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可选用银翘解毒颗粒、桑菊感冒冲剂、风热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柴黄清热冲剂、复方感冒灵片、感冒清胶囊、清热感冒冲剂、复方桑菊感冒片、银柴合剂、复方双花口服液、复方穿心莲片、清热解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胶囊等。
41.中医如何治疗暑湿感冒?
暑湿感冒的主要症状为高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腹泻,咳嗽,苔薄白或腻,脉数。治法宜清暑祛湿解表。方用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藿香、佩兰、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葛根、桔梗、甘草,水煎服。
成药可选用暑湿感冒冲剂、藿香正气丸(水、胶囊、软胶囊、冲剂)和广东凉茶。亦可用葛根芩连片或微丸。
治疗感冒时,对于感冒的各种并发症状也需留意加以区分。
42.治疗感冒有何简便疗法?
治疗感冒的有效简便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葱豉饮:鲜葱白5根,淡豆豉l克,生姜3片,水煎服。
适用于风寒感冒;②藿佩绿豆汤:绿豆250克,加水煮烂后,加入鲜藿香、鲜佩兰各30克,稍煮。能清热消暑,用于夏季感冒,发热口渴,尿赤;③薄荷粥:淡豆豉20克,薄荷15克,煎汤备用。粳米100克熬粥,待粥成时,将煎汤倒入,稍煮即可。
能清热解表和胃,用于风热感冒;④大蒜冰糖水:大蒜素对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用大蒜头4~6个,洗清切片,加水350克,另加冰糖25克,浸泡之后即可用于滴鼻漱口。每个鼻孔每次滴1~2滴,每日漱口2~3次,有较好的疗效;⑤食醋熏蒸法。每平方米居室用食醋5毫升,再加水5毫升,放沙锅内加热,同时紧闭门窗,利用蒸汽熏30分钟以上,起消毒作用。用于防治流感;⑥针灸法:风寒感冒取合谷、风池、列缺、风门、大椎,用泻法浅刺,留针,或用艾绒温针灸10分钟,针后拔火罐。风热感冒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尺泽、肺俞,用泻法疾刺,或点刺出血,不留针。每天针刺双侧足三里,有预防流感作用。
43.盛夏如何防中暑?
中暑俗称“发痧”,轻者感到头昏无力,口干汗多;重者可见高热,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盛夏骄阳似火,中暑发病最多。
盛夏在烈日下劳动或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要特别注意中暑的预防。首先是要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过度疲劳,年老体弱、病后产后的人更应如此。在烈日下劳动应穿浅色或白色的衣服;要戴上草帽或安全帽。
防中暑不要忘记随身携带防暑药品,如仁丹、十滴水及清凉油等。仁丹可每隔3~4小时服4~8粒。清凉油可每隔1~2小时在额部或太阳穴搽一次。如有头晕、头痛、恶心、胃肠不适,可服十滴水半瓶至1瓶。应注意孕妇不可服十滴水,小儿每次不得超过半瓶。
许多单方验方有预防中暑作用。如:①菊花20克,沸水冲泡,当茶饮;或银花20克、薄荷5克、甘草5克,泡茶饮;②牡荆叶揉制成茶,开水冲泡代茶饮;③夏枯草花穗15~30克,冲泡代茶常饮。
44.如何救治中暑病人?
首先,要正确识别中暑先兆。若在高温环境下劳动一段时间后,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全身疲乏、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时,或体温略有升高者,应及时离开高温环境,在阴凉处休息一段时间;也可口服半瓶或1瓶十滴水。一般在短时间内症状可消失。
遇到突然昏倒的重症中暑病人,要及时地采取正确的救治法。第一,尽快把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然后先用温水敷头部及擦全身,再用冰水或井水敷病人头部,或用50%酒精遍擦全身。同时给病人扇凉,按摩四肢及皮肤,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散热效果。如病人神志已清醒,可予饮服大量冷茶(慎饮冰水)或糖水、盐水、苏打水、西瓜汁等。第二,可配合针刺疗法。主穴为十宣、人中、涌泉,配穴可选百会、曲池、大椎。治疗时先刺十宣出血,再刺人中、涌泉,均须中、强刺激;高热则急针曲池、大椎等穴。第三,配合刮痧疗法效果良好。第四,就地取材选用单验方治疗。
如:①鲜丝瓜叶适量,捣烂加水,取汁内服;②青蒿10克、白茅根15克、葛根6克、淡竹叶6克、生石膏15克,水煎服;③大蒜适量捣汁,取汁滴鼻,可促使中暑昏迷病人苏醒;④对高热、抽搐、昏迷者,家里如备有紫雪丹、至宝丹者,可速予灌服。
值得提醒的是:重症中暑病人如持续高热,应尽快送医院救治,以便采取迅速有效的降温措施和抗休克治疗。
45.咳嗽如何选用中成药?
