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5600000016

第16章 春雨(4)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自汉末从印度传入中国以后,逐渐适应了中国的水土气候。同时由于魏晋玄学的风行给它注入了新的血液,禅宗在晚唐肃、代、德三朝迅速发展,并风靡千年,席卷全国。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怀素以后的晚唐“不立文字”随心所出的禅意书风的出现,可谓水到而渠成。

到了宋代,禅僧与士大夫的悦惮之风,进一步推动着禅意书风的弥散与扩大。或放逸、或淡泊、或清约、或诡谲,百样风流;用败笔,用枯笔,用淡墨,用儿童的拙笔,不拘一格。与苏东坡交游的佛印,我是在上初中的《核舟记》里认识他的,一个极像弥勒佛似的和尚,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左臂挂着一串念珠,右臂弯曲着支在船边,那时他正与苏东坡、黄庭坚等一起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说到他的字,尤其是隶书真可以用“妙趣无穷,独特不群”八个字来形容。还有我不认得人却识得他们的字的,比如师范的潇洒、咸杰的朴茂、智愚的厚抽,都与尚意书家的风格拉开了距离。到了元明两代,禅僧以笔墨为供养,禅意之书继续发展。元代禅僧一山一宁善用墨,浓枯相映,点线飞舞,如消泉在山林中曲折而下,时隐时现;另一个僧人中峰明本擅布局,章法参差错落,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真正信手拈来,头头是道,显出一派精神放松,毫不费力而禅意十足的,我以为,当推清初的八大山人与近代的弘一法师为代表。

八大山人能放纵能收敛能庄严亦能狂肆。尤其是其狂草,用秃笔挥写,线条简洁、单纯、网浑而又富于变化;其布局的大片空白,形成的意境美和形式美是前人没有的一个创新。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宗室。明亡,他遁入空门,隐姓埋名,然后又装聋作哑,大书一“哑”字署其门,从此不与人言,也不再与任何权贵往来。数年后,有一个邵长蘅的文人,曳杖冒雨走进山中,寻访山人。空山古寺里,松涛挟着风声,虎啸伴随豹吼,两人对坐,不交一言,只在书桌上以纸笔相问相答,直至夜深。这样一个对话场景与方式,是非常特别的。正是这样一次十分独特的对话,让我们走进了八大的内心世界。他闭上嘴巴不向人间发言,是为了寻找另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他向喧嚣浑浊的世界闭上眼睛,以便用心与尘世以外的无限事物交流。八大画鸟,多独立、多白眼,他写字苍茫高古,脱尽尘俗之气,而署名则把八大山人四字写成哭之笑之。在那个时代,他的生命存在本身是个谜,他的艺术也像断线的风筝,是精神漂泊和生命苦旅的最后结晶。如果用正统的书法审美观去衡量,也许会得出离奇古怪的结论。然而,禅意也正在这离奇古怪四字里。

弘一法师也是艺术上的奇才。他擅书法、善诗词、精绘画、工金石、通音乐,甚至还会饰演话剧《茶花女》。我们还记得他气壮山河的两句诗:

男儿若论收场好,

不是将军也断头。

一个铁骨铮铮际会风云的热血男儿,却在一九一八年农历七月十三日,义无反顾地跑到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做了和尚。

从此,人间消失了李叔同,人们记得他的法号:弘一法师。

在深山古诗中,他割断人世的一切情缘与艺事,只保留了一个项目:写字。而且,至死都没有放弃。临终弥留之际,还挥毫写下“悲欣交集”四字,成为千古绝笔。他的字结体修长秀美,不蔓不枝,如亭亭净植之莲;其用笔粗细均匀,纯用篆书笔意,却有绵里藏针之刚强。从审美效果来看,透露的是静穆、圆净、庄严、大度,如果说还有点什么,依我看,便是八大山人的一份冷峭。这么一种极致的艺术是很难让人全部理解的,有时你觉得你理解了,但是又觉得无法表达。他已经把澎湃的激情、卓越的才气、生命的绚烂、人世的悲欢都遮掩了,遮掩于静态的外表之下,让人只感受他内心的崇高,并为之深深地震颤。就像我在峨眉山金顶见到的冷杉,立于冰天雪地之中,天风浩荡,高山云表,枝叶脱尽而倔强地站立在那里,站成人间难得的一种风景。在这种风景里,无须增添什么,人还是彻底地被征服了。

