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组织不严谨的原因分析
口头禅
“你知道”、“我是说”、“老实说”、“还有啦,就是”、“然后”、“那个”、“啊”、“真是的”、“关于”、“大概”……这些无意义的口头禅,会让客户反感。而“反正”与“毕竟”则是丧失斗志的口头禅。当工作不顺利的时候,一般人常常会说:“反正”、“毕竟”或“总之”之类的话。例如,“反正我认为不行”,“总之,我是无能为力了”,“我毕竟是比不上他”。当客户听到“反正”、“毕竟”、“没办法”或“不得已”时,会认为电话销售人员不愿谈下去。
专业术语太多
实际工作中,不少电话销售人员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水准,会讲很多技术性很强的东西,搞得客户摸不着头脑,结果使客户希望通话越早结束越好。销售,卖的是产品,不是专业术语。作为销售人员,要知道的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就是,用客户听得懂的语言向客户介绍产品。
另外,有些词汇可能是属于你所在公司的特定用语,例如在ABC公司,有一个PLUS服务,主要是按照客户需求实行按需配置的服务。这个词对于那些刚加入ABC公司的员工来讲,都难以理解。如果我们同客户讲起来,又不向客户解释的话,那么客户肯定也会觉得很难理解。
基本功不扎实
青年讲师赵常乐有一句经典的话:基本功+技巧+自己的东西=艺术。我很认同这句话。我们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对销售员来说,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是那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才逐渐形成的。
征服欧洲的拿破仑,不但是一位军事家,也是一位演讲家。他的军事才能可能来自天赋,但他的演讲才能却是来自他后天的不断学习和训练的。据他的秘书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讲道,拿破仑在上厕所的时候,还经常蹲在马桶上喃喃自语,主要是在训练嘴巴肌肉的灵活性。
电话销售人员进入公司时,一般都会接受培训,包括语言表达、电话礼仪等,但这个培训时间比较短,短则几天,多则个把月,对电话销售人员来说作用不是很大。更多地需要电话销售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这就造成电话销售人员的基本功不扎实,以致经常受伤——开口就被客户拒绝。
语言组织严谨有方法
正面表述,减少负面用语
“我想给你正确的建议”。强调给客户的建议是正确的,有的人经常说“我不想给你错误的建议。”为什么提“错误”这个词呢?何不说“我想给你正确的建议。”
“特价”改为“性价比非常好”。“特价”通常会被人理解成这款产品价钱低,非常便宜;“性价比非常好”则指客户付出的钱与得到的价值比是相当划算的。
“付款”改为“投资”。虽然本质都是一样,但如果说“付款”,客户会立刻联想到要花钱,自己口袋里的钞票变少了,这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而“投资”代表着回报,花少量的钱获得巨大的回报,这是所有人都想的事。
“提成”改为“服务费”。“提成”给客户的感觉是:从我这里赚了多少钱。而“服务费”的感觉是:他为我提供了良好服务,我应该付的钱。
“但是”改为“同时”。“你今天的打扮真是非常好!但是……”听到这样的话后,你是什么感受呢?如果这样讲“您的想法很好,同时我觉得还有另外一种解决方法,您可以参考一下……”效果大不一样。
“我可以帮助您做些什么吗?”这给客户的感觉是你在提供帮助,而不是兜售产品。要知道,人都希望被帮助,被服务。
“您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解决。”客户与你沟通的目的,是要买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与你闲聊。
“我们一定会满足您的要求。”这让客户知道,你知晓他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并会按照双方都同意的价格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
“我们将随时为您提供最新信息。”客户最信赖的销售人员就是那种能为他及时提供最新消息的人,不管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我们保证按期交货。”客户想的是:“我要按时拿到货。”这会给客户很专业的感觉。
“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服务。”这句话的效果比“谢谢您的订货”好得多。
能用“我”则不用“你”
对于大量用“你”开头的表达,如有可能尽量用“我”代替“你”。
请问你的名字?更好表达:我可以知道你的名字吗?或我该怎么称呼你?
