调查,只有消费者接受的东西,才能去做,否则就是死路一条。但乔布斯根本就不屑这一套,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在人们的消费选择上,他更喜欢强势的告诉市场什么是你要的。
乔布斯一直坚称自己理解用户的需求,并为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而努力工作。在他周围的人也会坚信这一点,“他(乔布斯)懂得人的欲望”,与乔布斯一起工作过的个人电脑前辈阿伦·凯这样说过。苹果公司主管工业设计的高级副总裁乔纳森·伊弗更是说得明确:“我们不会去预测消费者的反应。我们专注于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并呈现给消费者。”
不过,即使在苹果内部,也有人对乔布斯的这种做法感到担心,如果消费者不接受怎办吧?那就试用吧。
试用成了印证苹果再一次牵动消费者行为的有力证明。弗莱有幸成为试用iPad的幸运者之一,他事后这样描述:“我按下开关,屏幕亮了起来。10分钟之后,我开始难以控制地在地上打滚,又喊又咬,试图把它从一名苹果发言人那里夺回来。”这样的描述似乎有些夸张,但这充分证明了乔布斯的理念,去创造一些他人需要但表达不出来的需求。
也许与乔布斯有一段恩怨纠葛的前苹果公司CEO斯卡利的话,更能证明这一点,他说:“乔布斯曾这样说过:‘如果一个用户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基于图形的计算机产品,我又如何去询问他图形计算机应该如何设计呢?因为没有人见到过这种产品。’他认为,如果向人展示一个计算器,别人并不会因此而了解计算机今后的发展方向,因为计算器和计算机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是啊,电视在没有被研发之前,谁也没见过,可它出现时,大家都爱上它了,电话也是如此,电脑也是这样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想想看,电脑、手机我们都有了,但是iPhone又来了,我们发现自己也很喜欢。在此之前,我们从没想到还能有如此一款产品,如果乔布斯在做之前做了一个消费者调查,估计十有八九的人都会表示出无所谓的姿态。连那些业内人士都没有想到iPhone能如此火爆。
对于iPhone的来龙去脉,《财富》杂志曾专访过乔布斯,我们从中可以知道乔布斯是如何创造出人们并不知道的但却会喜欢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