我们需要一种抵达,从此岸到彼岸,而心是一条摆渡的船。

康有为的苦心

十七世纪始至十八世纪末,中国形成了封建制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从康熙到乾隆这一百三十多年中,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乾隆末年(1796),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对外贸易长期超出,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中国的城市,除北京都城以外,迅速得以发展。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不用说;南京,在吴敬梓的笔下已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的欣欣向荣气象;还有扬州、苏州、广州,人口聚集均达到五十万以上;山东的济宁则为“百货聚集之地,客商货物,必投行家”。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

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离“康乾盛世”正好一百年。

其时,中日甲午战争经黄海之役败北、威海卫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结局,迫使垂头丧气的清政府无可奈何地坐到了谈判桌上。弱国无外交,谈判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约的消息一阵风似地刮遍了北京城,北京震惊!举国震惊!

在这样一个情势下,南海举人康有为奋然而起,登高一呼而四方云从,导演一出“中国数千年未闻有此大举”的“公车上书”事件。公车上书“虽不行而全国震动”(梁启超《南海先生传》),它的直接效果,却使康有为作为一股新生的政治力量的当然领袖,第一次获得了与朝廷对话的资格,从此跻身于中国的政治舞台,这是中国自有封建制以来从未有过之大事。

事实上,在“公车上书”之前,康氏曾于1888年始先后三次上书清帝,然皆石沉大海。当年,胸怀回天之志而不能实现的惆怅,大梦先觉而未为众人理解的痛苦,以及凄凉去国前途未卜的迷茫,曾使悲观南归的康氏感到无路可走,用他自己的话说:“遂与世绝”。

从此,他不再风闻国事而隐身于文字了。

他一头扎进故纸堆中,扎得很深、很深。无所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记不起耻笑、唾骂、轻蔑、冷落,忘记了轿子、票子、房子、孩子,顾不上功名、利禄、光宗、耀祖。四千余纸的古代碑刻,四百余日的考玩爬梳,从文字起源、沿革到演变,于备魏、取隋到卑唐,摧陷廓清,如拨云雾而见青天,终于得出一个结论:物极必反,天理固然。于是,他挥舞如椽大笔,一任汹涌而至的文思、精辟独到的妙语在《广艺舟双楫》中“井喷”而出:

变者,天也。(原书第一)

人限于其俗,俗各趋于变。天地江河,无日不变,书其至小者。(体变第四)

故有宋之世,苏(苏轼)、米(米芾)大变唐风,专主意态,此开新党也:端明(蔡襄)笃守唐法,此守旧党也。而苏米盛而蔡亡,此亦开新胜守旧之证也。(卑唐第十二)

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志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十六宗第十六)

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而书亦其一端也。(卑唐第十二)

理论的是书法,关注的是现实,检索的是历史,寄托的是“复古为解放”的思想,影射的是政治,着眼的却是救国。

试问,从古至今,上下几千年,有康有为这样论书的吗?没有。

《广艺舟双楫》一问世,无异于在当时的全国学术界、文化界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它的震波所及,招致各种指责和异议是完全可能的。的确,光读这样的文字,不要说在“以古为训”的当年,即使在我们能够淡然回首往昔的今日,康有为的理论与见解也有偏激之嫌,甚至不够科学。这是很容易下,也可以下得很轻巧的一个结论。但是,后来的人最容易忽略和最不容易感触的,却是一个倡风气之先者深隐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自鸦片战争始,中国割地、赔款、租界、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丢失领土权、领海权、铁路开发权、内河运输权,国际形象一落千丈的亡国之恨、切肤之痛、枕戈之耻,我们这些后人怕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同时,也正因为这样一个联系,提升和扩大了康有为的见解和视野,借题发挥,放言高论,将其“托古改制”的变法思想融入其中,赋以这部书论以鲜明的政治色彩。记得鲁迅说过,凡做领导的人,必须勇猛,不然,不易勇往直前。康有为领导时代潮流,以勇猛之锐气,作火山大喷发,可谓横绝一世。勇猛中有点偏激,就该抹杀吗?我持异议。从书法之小道说开去、再想开去,“可著圣道,可发王制,可洞人理,可穷物变”;“无所往而不进于道也”——康有为说得明明白白。

