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84700000020

第20章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2)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内外结合逐步解脱限制的修养过程:首先是抛弃仁义——社会关于人的精神生活的规范;其次是礼乐——社会关于人的外在行为的规范;最后是抛弃生理欲望和心灵智慧,达到“死生一观,物我两忘”的逍遥自由的境界。第四,庄子生活于社会转型大变革的“乱世”,他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动荡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看到人们疯狂地追逐物欲而造成的无休止的战争、灾难。社会堕落了,人们堕落了,无可救药了,再也不像远古时代人们那样无知、无欲和睦相处了。庄子幻想回到那无智无欲的理想社会中去,但社会的现实使他绝望了,于是庄子改变了孔子、老子那些企图改变社会的救世思想,因为社会现实比孔子、老子那时社会动荡要更剧烈得多。既然社会现实已无可逆转,救世已不可能,庄子就只有另辟蹊径了——变救世为救人。老子的救人,不是救人于水火,不是把人从社会的苦难深重中解救出来,而是要与救世结合起来,或者勿宁说,只有先救世,才能再救人,而救世显然已经不可能,那救人于水火也就不可能。所以,庄子所谓救人,就是要在观念、思想领域中来一场革命,把人们头脑中的那“有智”、“有欲”、“有为”等东西,统统都挖出来,彻底抛弃。

于是就构想出超凡脱俗的“无名”、“无功”、“无己”的真人理想人格,并赋予他无与伦比的魔力,什么“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逍遥游》);什么“大泽焚而不能热,河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齐物论》);什么“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大宗师》)……庄子所构想的个体精神逍遥自由的理想人格,无论怎样说,对当时追逐物欲的人们来说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道家能与占统治地位的儒家“互补”,勿宁说是儒家积极入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庄子的个体精神的逍遥自由的“互补”,积极入世又精神逍遥自由,这就使社会持续发展有了一定的张力。庄子的理想人格不是救世的,而是救人的。但是,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救世,何以救人?庄子的理想人格在精神上是很崇高的,但在现实社会中却是根本行不通的。它确如茫茫苍穹中的一颗闪烁的星,一颗高悬于人们心中的个体精神自由之星,引发人们的遐想和追求。庄子的理想人格太崇高了,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但人们总得在现实中生活,总得生存下来,否则怎么谈得上个体精神的逍遥自由?但是,一进入现实生活,那崇高伟大的人格不见了,看到的只是委曲求全、不讲原则、顺世安命的渺小人格了:什么“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谓之马”(《天道》),什么处于于世“无所可用”,什么“周将处夫材不材之间”,什么“乘道德而浮游……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山木》),等等。

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扭曲的人格、分裂的人格、对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性格的影响、塑造也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以无所羁绊的思想和意志自由昭示着人们,引发人们对个体尊严和个人意志自由的向往和追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能不说是对庄子理想人格的回应。另一方面,由于这种人格太崇高了,没有实现这种理想人格的现实土壤,人们又不得不委顺现实,混迹于现实,这就大大降低了庄子理想人格的崇高,还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有人说,庄子的哲学是滑头主义、混世主义、阿Q精神的源头等等,这不能说没有道理。我们民族中一些劣根性的东西,确实难以和庄子哲学(包括其理想人格)脱离干系。

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

为什么庄子激烈反对通过正规的政府机器治天下,主张不治之治是最好的治?他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在宥》)在宥,就是听其自然,不加干涉。

可是,像这样断长、续短的事,恰恰是“人”尽力而为的事。一切法律、道德、制度、政府的目的,都是立同禁异。那些尽力立同的人,动机也许是完全值得钦佩的。他们发现有些东西对他们有好处,就迫不及待,要别人也有这些东西。

可是他们的好心好意,却只有把事情弄得更惨。《庄子》的《至乐》篇有个故事说:“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乌养养鸟也……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故先圣不一其能,不同其事。”鲁侯以他认为是最尊荣的方式款待海鸟,的确是好心好意。可是结果与他所期望的恰恰相反。政府和社会把法典强加于个人以同其事,也发生这样的情况。

如果不是“在宥”天下,而是以法律、制度“治天下”,那就像是络马首、穿牛鼻,也像是把凫腿增长,把鹤腿截短。把自然自发的东西变成人为的东西,庄子称之为“以人灭天”(《秋水》)。它的结果只能是痛苦和不幸。