你必须还要签字,否则我没办法……更好表达:我是为你的……着想,签字就……
你错了,不是那样的!更好表达:对不起我没说清楚,但我想它运作的方式有些不同。
如果你需要我的帮助,你必须……更好表达:我愿意帮助你,但首先我需要……
你弄的不正确……更好表达:我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你还是没弄明白?更好表达:也许我说的不够清楚,请允许我再解释一遍。
“你”会给人以被教育的感觉,而“我”则是一种谦逊、服务的姿态。客户听了哪种感觉好呢?不言自明。
能用“我们”则不用“我”
在人际交往中,那些社交经验丰富的人,一般很少直接跟你说“我怎么着怎么着”,都是说“我们怎么样”。“我”与“我们”,乍一看,就差了一个字,没什么特别的。但仔细想想,意思差别很大。“我们”表明说话的人很关注对方,站在双方共有的立场上看问题,把焦点放在对方,而不是时时以自我为中心。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人对自己的关心要远远大于对他人的关心,关注自己是人的天性。所以,很多情况下,人会不自觉地替自己说话。销售人员在工作中要学会“忍”,不能时常把“我”挂在嘴边。当然,上文中所说的情况除外。
能不说“不”就不说
有些客户的要求你无法满足,可以这样表达:“真对不起,我们暂时还没有解决方案”。
当你有可能替客户想一些办法时,与其说“我试试看吧”,为什么不更积极些:“我一定尽力而为”。
如果客户要求打折、减价,你可以说:“如果您买5台,我就能帮你……”而避免说“我不能,除非……”
如果客户找错了人,不要说“对不起,这事不是我们管”,换一种方式:“我们有专人负责,我替您转到他们那儿”。
即使你真的不知道某些答案,也不要轻易说“我不知道”,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很特别(或有趣、尖锐、少见等),让我替您查(问、了解)一下”。
总之,永远不用“不”打头(如不可能、不会、不对等)或“我不”(我不能、我不会、我不想、我不打算等)的表达语句。
先说“亏”,后说“赚”
“虽说有点贵,但是非常结实。”
“虽说非常结实,但是有点贵。”
这两句话仅仅是颠倒了一下前后的次序,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前者因为价格高而强调其结实,但后者却因结实而使价格贵在客户心中留下强烈印象,这是不利的。
对于客户来说,假使产品结实就是“赚”,价格高就是“亏”的话,那么,因为前者是在说完“亏”之后再说“赚”,所以,“赚”这方面在心里留下的印象较深。反之,则是对价格有深刻记忆。这就像我们开会,或者演讲,在结尾的时候都要弄个总结,很多人往往就记住了这个总结。
实战范例
让顾客点餐的技巧
某企业孙经理一次与友人到牛排馆用餐。因为是中午,他们两人在进餐馆之前,只想各点一份牛排。没想到那里的服务员很懂得如何让顾客点菜。当孙经理说“我们要××牛排”时,她立即指着菜单中的一行字说:“同样是牛肉,种类却很多,像这一种牛排所使用的牛肉,虽然价格稍贵了一点儿,但是却特别鲜嫩多汁,味道也特别好,很多来我们店里的客户都会点这道牛排。”
在这种情况下,孙经理实在说不出“可是我们只想吃最便宜的牛排就好了”。
点了较高价的牛排后,服务员又问:“汤呢?本店特别调制的浓汤,搭配这种牛排,口感特别好,有些顾客还为了喝这个浓汤,到我们这儿来吃牛排呢!”孙经理又点了浓汤。接着,服务员又问道:“两位再点一份沙拉吧!吃牛排总少不了沙拉的,不是吗?”就这样,两人在原想只点一份牛排的情况下却变成了全餐。
如果这位服务员一开始就介绍了全餐,那么,在价格差异过大的情况下,顾客很容易回绝,但她使用了以下技巧,很好地引导了客户。首先,使用先亏后赚技巧。“这一种牛排所使用的牛肉,虽然价格稍贵了一点儿,但是却特别鲜嫩多汁,味道也特别好。”其次,使用“好马配好鞍”技巧。“本店特别调制的浓汤,搭配这种牛排,口感特别好。”再者,使用了惯例的技巧。“吃牛排总少不了沙拉的。”这样步步进逼,顾客要断然拒绝,必然鼓起很大的勇气。
老兵推销保险
二次大战的时候,美国军方推出了一个保险,这个保险是什么内容呢?如果每个士兵每个月交10美元,那么万一上战场牺牲了,他的家属会得到1万美元。这个保险出来以后,军方认为士兵们肯定会踊跃购买。于是他们就把命令下到各连,要每个连的连长向大家宣布这种险种已经出现了,希望大家购买。
其中的一个连,按照上级的命令,把战士们召集到一起,向大家说明这了个情况,可是这个连没有一个人购买这种产品。连长很纳闷,说:“这可怎么办?怎么会这个样子呢?”士兵们的心理其实很简单,在战场上连命都将要没有了,过了今天都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了,还买这个保险有什么用呀?10美元还不如买两瓶酒喝呢!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购买。
这时连里的一个老兵站起来说:“连长,让我来和大家解释一下这个保险的事情。我来帮助你推销一下。”连长很不以为然:“我都说服不了。你能有什么办法呀?既然你愿意说,那你就试一试吧。”这个老兵对大家说:“弟兄们,我和大家来沟通一下。我所理解的这个保险的含义,是这个样子的:战争开始了,大家都将会被派到前线上去,假如你投保了的话,如果到了前线你被打死了,你会怎么样?你会得到政府赔给你家属的1万美元;但如果你没有投这个保险,你上了战场被打死了,政府不会给你一分钱。也就说你就等于白死了,是不是?各位你们想一想,政府首先会派战死了需要赔偿1万美元的士兵上战场,还是先派战死了也白死的不用赔给一分钱的士兵上战场呀?”老兵这一番话说完之后是什么结果?全连弟兄纷纷投保,大家都不愿成为那个被第一个派上战场的人。
同一件事,但经老兵这样一说,效果完全不一样。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你是一名士兵,处于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听了老兵的这番话,你会购买吗?估计你也得乖乖地把钱掏出来吧?原因很简单,因为老兵对这个保险的分析精辟入里。
差不多先生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
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2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2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到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的人都把他做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这是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传》,非常值得大家认真读一读。
仔细回想一下,你是不是也经常“差不多”。差不多就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若没有责任心,工作起来就被动,打电话就缺乏激情,就不会感染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