咳嗽是由伤风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结核等引起的一种症状,通常多选用止咳化痰的中成药对症治疗。当然,如能结合病因用药则效果更好,例如,肺结核病人的咳嗽,最重要的还是抗结核治疗,这与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原则是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咳嗽多由急慢性支气管炎或伤风感冒所引起,除积极用药外,还应注意保暖,多休息,更要严禁吸烟。下列分型用药可供参考:
风寒咳嗽 咳嗽吐痰稀白或黏,咽痒,鼻塞流涕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苔薄白。风寒感冒或急性支气管炎早期可出现这类咳嗽。杏苏二陈丸具有散寒止咳化痰作用,故可选用;宁嗽露糖浆、通宣理肺丸,对风寒咳嗽均有一定疗效;半夏片(露)、杏苏止咳糖浆等也可选用。
风热咳嗽 咯痰色黄而稠,咽痛,发热,微恶风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或急性支气管炎初期。止咳化痰丸、桑菊感冒片(冲剂)等中成药以及复方甘草合剂(片)均有一定效果。
痰热咳嗽 咳嗽较剧,痰黄稠量多,口渴小便黄,或发热较高而不恶寒。适用的中成药较多,如清气化痰丸、止咳化痰丸、黛芩化痰丸、二母宁嗽丸、宁嗽丸等都可选用。川贝枇杷露、枇杷膏、雪梨膏,对轻症的痰热咳嗽也有一定疗效,但早期感冒咳嗽应忌用。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如咳嗽反复发作,痰多易出,色白质黏,早晚咳甚,天冷加重,胸闷脘痞,舌苔白腻,多为湿痰咳嗽,二陈丸、杏苏二陈丸为常用。此外,橘贝半夏曲、橘红丸、半贝丸、半夏露(片)等也都可选用。如咳嗽伴有气急痰鸣喘息,则宜选用理中化痰丸、气管炎丸、芸香油滴丸、止嗽定喘片(膏)、复方杜鹃片等中成药治疗,往往有较好效果。
46.中医怎样看待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属中医的“内伤咳嗽”、“喘证”、“痰饮”等病范畴。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或伴见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病情进展缓慢,严重者可发展成为阻塞性肺气肿以至肺源性心脏病。
中医学认为,慢支为病是因六淫之外邪侵袭人体,表卫受邪,肺失肃降,肺气不宣,痰浊滋生;或肺脏久咳致虚,或其他脏腑病变累及于肺所致。本病病位在肺,以痰湿、痰热、痰瘀为标,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本,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慢支在临床上以“咳”、“痰”、“喘”(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以上)持续性、反复性发作为主要症状。中医辨证应抓住脏腑、虚实、痰瘀等病机关键,在辨证施治的同时,注重全身调理。
47.中医如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将慢支分为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肺肾虚寒几种。其中以属痰湿蕴肺型者居多,常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憋气,晨起咳甚,痰多,痰清稀或黏稠,色白或带灰白色,痰出则舒。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宜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常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紫菀、蒸百部、苏子、白术、白芥子、莱菔子、桔梗、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而肺阴亏耗、肺肾虚寒这两种为病久迁延形成虚证。前者表现为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常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北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白扁豆、冬桑叶、地骨皮、五味子、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后者表现为咳嗽痰多,痰色白清稀,伴喘息,动则尤甚,四肢背部冷感,腰酸腿软,口淡不渴,喜热饮。舌质胖嫩,苔白润滑;脉沉细无力。
治宜温阳散寒,化气行水。常用真武汤加减:附子(先煎)、茯苓、白术、生姜、芍药、细辛、五味子、白芥子、甘草梢。水煎服,每日1剂。
48.如何选用中成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根据不同的证型,慢支的中成药治疗如下:
(1)固本咳喘片:用于肺脾肾三脏虚损的咳喘。
(2)蛤蚧定喘丸:功能滋阴清肺,止咳定喘。适用于肺肾阴虚之哮喘日久。
(3)理中化痰丸:用于脾虚痰多之咳喘。
49.如何选用外治法防治慢性支气管炎?
