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穆斯林国家的吉祥色,大多数穆斯林国家的国旗采用绿颜色,并配有新月图案。如,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土耳其、巴基斯坦等国。
国旗上有轮子的图案是佛教的象征,如印度。
从国旗看国家行政区划疆域
美国国旗——星条旗,红白相间13道(红7白6),象征着发动战征并取得胜利的13个州,但白星的数目要根据州的数目而变动,每增加一个州就增加一颗白星。
澳大利亚“米”字图案表示属英联邦成员国。国旗中最大的七角星象征组成澳大利亚的6个州和北部自治区。
菲律宾的国旗为太阳和光芒图案。8道长的光芒代表最初解放和独立的省,3颗星代表了菲律宾的3个地区,即吕宋、萨马和棉兰老三大地区。
瓦努阿图共和国有73个岛屿,群岛呈“丫”字形排列。国旗上的“丫”字表明了该国的疆域轮廓特点。
从国旗看国家位置
南半球的夜空中能很清楚地看见南十字星座,因此南半球很多国家的国旗上有南十字星座,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瓦萨摩亚和巴西等国。
佛得角国旗上有黄色贝恰贝壳,表示该国是一个濒临海洋的岛国。
赤道几内亚湾的岛屿
赤道几内亚由位于喀麦隆和加蓬之间的一块陆地和散落在几内亚湾中的一群小岛屿组成,面积2.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6万人,主要为芳族和布比族。
比奥科岛是最大的岛。15世纪末,当葡萄牙殖民主义者踏上这座岛的时候,为当地绮丽的热带风光所陶醉,便称之为“福摩萨岛”,意即“美丽岛”。“美丽岛”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期间改称为“斐尔南多波岛”,这是最早到达岛上的一位葡萄牙人的名字。赤道几内亚独立后,该岛以第一任总统的名字命名为“马西埃岛”。1979年8月,马西埃被推翻后,岛名改为比奥科。比奥科是布比族国王莫卡和马拉博的顾问和副官,在赤道几内亚历史上以反对西班牙殖民主义者而著称。
首都马拉博坐落在比奥科岛北端。这座城市建于1827年,英国人称呼它为“克拉伦斯”。1843年西班牙占领该岛后,用当时西班牙女王伊萨贝尔二世的名字取代了原有的英国名字。赤道几内亚人民独立后抛弃了这个地名,改为马拉博,以纪念20世纪初领导当地人民英勇抗击殖民主义侵略的布比族领袖马拉博。
莫卡位于比奥科岛的中南部。莫卡是布比人的国王。19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占据了比奥科岛北端,并在沿海设立了若干商站。莫卡王则拒绝与欧洲人合作,并告诫布比族人不要与外国人交往。莫卡在19世纪中叶曾一度统一过全岛的布比族人,死于1898年3月。
安诺本岛位于圣多美岛以南160千米,离加蓬的洛佩斯角355千米,与比奥科岛相距700余千米。这座岛屿长6千米,宽3千米,面积17平方千米。安诺本在葡语中意为“新年好”。1474年1月1日葡萄牙人首先登上该岛时,恰逢元旦,彼此互道“新年好”,于是“新年好”便成了该岛的名字。17世纪末,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安诺本逐渐成为航行于斐尔南多波岛和安哥拉之间以及印度洋上的船队的中途站。安诺本岛上覆盖着茂密的热带植物,无毒蛇,但有一种极毒的蝎子。居民多使用安哥拉和葡萄牙人的混合语。安诺本人擅长用木棉织布和乘坐小舟到大海上用捕鲸叉捕鲸。
卢巴,原名圣卡洛斯,1973年改今名,是一个坐落在比奥科岛南部西海岸的良港。卢巴是布比族酋长之名,1910年6月曾领导反抗西班牙殖民当局的强迫劳动制度,这场斗争在历史上被称为“布比人战争”。
科里斯科岛,葡语意为“雷电岛”。15世纪,葡萄牙航海者登上该岛时正遇暴风骤雨,雷电交加。科里斯科岛因此而得名。16—17世纪中叶,这里被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作为奴隶贸易中转站。1505年岛上一个中转奴隶价值仅为8—15个铜手镯。科里斯科岛风景优美,离大陆19千米,可可树随处可见。岛上居民属邦加族,他们富有进取心,而且十分骁勇。
奇岛趣谈
在浩瀚无际的海洋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岛屿,有的岛屿非常奇异而有趣,甚至还带有神奇的色彩。
幽灵岛
传说1831年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的西南方,由于海底火山爆发而突然出现了一个奇异的小岛。随着火山的不断喷发,它逐渐成为一座高60多米,方圆近5千米的岛屿。更令人惊奇的是,正当各种报刊把它宣传得天花乱坠的时候,它却像一朵凋谢的鲜花,一天天缩小,3个月后便无影无踪了。
此后,它又多次出现和消失,直到1950年还在海上露过一次面。对这种在海上时露时沉的奇怪岛屿,人们送给它一个形象的名字,叫它“幽灵岛”。
巨大岛