庄子和老子都主张不治之治,但是所持的理由不同。老子强调他的总原理“反者道之动”。他的论证是,越是统治,越是得不到想得到的结果。庄子强调天与人的区别。他的论证是,越是以人灭天,越是痛苦和不幸。

以上所说,仅只是庄子的求得相对幸福的方法,只需要顺乎人自身内在的自然本性,就得到这样的相对幸福。这是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庄子的政治、社会哲学,目的正在于为每个人求得这样的相对幸福。任何政治、社会哲学所希望做到的,充其量都不过如此吧。

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道家思想还有另一个方向,它强调万物自然本性的相对性,以及人与宇宙的同一。要达到这种同一,人需要更高层次的知识和理解。由这种同一所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绝对幸福,庄子的《逍遥游》里讲明了这种幸福。

这一篇里,描写了大鸟、小鸟的幸福之后,庄子说有个人名叫列子,能够乘风而行。“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他所待者就是风,由于他必须依赖风,所以他的幸福在这个范围里还是相对的。接着庄子问道:“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在这里描写的就是已经得到绝对幸福的人。他是至人、神人、圣人。他绝对幸福,因为他超越了事物的普通区别,他也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他与道合一。道无为而无不为,道无为,所以无功,圣人与道合一,所以也无功。他也许治天下,但是他的治就是只让人们听其自然,不加干涉,让每个人充分地、自由地发挥他自己的自然能力。道无名,圣人与道合一,所以也无名。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接受这个前提,就是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齐物论》把这叫做“照之于天”。“照之于天”就是从超越有限的观点,即道的观点,看事物。《齐物论》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

故曰:“莫若以明。”“明”就是“照之于天”。这段话换句话说,“是”(此)和“彼”,在其是非的对立中,像一个循环无尽的圆。但是从道的观点看事物的人,好像是站在圆心上。他理解在圆周上运动着的一切,但是他自己则不参加这些运动。这不是由于他无所作为,听天由命,而是因为他已经超越有限,从一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在《庄子》里,把有限的观点比作井底之蛙的观点(《秋水》),井底之蛙只看见一小块天,就以为天只有那么大。

从道的观点看,每物就刚好是每物的那个样子。《齐物论》说:“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万物虽不相同,但是都“有所然”、“有所可”,这一点是一样的。它们都是由道而生,这也是一样的。所以从道的观点看,万物虽不相同,可是都统一为一个整体,即“通为一”。《齐物论》接着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例如,用木料做桌子,从这张桌子的观点看,这是成。从所用的木料的观点看,这是毁。

可是,这样的成毁,仅只是从有限的观点看出来的。从道的观点看,就无成无毁,这些区别都是相对的。“我”与“非我”的区别也是相对的。从道的观点看,“我”与“非我”也是通为一。《齐物论》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又得出了惠施的结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人生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在《逍遥游》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单看内七篇,三种人格代表着三种不同的荣誉。称号,此三者所以不同。但作为三种人生境界,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譬如至人到底比圣人高明在哪,庄周又未尝赋予深意。“至人无己”,无己便彻底打破了对立面,进入到所谓“吾丧我”(《齐物论》)的超然状态。由此看来,大约至人的境界最为高了。但是,《大宗师》载讲授“圣人”治道的步骤,即“外天下”——“外死生”(生指性)——“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撄宁”。此处说的“不死不生”即指“外死生”(《天下篇》),“撄宁”即指打破了一切对立,这也就是“无己”。可见,“圣人”的境界与“至人”的境界,理论上没有根本的不同,凡终其天年,视死如归,打破一切对立面的人,都算修成了正果,只是作为一种荣誉,“至人”、“神人”、“圣人”才表示不同的品位。如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逍遥游》);老子“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他们分别代表着“圣人”、“神人”、和“至人”。又《大宗师》中还提到过“真人”,但关于“真人”的几段描述,张恒寿先生指出是后人杂人的文字,此说是也。《刻意人》《秋水》《田子方》《徐无鬼》《列御寇》《天下》诸篇均见“真人”一语,但也不像《大宗师》中的“真人”那样纯然是一派神仙方术家之言,《大宗》关于“真人”的几段文字,当是汉初人所为。

