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太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也是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条件。但如果太子能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就非常危险了,往往会遭父皇的猜忌而被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唐朝顺宗在做太子时,亦豪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的敏感问题,如若过分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贯耳,于是立刻闭嘴黜音。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而隋炀帝的太子杨暕就没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太子却满载而归,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寻了个罪名把杨暕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同为太子,顺宗明时度势终登皇帝之位,而杨暕却到处炫耀,处处表现自我,后被废黜,可见锋芒能否适时显露,事关一人的前途命运。
即使是对有大志向的人来说,低调做人也并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老子主张“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终归大海,所以才能保全自己。溪流和江海一样,成为众水的统领。
唐朝李泌曾以与世无争的谋略,几度出山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卓著功勋。李泌自幼聪敏,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为文,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当时他的名声很大,唐玄宗赏识他,夸他为“神童”。宰相张九龄器重李泌胆识,呼他为“小友”。唐玄宗欲授李泌官职,李泌固辞不受。玄宗命他与太子游,结为布衣交。太子常称其先生而不称名。
天宝年间,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机形势,赴朝廷论当世时务,但为杨国忠所忌,于是他又潜遁名山。后安史之乱发生,太子唐肃宗即位于灵武,特地召见李泌,李泌陈述天下成败之事,堪称肃宗之意。但李泌固辞官职。李泌说:“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贵多了。”最后被授以散官拜银青光禄大夫,使掌枢务,凡四方表奏,将相迁除,皆得参与。李泌虽不是宰相但权逾宰相,李泌劝唐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终于收复长安、洛阳。李泌见唐廷转危为安,立即要辞归山林。唐肃宗坚决不同意,说:“朕与先生同忧,应与先生同乐,奈何思去?”李泌说:“臣有四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所以不可复留。”后来终于说服唐肃宗,归隐衡山。
唐代宗时,时局艰难,藩镇割据,又特召李泌出山,命他为相,李泌一再固辞。代宗只好在宫中另筑一书院,使李泌居住,军国之事无不咨商,李泌又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当时局好转后,李泌又辞归山林。李泌一生,好谈神仙,颇尚诡诞,实际上是个幌子,他危时出山辅佐朝政,不争权位,安则归山养性,与世无争。
那些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在行动上不前不后,保持中庸,在社会生活中就不会成为众枪围攻的“出头鸟”,这样的生存哲学虽然有点保守,但这样做,却大有可取之处。
做事不可强出头
一滴水如果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最好的办法是将自己融入大海,一个人如果想成就事业,最好的办法是将自己融入人群,包容别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想做一番事业,出头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做事不可强出头,而应该审时度势,三思而后行。对此,古人早有告诫:“烦恼皆因强出头。”这一句话可说是社会生活的经验之谈。
首先,人想“出头”是天经地义之事,不想“出头”的若不是有意淡泊名利,大概就是自暴自弃了;在自我心理压力、社会环境压力之下,要逃出“出头”的个人信念是很难的。
那么为何又说“烦恼皆因强出头”?