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不常发病的夏季,依据“春夏养阳”的理论,对脾肾阳虚、夏缓冬剧的慢支咳喘,采用温补脾肾之治法,以扶正培本,提高人体抵抗力,使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故每收良效。
夏天治疗咳喘病方法较多,但其药物治疗不外两方面:一是内服温补肺脾肾三脏之品,以养内虚之阳气;二是应用药贴、发泡、艾灸、推拿、耳压等外治方法防治咳喘,而且已被实践证明有独特疗效。
(1)敷贴法:现代流行的是宗田从豁创制的冬病夏治咳喘膏:炙白芥子、玄胡各21克,甘遂、细辛各12克。4药共研细末在三伏天使用,每次用1/3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分别将药面放在6块直径5厘米的油纸上贴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6个穴位上(如图1),然后用胶布固定约4~6小时后去掉,每于初伏、中伏、末伏共贴三次,连续贴治3年。药贴源于中医的经络学说,既有穴位刺激的作用,又有药物被局部吸收而发挥的药理作用。经研究证明,贴药后能调整大脑皮质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机体的反应性,降低机体的反应性,降低机体过敏状态,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能达到冬病夏治的预防性作用。
(2)伏灸法:先用七星针在心俞、肺俞、定喘、大椎等穴上敲后,再以6厘米厚的姜片贴在穴位上,将艾叶绒捏成枣核大的圆锥体形艾炷,进行艾炷熏灸,每穴3壮,初伏开始,3日1次,以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连用3个月为佳。
(3)推拿法:在暑热季节,以双手拇指和食指,将皮肤一捏一放,沿着脊椎两侧,从尾椎长强穴到第七颈椎的大椎穴,连续3~5遍,再向顺时针方向,揉按双侧肺俞、脾俞、肾俞和膻中(单穴)穴各30次,每年伏天可推拿10~20次,推拿俞穴有助于改善各脏腑的功能。
(4)耳压法:用0.5平方厘米胶布粘附王不留行籽一粒,贴压耳穴双肺、气管、内鼻、肾上腺,每年的7~8月施行,隔日一次,两耳交替耳压,10次为1个疗程,共做2~3个疗程。
夏天阳气最为旺盛,气血充盈,气机条达,经络通畅,俞穴尤为敏感。冬病夏治是顺应四时之规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养人体之阳气。阳气旺,则肌腠固密,外邪不能侵入,因而“夙根”可除,旧病不可发也。
50.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与护理应注意什么?
加强预防与护理对老慢支病人极为重要。在预防上,首先要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大力宣传吸烟的危害性,搞好室内外卫生。同时做好劳动保护,防止有害气体,减少和避免上呼吸道理化因子刺激。患急性呼吸道感染,要适当休息,注意保暖,多饮水,合理选择抗生素,以防止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
在护理上,首先要特别重视居室的安排:老年咳喘病人一般都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对于正常人无“明显影响”的各种刺激均可能是诱发因素。所以居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室内无刺激性气味。另外,室内要尽量减少可能致敏的物质,不铺地毯,不放花草,不用陈旧被褥,不用羽绒制品。采用湿式扫除,不让尘埃飞扬。注意保暖,避免冷空气刺激。其次是饮食调理:慢支病人饮食要清淡,易于消化,饮食不宜过饱、过甜、过咸或过于油腻,治疗期间不宜进食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大蒜、洋葱等,不宜饮用具有刺激性的饮料如浓茶、咖啡、酒、可乐等。可常食杏仁粥、苏子粥等药膳,以达到宣肺化痰、降气平喘作用。
51.中医如何治疗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在支气管敏感性增高的基础上,由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气道广泛变窄为特征的变态反应疾病。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气急、胸闷、咳嗽、咯痰或呈典型的以呼气为主的呼吸困难。这些改变都是可逆的,可自行缓解。一般视本病为中医的哮、喘、咳范畴。多因痰饮内伏,复感外邪所诱发,或因久居湿地,或饮食不当,过食酸咸生冷而诱发。其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伏于肺,遇感引发,发作时以邪实为主,如反复发作,日久脏腑虚损,则在平时表现为正虚之候,当大发作时,可见虚实错杂之象。发作期哮喘主要有寒哮和热哮两种证型,缓解期主要是肺、脾、肾三脏的虚损。
发作期 寒哮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喘促气急,喉有水鸣声,痰色白而清稀,胸闷气憋,面色晦滞,口不渴,或喜温饮。舌苔薄白或白腻,舌面滑润,水分多;脉弦滑或浮紧。治当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麻黄、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甘草、苏子、白芥子。水煎温服,每日1剂。热哮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治当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用定喘汤加减: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苏子、半夏、款冬花、白果、五味子、川贝母、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缓解期 肺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白神疲,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时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方用玉屏风散加减:黄芪、白术、防风、桂枝、白芍、生姜、大枣。
水煎服,每日1剂。脾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或食油腻易腹泻,每因饮食不当而引发,面色萎黄无华。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弱。治当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半夏、陈皮、茯苓、熟附子、甘草、干姜。水煎服,每日1剂。肾虚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脑转耳鸣,劳累后哮喘易发,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细。
或颧红,烦热,汗出黏手。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当补肾摄纳。
方用七味都气丸加减:山药、山萸肉、熟地、泽泻、丹皮、茯苓、五味子、胡桃仁、炙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临证时要注意寒热的相兼、转化,寒包火证,寒痰化热,热证转从寒化等情况。一般病史不长者,发作时以邪实为主;病久以正虚为主,或多虚实错杂。治当根据病症的新久,发作与否,区别邪正缓急和虚实主次,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治本当区别肺、脾、肾的主次,在抓住重点的基础上,适当兼顾。其中尤以补肾最为重要,因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精气充足则根本得固。补肺可加强卫外功能,防止外邪入侵。补脾可杜绝生痰之源。因此治本可以减轻、减少或控制哮病发作。当哮喘出现持续状态或大发作时,要谨防喘脱和内闭外脱,应及时抢救治疗。
52.中医如何认识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