庄子对“圣人”、“神人”、“至人”的描绘,常常给人以神秘之感比如《逍遥游》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或者这里的“神人”是气功师,可是气功师再高明,也绝对没有本事去“御飞龙”,因为,“飞龙”根本不存在。所以,这一段记载,只可当作神话故事看。但是“物莫之伤,大浸矧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逍遥游》)“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关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应帝王》)这些话又似乎是认认真真说出来的,不能作神话看。其实,庄子的人生境界,统而言之,即逍遥无待;细分之,则为“无名”“无功”“无己”。而逍遥无待,不是指肉体不受物理的、化学的条件限制游天游地,而是说精神上打破了知性的遮蔽,不再受“成心”的限制。“成心”或游于此或游于彼,游于此则非彼,游于彼则非此,这是俗人的境界,至人倒“乘物以游心”(《人间世》)而“顺物自然”以《应帝王》)。所谓“逍遥游”,此一“游”字,便是“游心”的省称。“游心”又特别指游于观念世界,而不是随意想象上天入地,白日做梦;游心于观念世界又特别指不受对立范畴的逻辑限制,打破自我与非我、非我与非我、自我与自我的绝对分界,即是不是、然不然、可不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可见,庄子游来游去,无非是破“成心”,破独断论,毫无神秘可言。

庄子说的“无名”,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讲,即破自我与非我的对立,洗刷内心中功名利禄的观念。为别人做了件好事,便觉得自己应该得到什么,这实际上是把自我与非我对立起来了,即使是以仁义之心爱人利人,庄子也认为是求名利,因为强以仁义绳墨天下就把自我置于天下的对立一方,以己为是,以天下为非,这就叫“哲人”。所谓“无功”,即破非我与非我的对立,如日夜、寒暑、水火,本无所谓是,无所谓非,顺应了自然规律,无所不是;违反了自然规律,无所不非。故要“乘物以游心”,乘物即顺应自然,顺应规律;游动即从观念上打破绝对分界,强调转化。懂得了日夜、寒暑、水火皆可为我所用的道理,人就活得更自由了。所谓“无己”,即破自我与自我的对立。世人遭受“与接为搞,日以心斗”的折磨,主要是因为有个“小我”在。“无己”就是破“小我”。“我”算个什么呢?“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我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生,时也;死,顺也。养生的目的在以尽天年,不在长生不死。庄子齐死生,并不是说生死无差别,而是视死如归,客观地看待生死问题。所以,他既重视养生,又反对厚葬。齐死生是进入理想人生的最后一步,过了生死关,便进入“撄宁”(见《大宗师》伤论修道)、“大妙”(《寓言》颜成子游与南伯子聂论修道有此言)的境界。

同类推荐
  • 魏晋玄学会要

    魏晋玄学会要

    本书采用传统史书会要(主题)的体例,对存世的魏晋玄学史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搜集、归类和整理,这些史料见于正史、文集、笔记等各类文献中,经过作者长时期地收集和整理,本书成为魏晋玄学文献的渊薮,为研究者和读者了解魏晋玄学的面貌提供了方便,因而具有显著的学术意义。
  •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听南怀瑾讲《论语》全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国学大师,他潜心研究《论语》几十年,具有很深的造诣,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南怀瑾先生对《论语》的解读因迥异于其他人而独树一帜,其语言通俗易懂,所言之事都是人一生中必须面对的事情,在深入浅出的文字之间将人生道理阐释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对做人与做事有着精辟的见解。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讲述中,领悟《论语》的思想内涵,从而将《论语》蕴藏的人生智慧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在为人处世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成就成功的人生。
  • 鬼谷子纵横智慧

    鬼谷子纵横智慧

    鬼谷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仙道家、是纵横家的鼻祖,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透晓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是先秦最神秘的真实历史人物。历史上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有了纵横家的深谋,兵家的锐利,法家的霸道,儒家的刚柔并济,道家的待机而动。是古今中外领导者、财富人物、外交家、谈判家、企业高管、营销专家的枕边书。习之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时遇明主可兼济天下求富贵。不得时可逍遥一生。
  • 方圆道:快意人生的美丽谎言

    方圆道:快意人生的美丽谎言

    本书主要讲述了人物的价值观、处理哲学,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书籍。
  •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全鉴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韩非的著作,共有文章五十五篇,其文章风格严峻峭刻,干脆犀利,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品。该书就其主体来看,是一部政论性巨著,它重点阐述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其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积极的主张,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时至今日,《韩非子》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书甄选了《韩非子》最精彩的篇章,对原典作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便于您更好地品读国学精粹,感知先贤智慧。
热门推荐
  • 重生女奴:天才召宠师