古人云: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市。隐于市的康有为,怎么也隐藏不了他那一颗怦怦跳动着的爱国救国的心。

晚年的康氏曾经写过这样两句诗:“一事无成人老矣,惟将谈艺擅千秋。”一个风云一时的人物,到了晚年,自觉只有他的书论可以流传后世了,这种清醒,分明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心曲的一种自然流露。然而,康氏提倡碑学的见解,为他身后的中国书法的发展开拓了一种新的视界和空间,其意义与影响力却是不言而喻的。

思开风气的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揭开中国近代史“百日维新”的悲壮一幕与书法锐意变革的主张一样,将是我们永远的话题。

书非其人和书如其人

且说说赵佶。

赵佶是艺术上的一个天才。他通三教之书,晓九流之典,不仅善写墨竹君能挥薛稷书,而且独创“瘦金体”,运用行书笔法作楷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唯美主义的杰作。

赵佶把我们带进另一个天地:惊人的纤细,异常的优美与充满弹性的艺术形态。也许在他眼里,写字就是少女的一种群舞,轻松自如地舒展一下腰肢。于是,一张蜀素或是宣纸,就成为一个舞台;一行行汉字呈现纸上,就是一个个舞姿造型。不过,这些舞女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训练的:修长、匀称、轻盈、灵秀、风情万种。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娴静、优美,连跳跃、旋转都远离了“胡旋舞”的急促与狂放,而是抒情的、妙曼的、不激不厉的。看赵佶的字,它使我想起一群天仙似的舞女,踩着宫廷乐曲的节拍,顾盼传情,联翩起舞的情景。这种效果,一是对硬毫弹性的充分利用,二是由于匠心独运的结体布局。把赵佶的“瘦金体”放置到中国书法史的大背景上加以考察,可能谁也无法否认他的创造性。

可是,历史又阴差阳错让他当了大宋的皇帝。寻欢作乐的人生,忠奸不辨的行事,结果是糊里糊涂地丢了江山。“靖康耻,犹未雪。”——那一段历史早已成为过去,“昏德公”这个名号更把赵佶钉上了耻辱柱。一个亡国之君与一个艺术天才矛盾而又统一于一个赵佶。如果说字如其人吧,我是很难把他政治上的昏庸与书法的天才等同起来的。

同样的事例还可以找到一些。比如蔡京,历史上落下一个骂名,却写得一手绝妙好字,“评者谓正书如冠剑大夫议于庙堂之上”,怎么也看不出其心狠手毒、迫害忠良的奸相作为。还有明代的张瑞图,清代的王铎,虽然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仅此,似也可以说明书非其人了。

然而,几千年来我们有个思维定势:书如其人。人品不好的,道德败坏的一定会在他的笔端表现出来:相反,人品高尚的,精神健康的也一定会流露在他的字里行间。因为:“书,心画也;心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是时空和黑白交响的乐章。一纸之上,计黑当白也计白当黑,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随后,书写者的音容、笑貌、气质、性情、意志、趣味,乃至杨雄所谓的君子、小人的特点都泄露无遗。这是钢笔无论如何无法表达的一种神韵,更不用说电脑键盘敲打出来的方块字了。没有笔画的粗细、长短的万千变化,没有结体布局的宽绰、紧密的无穷差别,没有用墨的浓淡、轻重的各自取舍,千字一面,千篇一律,再也无法让人揣摩其人的灵性和线条运行的心理曲线了。过去有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就是指的是毛笔能够表现书者的个性与精神。