在西印度群岛中,有一个名叫马提尼克的小岛,岛屿上的居民都长得很高,就是外地人迁居到这里,也会长高几厘米。有一位记者游览了这个岛后,写了一篇有趣的报道,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到这里,好像进入了童话故事中的大人国,他们当中有的男人高2米,一般是1.8—1.9米。女人也很高。10多岁的男孩都比岛外的普通成年人高。我在他们眼里,好像是从小人国来的,人们都围着我用惊奇的眼光往下看着,好像我是立在地上的一个玩物。”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经过科学家考察发现,这个海岛下埋藏着大量的放射性矿藏,由于这种放射性物质,能促进人体内部的机能发生某种特别的变化,成为使人长高的神奇力量。
肥皂岛
据说,在埃尔卡海域的文哲思群岛,有一个名叫阿理极达的岛屿,这个岛上的泥土和岩石里,含有大量类似肥皂成分的碱土金属盐。当地的居民衣服脏了,只要在地上抓一把泥土放上点水,就能搓出许多泡沫来,再用水一冲洗,就可以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更有趣的是,每逢下雨时,岛上就到处充满了肥皂泡沫。这时,岛上的人都跳入肥皂泡沫中尽情地享受肥皂浴。
磁铁岛
在北美洲的加拿大东海岸,有一个神奇而令人生畏的世百尔岛,来往的船只只要一靠近它,不但指南针失灵,而且还会像遇到磁铁般地被吸向海岛,造成触礁或沉没。原来,这个岛屿是由含有大量磁铁矿的大青石构成的,由于岛上既没有树,也没有草,再加上经常引起翻船触礁事件,因此海员们又称它为“死神岛”。
中国唯一的奇礁——海门蜊蚜山
在江苏海门的渔场东灶港,有座神秘的“蜊蚜山”,传说它总是随潮水当农历初八、廿三小汛期就受龙王指派,带着满身珍珠宝贝露出水面,住上几日。蜊蚜山是一个天然生物半岛,面积约4.5平方千米,因盛产牡蛎而得名。经专家考察后认为,淤泥质海岸出现大面积的生物礁实属中国唯一,世界罕见,它为研究古海洋变化提供了可能是地球上唯一的参照体。
与其说是蜊蚜山,不如说是蜊蚜“岛”;与其称它山与岛,不如说它是水中礁。礁面有几百亩大,与岸边保持着唇齿相依的距离,互不干扰。每当小汛期,可以跋涉上礁去,差不多走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蜊蚜山由黄泥灶、泓西堆、大马鞍、扁担头、十八跳等大小不等的80多个牡蛎堆组成。岛山礁堆起伏,层层叠叠,挤挤挨挨,不知几百年、几千年累积的牡蛎久积成骸,骸复生蛎,满目蛎骸形似化石,实却又都是生生不息的生物体,不是山石却坚如岩石,看似一个个山头,实却又不是山。
蜊蚜山潮涨为礁,潮落为岛,牡蛎礁体表布满活体牡蛎。它发育于东灶港外侧强潮淤泥质潮坪上,呈东西走向,东西长2.65千米,南北长1.67千米。蜊蚜山北隔小庙洪水道与腰沙相望,南与海门市东灶港镇潮间带滩涂相连,距海岸线3海里,距东灶港口2.7海里。1983年以后,沿海渔民一般都是步行到蜊蚜山采捕,单程步行时间为100分钟。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江苏省小庙洪牡蛎礁及其邻近潮滩(2001)卫星遥感图”显示:蜊蚜山与海门市东灶港镇岸滩涂连为一体。
蜊蚜山活体牡蛎礁形状有多种。带有活体的牡蛎礁有三种形状:一是凸起的孤立斑礁体,礁体面积为25—250平方米,高出周边潮坪30—50厘米;二是互相平行的带状礁体,礁体长30—100米,宽10—50米,高0.5—1.0米,间距为10—30米,延伸方向与滨外水道大致平行,其间潮坪为破碎牡蛎骸为主的贝壳残体和贝壳砂所充满;三是环形礁体,礁体面积为250—1000平方米,高出周边潮坪1—2米,礁面起伏较大,相差1米左右。
蜊蚜山水生生物资源相当丰富。蜊蚜山由不计其数的牡蛎固着在某种相对稳定的物体上生长后,幼贝又固着在成贝表面上继续生长,这样年复一年,渐渐地由小变大堆积而成。牡蛎是蜊蚜山海域的主要海洋生物资源,自然产量达1000吨左右,其次为沙参(海葵)、锯缘青蟹、黄蟹、竹节虾、海螺、螃蟹、泥螺、八胆鱼等多种海洋动植物。
如今的蜊蚜山,已经成为江苏南通滨海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人们来到这里,除赶海采摘、拾滩铲鲜之外,还有旅游观潮、看海采风、休闲尝鲜、摄影写生、找创作灵感的。蜊蚜山犹如一艘漂浮的“战舰”,退潮留守的虾兵蟹将忠实地守护着它。同时它孕育着贝壳文蛤……
蜊蚜山虽不美丽,也不风骚,但蜊蚜山的含蓄、无私、富饶和开发前景,是礁滩中的骄傲。
地球在“发福”,“腰围”慢慢变大
如果把赤道比作地球的“腰”,那么它的周长可以看作地球的“腰围”。美国研究人员的最新观测显示,地球近几年来呈现出“发福”的趋势,它的“腰围”正在慢慢变大。