    重生女奴:天才召宠师

    活不过25岁的巫濡却返回到了18岁那年,为了能活下去她决定修炼魔功,却想不到第一只宠物居然是毛毛虫。这是一个人和宠物的未来世界,男人和女人需要靠宠物培养感情乃至结婚的世界。没有宠物意味着你没钱没势没地位,甚至没有老公。只是,巫濡捧着手中不断卖萌的毛毛虫叹息一声:怎么才能找到一个能喜欢毛毛虫的老公呢?毛毛:虽然我是毛毛虫,但是我很萌很乖很可爱,很……巫濡:你说的再天花乱坠你也只是毛毛虫而已。毛毛:/(ㄒoㄒ)/~~[毛毛虫只是没有进化而已,进化了就不是毛毛虫了,求不嫌弃,哭。]
  •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自然地理探索

    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自然地理探索

    本书分为流动的幻境、矗立的传奇、沉淀的神话、未知的魅影、灵动的王国、尘封的历史、地壳的“辞典”、神奇的怪石等八章,对中国地理范围内的自然生态奇观做了一次全新的展示。
  • 青春三部曲之一:蝶恋花

    青春三部曲之一:蝶恋花

    校园的青春不是只有爱情,它还有逃课、挂科、游戏、退学以及在颓废中堕落,还有兄弟、讲座、留学以及在热血中奋斗,它更有军训、实习、红宝典、志愿者、挑战杯等等。四年,不长不短,但有太多可记录的故事,可回忆的岁月。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青春校园,这是一段如歌似水的校园青春。请期待关羽、刘备、张飞、赵云等人与诸君一样的第一部青春——校园青春!
  • 家有仙师

    家有仙师

    她,七世善人终修成正果。他,六界苍生齐称浮华神。她拜他为师却屡犯天规。他收她为徒却暗生情愫。碧落黄泉,千生千世却换来一段仙缘。她微笑,你可曾记得千年池畔的小妖。
  • 重生之沙场鬼点兵

    重生之沙场鬼点兵

    杨兴岳,来自落日山脉的深处,机缘巧合之下让他走上了修炼之路。金钱,名利,权位争相而来,然而人心险恶,被小人陷害之后,杨兴岳失去了一切,甚至包括他的生命,但他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他该如何努力才能重新得到原来属于他的东西?殊不知,未来更大的危机正一步步向着他走来......
  • 倔妈萌娃黑白通吃

    倔妈萌娃黑白通吃

    【亲们多多推荐多多收藏多多评价哈,梦梦跪谢】她带着倔强在生活中挣扎,唯独有他能见识她的温柔,愿用一张绵软的羊皮掩盖如狼般的心;他说,他会对孩子负责,而她却说她不愿意认这个孩子;一边是青梅竹马的低调富二代警界精英,一边是恩怨纠葛爱恨难分的高冷霸主,游离于黑与白之间的罪爱,若即若离如同提线木偶般的关系,扯痛三个人的生命;当一个生命逝去却没有人为之惋惜,当另一个生命突然出现在面前时,换来的是无措、内疚与矛盾。他愿为她背弃所有,而他愿为她终结一切邪与恶……
  • Volume Four

    Volume Fou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张文的大唐生活

    张文的大唐生活

    张文自杀失败穿越了,为什么?因为他女朋友是神,所以张文可以在唐朝和现代随意穿梭呢!且看张文怎么用他的能力在唐朝混的风声水起!!!
  • 重生之嫡女归来

    重生之嫡女归来

    她是相府嫡女,大婚前夕却被至亲至爱之人所害,香消玉殒!机缘之下,浴火重生!这一世,她要掀翻前世的命运,活的恣意洒脱!奸人迷惑?那她将计就计!生母被害?害人者拿命来偿!这一世,她要比五毒更毒!比恶妇还恶!比奸商还奸!这一世,她本无情无欲,奈何,一个转身,却发现再也逃不脱身后男人的深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诅咒魔尊

    诅咒魔尊

    嫁衣法,徒劳功。修行千年居然是为他做嫁衣。远古强者投下《无望功》附带诅咒特性,坑害苍生。主角前辈老祖修行《无望功》导致血脉受到诅咒,余下一截指骨指引后世主角复活远古强者。且看主角如何扭转规则成就诅咒魔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