我们早已习惯而且认同了书如其人的说法的。“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书品简直就是人品的一种外化与表征。

作为宋宗室后裔的赵孟,写得一手好字,世称“赵体”。宋亡时,他已经25岁,一个落难的王孙。当年,出身名门的才女管道异之所以愿意嫁给赵孟頫,除了看重他的才情以外,我想,没有其他理由。一个人失去了他过去依凭的一切地位、待遇、社会关系乃至荣华富贵,过着“蔬食常不饱”的清贫生活,他还企求什么呢?布衣荆钗的生活,清茶淡饭的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打发过去。可是,这样的生活却无时无刻不唤起埋藏在心底的关于过去的记忆。婚后第六年,金枝玉叶出身的赵孟頫再也耐不住清苦,也抵挡不了当官的诱惑,正式仕元了。因为赵孟頫的仕元,他的侄子心恶痛绝地与之绝交。夫人管道异劝不住,也管不了。在那个夫为妻纲男权至上的社会,她还能做什么?“人生贵极是王侯,浮名浮利不自由。争得以,一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一首《渔父词》留下她无奈的长长的一声叹息。

据此,后人说到赵孟頫的字,有人说他媚,也有人说他乏大节不夺之气。明末清初的傅山,更是贬斥赵书为“奴书”。

古人云:“人者,其天地之德,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我只觉得,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以气作文,文如其人,以气作字,字如其人,成为一种表征,一种现象,客观地存在着,谁也用不着否定。书如其人,一如“云是天空的云”;然而,书亦非其人,也如天要变脸,一会儿下雨,还要刮风、飘雪。因为人气与字气之间是可以相同的,也可以是不相同的,无法一律划等号。人与书的对应与对立,同时统一于一个具体的人——这也许就是真实——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与人的真实。

也许,书以人重和因人废书的两个极端,都应该摒弃,还原其艺术的真正的历史价值。因为,我们已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到了现代与科学的两个高度。

可以相信: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还将光耀千秋,学习书法并从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审美的抚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将永远不会舍弃。“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纸上之字的背后是道,是哲学,是人的精神世界,是整个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这样一块“通灵宝玉”我们是不会像红楼梦里的那位公子当作“劳什子”扔掉的。

原载《作家杂志》2004年第5期

难忘地带

刘长春

亚斯亚纳波利亚纳的森林

六月,我们浙江作家访问团访问了俄罗斯。

同类推荐
  • 云间笔会(2011)

    云间笔会(2011)

    本书是上海市松江区文联文学分会会员作品汇编,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形式,文笔流畅,内容健康向上。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体现出松江的地方文化氛围和创作状况。
  • 跃上葱茏

    跃上葱茏

    本书作者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学者型官员,退休后仍坚持躬耕文亩,此书便是他近三年的散文随笔精选,共60篇。其中有对工作的思考,更多的是观察社会、品位人生之感悟,不乏史家智慧、学人襟抱、草根情怀。
  • 象外之花

    象外之花

    本书是作者的诗歌作品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来创作并发表于全国各大文学期刊、收入各诗歌选本的优秀诗歌作品百余首。其中大多数作品在诗歌评论界均获得过很高评价。
  • 莎斋笔记

    莎斋笔记

    本书主要为吴小如先生读诗词札记、书法和碑帖题跋之作、谈京剧的短篇随笔、治学手记、燕京谈片等杂文。
  • 梦回家园(独行者丛书)

    梦回家园(独行者丛书)

    本书收《火车》、《左邻》、《父亲》、《糖》、《伊胡塔的候车室》、《抱着孩子的农妇》等百余篇散文。
热门推荐
  • 最后的龙姬殿下

    最后的龙姬殿下

    #穿越到异界发现跟随自己多年的小兄弟离我而去怎么办?挺急的在线等#恭喜你遇到了一只野生原味龙姬,对方发现了你但是并不想和你说话并向你扔出了大师球效果拔群!你被成功抓获。欢迎加入晓西华丽的水晶宫,读者群号码:169326165
  • 最强打脸无敌系统