地球其实并非标准球体,而是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形状有点像个南瓜。美国宇航局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报告说,他们对卫星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地球“腰围”在1998年以来以极其缓慢的速度持续变“粗”。他们在研究中借助了9颗卫星在过去25年间所收集的数据,其中包括地球引力对这些卫星的运行轨道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地球自转轨道出现的变化。
此前的研究曾表明,地球的“腰”一直在变细,据分析这是上一个冰期以来地球极地冰盖的融化所致。极地冰盖的融化会使得其下面的陆地隆起,地球质量出现重新分配,从而导致地球的地幔出现某种“反弹”效应,结果是地球“腰围”不断缩小。但是这个趋势在1998年发生了逆转。
地球“腰围”近年来突然变大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研究人员的测算表明,无论是全球海平面的上升,还是冰川的加速融化,都无法解释地球为什么会“发福”。他们推测说,这一现象有可能与地球的地核和地幔交界处质量发生转移有关。
世界各地的“怪坡”
你想体验一下“上坡轻松、下坡费劲”的奇妙感觉吗?你想目睹一下“车往坡上滑、水往高处流”的奇异景观吗?那么,不妨到世界各地的“怪坡”去“潇洒走一回”,看看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辽宁“怪坡”
最早被发现的“怪坡”,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清水台镇周家村东北方的寒坡岭。
1990年5月,一辆面包车途经此地,司机下车小歇;回来时发现熄火的面包车已自行从坡底“滑行”到了坡顶。
在这条长约90米、宽约15米、坡度为1.85度的“怪坡”上,坡道平坦,两边长满小草,并无任何异常现象。
但就在这“怪坡”上,汽车下坡必须加大油门,而上坡即使熄火也可到达坡顶;骑自行车,下坡要使劲蹬,上坡却要紧扣车闸;人行走在坡上,也是上去省力,下来费劲。
山东“怪坡”
济南市东南外环路也有一段“怪坡”,引来人们竞相探奇。
当时,有人驾车途经外环路省经济学院以南约1.5千米处一段下坡路时,驶过下坡的汽车一下熄火,竟又慢慢地自动爬上了坡。
不少人闻讯赶来,目睹了同样现象:几辆汽车驶到坡底,车与车相距1.2米,熄火,结果,汽车均“倒行逆驶”,缓慢地爬上坡去。
西安“怪坡”
在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东南方,1997年人们又发现了一个“怪坡”。
“怪坡”长约120米,是一段盘山公路的上坡段,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到此,不用加力踩油门,都会自动地慢慢爬上去。
台湾“怪坡”
在台东县东河乡,有一个名叫“都兰”的旅游胜地,其最吸引游人处,便是“水往高处流”的奇景。
“怪坡”旁有一股小山溪,溪水流到山脚下的农田,而靠近山脚旁的另一股溪水,不往下流,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向山坡上流去,观者无不称奇。
发生在华夏大地的“怪坡”奇异现象,以其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成为人们探奇的“热土”。有趣的是,类似“上坡轻松、下坡费劲”的“怪坡”,在世界各国亦已发现多处。
乌拉圭“怪坡”
南美乌拉圭的巴纳角地区,可以说是“怪坡”的“聚焦点”,汽车只要一开进这一地区,便怪事丛生。最令人惊奇的是汽车一旦抛锚,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神力,会把汽车推出几十米远。
韩国“怪坡”
韩国的济州岛,在天马牧场附近的516国道,有一段“怪坡”,汽车到此,熄火并置于空档,却见汽车又向坡上滑行。
美国“怪坡”
美国犹他州,有一个被人们称为“重力之山”的奇特山坡,有一条直线距离为500米左右,坡度很大的斜坡道,也是闻名全球的“怪坡”。驱车到此,将车停下,松开制动器,就会发现,汽车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着似的缓慢地向山坡上爬去。
世界怪坡之谜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多次进行科学实验。结果表明:在“怪坡”上,越是质量大的物体,越是容易发生自行上坡的奇异现象。如此“怪坡”效应,自然使游客、探险家和科学工作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先后提出了“重力异常”、“视差错觉”、“磁场效应”、“四维交错”、“黑暗物质”和“飞碟作用”、“鬼怪作祟”、“失重现象”、“黑暗物质的强大万有引力”和“UFO的神秘力量”……各种解释,众说纷纭,却难以使人信服。“怪坡”,依然成为人们竞相前往探奇的“旅游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