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1年,周王郝三十四年。
秦令白起继续伐赵,白起拔赵蔺(柳林县)、离石(吕梁市)。赵惠文王身着丧国之服,而发兵东攻齐国,得城后赵惠文王方加膳置酒以示庆贺。
赵国求和之后,秦复使白起为将,率军伐魏。白起经崤函,途两周,过成皋,越魏长城,攻大梁。
苏厉对西周君道:“之前败韩、魏联军,杀死犀武;现在攻打赵国,夺取蔺、离石、祁者,都是白起啊。白起本来就善于用兵,加之他的运气又好,于国无碍。现在他去进攻大梁,大梁必破,大梁归秦了,那么周国就危险了。君不如派人前去劝说白起,让他停止进攻大梁。”
于是西周君派使臣对白起道:“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他距离要射的柳叶百步远都能百发百中。但凡看过他射箭的人都交口称赞。有一人在旁路过,见此便说:‘你虽然善射,但吾还能教你射箭!’养由基怒,放下弓、拔出剑说:‘客安能教吾射乎?’客说道:‘吾不能教你怎么张弓搭箭。你射柳叶虽能百发百中,不过你却不善于在射击间歇合理休息,这样没多久你就将气衰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之前公已经大破韩、魏联军,杀名将犀武,并向北进攻赵,取蔺、离石、祁等要地了。公的功绩已经十分多了。如今公又率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大梁。如果这一战不能达成预定目标,那公就前功尽灭了,公不若称病不出也。”
赵国遭大水灾,漳水溢出,赵惠文王再到卫国东阳,挖开黄河来进攻魏国。
秦昭襄王令魏冉重新为相,并迁罪人到新占领的土地。
有人献书秦昭襄王道:“臣私下听说大王在考虑出兵伐魏之事,这个谋划臣以为大王是未经深思熟虑便做出的,希望大王能再次考虑一下。魏国,山东之腰也。有蛇于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今魏王,天下之中身也。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是山东首尾皆救中身之时也。山东见亡必恐,恐必大合,山东尚强,臣见秦之必大忧可立而待也。臣窃为大王计,不如南出,事于南方,其兵弱,天下必不能救,地可广大,国可富,兵可强,主可尊。王不闻汤之伐桀乎?试之弱密须氏以为武教,得密须氏而汤之服桀矣。今秦国与山东为仇,不先以弱为武教,兵必大挫,国必大忧。”秦果南攻楚。
楚国有个人善于用弱弓微缴射中高飞的大雁,楚顷襄王听说此事后便派使召他来问射箭的技巧。
射雁人对楚王使者说道:“小臣不过是用小箭射些小雁、小鸭之类的小玩意罢了,哪里值得大王浪费时间来听啊。再说凭着楚国的广大,大王的贤明,想要获取的也不应当是这些小玩意。从前三王收获的是天下治平,五霸猎取的是战国霸权。因此对大王来说,秦、魏、燕、赵者,鶀雁也;齐、鲁、韩、卫者,青首也;驺、费、郯、邳者,罗鸗也。除此之外的国家就不值得大王费心考虑了。如此之鸟六双,大王将如何收取呢?大王为什么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缴,看准时机就去猎取呢?如此,这六对鸟大王就可以全部收归囊中。这其中的快乐难道是短暂的,难道是捕获几只野鸭、大雁可以相比的?大王先张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挫伤魏国右臂,然后出兵韩国,如此则中断了各国的交通,上蔡附近就归大王了。之后再射圉之东,砍断魏国的左臂,然后进攻定陶,如此魏国东部的土地就只能放弃了,那么大宋、方与二郡就归大王了。再说魏国已经断了二臂,它再也不能立于大国之间了,大王在直击魏国,大梁可得而有也。大王就可以在兰台收拢弓箭,在西河饮马了。收服魏国,便是第一次射鸟的快乐啊!如果大王确实太喜欢射鸟而不厌倦,那就拿出宝弓,换上新的弓弦、箭矢,射噣鸟于东海,还盖长城以为防,朝射东莒,夕发浿丘(博兴县),夜加即墨,顾据午道,则长城之东收而泰山之北举矣。如此楚国西边与赵国接境,北边达到燕,这样,楚、赵、燕三国就象鸟张开翅膀,不用盟约就形成了合纵。大王到北边可以游观燕国的辽东,到南国边可以登山遥望越国的会稽,这就是再次射箭的欢乐。至于泗上十二诸侯,挥手之间,大王就可收归囊中。现在秦国打败韩国将是大王长期的忧患啊,这会使得大王即使攻下城池也不敢据守,要讨伐魏国却往往白费力,想进攻赵国而顾虑重重;如此只有秦、魏的勇力用尽了,楚国的故地汉中、析、郦才有可能重新收回来。大王现在只有拿出宝弓,换上新的箭矢等,涉鄳塞,而等待秦国疲倦之后才可以收取山东、河内,统一天下。然后慰劳百姓,休养士兵,之后大王就可以南面称王矣。据臣观察秦国这只大鸟,背靠大陆居住,面向东方屹立,左面靠近赵国的西南,右面紧挨楚国的鄢郢,正面对着韩国、魏国,妄想独吞中原,它的位置处于优势,地势又有利,展翅翱翔,方圆三千里,可见楚国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单独缚住秦国而一夕射之。”
射雁人想以此言来激怒楚顷襄王,故对以此言。楚顷襄王听到使者回言之后,再派使召见了他,并向他问计。
射雁人于是回答道:“先王为秦所欺而客死于外,怨恨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今以匹夫有怨,尚有报万乘,白公、子胥是也。今楚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犹足以踊跃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窃为大王弗取也。”于是楚顷襄王遣使于诸侯,复为纵,欲以伐秦。庄辛(芈姓、庄氏、名辛,时年六七十吧)不满,出奔赵国。秦闻之,发兵来伐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