    最强打脸无敌系统

    【免费火爆】“天空一声炸响,强哥闪亮登场,爱我的请举手,不爱我的请倒立!”身为高中生的萧强,因为一场意外,带着最强装逼无敌系统穿越异世,获得重生,从此开启了征服猎艳之旅。天才、强者通通镇压!敌人啊,颤抖吧!美女啊,匍匐吧!我叫萧强,我为装逼代言!
  • 斗转星宇

    斗转星宇

    天帝国,位于挺勃星球西域。宋四出生的地方,是在天帝国南边的一座名为战腾的小城市。曾经的他,是一名三十九级战力,达到霸者称号的斗士,眼看着即将修炼到四十级,成为一名奇者称号的斗士,可就在那一刻…当曾经人人赞不绝口的天才,沦落成不如鸡的落魄凤凰的时候,他如何崛起,挑战诸神?
  • 《让青春继续》第二季《在那灰暗日子里》

    《让青春继续》第二季《在那灰暗日子里》

    推荐阅读时听的歌曲《只有你陪我一起唱歌》--校园民谣(第一季结尾时采用的歌词)《后来》--刘若英《青春无悔》--校园民谣《那一年》--许巍(文章中采用了部分歌词)《蓝莲花》--许巍《完美生活》--许巍《那些花儿》--范玮琪
  • 冰火龙渊

    冰火龙渊

    经典的斗气与魔法,却不乏新意。一场破灭空间的灭世之战,使一个超级门派从新到衰、一个强盛的国家四分五裂……在这不平静的时代,一颗耀眼的新星,闪耀而出。他尝试两种极端的、几乎不可能修炼的魔法。却因一幅不属于这个世界的阴阳双鱼图,从而使两极逆转,太极转化,以魔化武,魔武归一……他肩负着责任使命,友情、爱情、亲情……
  • 逆落星辰

    逆落星辰

    诸天神皇在突破十重天之时被各大神府之主联手镇压,最终无奈转生,落入一名废柴体内,在十几年的努力之下,重回天界,却遭遇魔域来袭,无奈之下,只好重登神王之位,为神域和九天而战!
  •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

    《长歌正气:文天祥传》为人物传记,记述了文天祥用生命诠释“正气”的光辉人生。他对理想人格的孜孜追求,对匡扶国家社稷的崇高责任感,在任何艰危情况下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铁骨浩气,以及记录心路历程的泣血诗篇,已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文天祥是宋末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家喻户晓的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他的铁骨正气与其《正气歌》早已经深入人心。《长歌正气:文天祥传》将文天祥四十八年的生命历程辅以传主相应的诗歌文论,夹叙夹议,叙述了传主光辉的一生,特别是抗元苦战,被俘囚禁直至英勇就义的感天地泣鬼神的事迹。
  • 那些年觅尘

    那些年觅尘

    烦恼即菩提。我莫名其妙出现,我没有记忆,没有烦恼,也没有菩提。为证悟菩提,我踏入尘世,向烦恼自投罗网。烦恼,撑过了,是菩提;撑不过去,是苦海。那一年,我远道而来,要寻一个没有近处的地方。我初入江湖,对酒当歌······
  • 凄惶永恒

    凄惶永恒

    地狱轮回之人,身负诅咒之命,拥有无尽的轮回……二十七世的记忆,今世的执着!手挥判官笔,世人生死断,手持长戟,抗衡于天。今世踏破这轮回的诅咒,重拾我本应精彩的人生!
  • 科技档案管理学

    科技档案管理学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科技档案事业创建与发展的过程,对科技档案的概念、科技档案超前管理、科技档案资源管理、科技档案信息管理以及科技档案工作的组织管理作了深入的阐述。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科书或各类档案业务培训教材,也可供广大科技档案工作者、业务指导人员及档案学研究人员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