这得从“强”这个字说起。“强”在这里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勉强”,也就是说,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却勉强去做某些事。固然勉强去做也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种可能性不高,通常的结果是做失败了,折损了自己的壮志,也惹来了一些嘲笑。“失败为成功之母”不是没有道理,可是在别人眼中,你的失败却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的同义词。在由别人掌控和分配机会的环境里,“失败”是一种不可逃避的致命伤,而且还会成为耻辱的印记,跟着你一辈子,这是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也是“强出头”的烦恼。
第二个意思是“强力”,也就是说,自己虽然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客观环境却还未成熟。所谓“客观环境”是指“大势”和“人势”,“大势”是大环境的条件,“人势”是周遭人对你支持的程度。“大势”如果不合,以本身的能力强行“出头”,不无成功机会,但会多花很多力气;“人势”若无,想强行“出头”,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压排挤,也会伤害到别人。
这就是“强出头”所造成的烦恼。
所以,想“出头”就不要“强出头”。这里当谨记两点:本身能力不足时,不要强出头;“大势”不佳、“人势”不足时,不要强出头。
不强出头,自然可以降低损伤,可以和旁人维持和谐的关系,也可以透过冷静的观察掌握大环境的脉动,等各方面条件皆已成熟,自然便可“出头”!“出头”有时是水到渠成,顺势而为的事。
其实,人只要有能力,又能与他人维持良好的关系,别人自然乐意拱你“出头”。因为拱你“出头”,一可做人情“投资”,享受你“出头”后的人情回馈;二可使他的生存圈单纯化,免得和你长期相处,感受到你各种优势条件的压力。
人在社会上寻求“出头”是好事。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出头要讲究实力,要讲究机会,要讲究环境,力不从心时不可勉强,时机不到时不可勉强,环境不佳时不可勉强,否则不但会给自己造成烦恼,也会给他人造成困惑,这是做事的大忌,也是做人的大忌。
藏巧于拙是做人成功的要义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意思是说,老鹰站在那里像睡着了,老虎走路时像有病的样子,这就是它们准备捉人吃人前的手段。所以一个真具有才德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不显露才华,如此才能培养出肩负重大使命的力量。
古时有“扮猪吃虎”的计谋,以此计施于强劲的敌手,在其军前,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敛蔽,若“愚”到像猪一样,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恭,使对方不起疑心,一旦时机成熟,便一举闪电般把对手结果了。这就是“扮猪吃虎”的妙用。一般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所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恶,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的方法。
唐初重臣李绩本是李密的部下,后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绩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土地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
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绩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绩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
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绩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服衰经,与旧僚使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绩的一种愚忠,实际李绩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士”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
李绩采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他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质量——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出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做人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亟。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为众矢之的,他采用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最后吞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事成于密,败于疏,做到在众人眼皮底下暗度陈仓,乃是做人的上乘功夫。
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对方的靶子
与人相处,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收敛,不要成为众矢之的。要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要多从他人角度,想想他人会怎样想,他人又会怎样说,他人将怎样做。这样才不至于四面树敌,让自己丧于他人之灾的浪潮之中。隐藏自己的锐气,做一个成熟而有城府的人,你的路就会好走很多。
当遇到不利的情况或者对自己可能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万万不能凭一时冲动办事,而应毫不犹豫地将自己隐蔽起来。切勿逞匹夫之勇,而毁坏自己的前程。所以我们要干一项事业,在实力和规模还不足以搏击长空的时候,就不能与人家硬拼,而应该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悄然发展。
古时候,在中国北方边陲,两个部落之间发生争战。
结果一个部落被打败,胜利者决定杀死被打败部落里的10岁以上的所有男人,但有一个14岁的男孩却幸免于难。
当一个首领将矛刺向卧伏在草丛中的这个男孩的时候,却被另一个头目制止住了,原因是这个大男孩看起来很愚钝,当矛刺向他的时候,他仍然傻乎乎地看热闹,却不知求饶,更不知反抗和逃跑。于是,这个男孩幸存下来了,他与其他10岁以下的男童,被当作未来的奴隶幸存下来。
但事实上,那个14岁的男孩非但不傻,而且智慧超群,他的名字叫关山,在他29岁的时候,他率领本族人最终杀败了他的仇敌,报了血海深仇。当初若不是他装出很呆滞、柔弱的样子,早就被杀死了。可见,在处境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的时候,让自己不引人注意或者不使人关注,就能保全力量,以便东山再起,另谋大计。
古今中外,一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
吴王箭射灵猴的故事留给人们的启迪正在于此。
吴王乘船在长江中游玩,登上猕猴山。原来聚在一起戏耍的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与荆棘丛中去了。
但有一只猕猴,想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它在地上得意地旋转,旋转够了,又纵身到树上,攀援腾荡。吴王看这猕猴如此逞能,很是不舒服,就弯弓搭箭射它,那猕猴从容地拨开射来的利箭,又敏捷地把箭接住。吴王脸都气红了,命令左右一齐动手,箭如风卷,猕猴无法脱逃,立即被射死了。
吴王回头对他身边的人说,这灵猴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至丢了性命。要以此为戒呀!可不要用你们的姿态声色骄人傲世啊!
时常有人稍有名气就到处洋洋得意地自夸,喜欢被别人奉承,这些人迟早会吃亏的。所以在处于被动境地时一定要学会藏锋敛迹、装憨卖乖,千万不要把自己变成对方射击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