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2年,周王郝三十三年。
秦昭襄王与韩厘王会于新城,与魏昭王会于新明邑。
魏国遭了次水灾。
秦伐赵,白起拔祁(祁县)与兹氏(汾阳市)两城。
赵惠文王令乐毅将赵师攻赵、魏交界处的伯阳(安阳县)。
赵宦者令缪贤得楚和氏璧而献于赵惠文王,秦昭襄王听说之后遣使送信给赵惠文王,表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惠文王因此与大臣商议该怎么办。给秦国吧,又担心遭到秦国欺骗,损了面子;不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以此为借口,加紧进攻赵国。朝堂决议未定,想找一个能够去秦国将此事敷衍过去的使者,也没能找到。
这时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道:“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赵惠文王反问道:“何以知之?”
缪贤回答道:“臣尝曾经犯罪后私底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臣舍人相如制止了臣这一愚蠢的打算。他问臣说:‘公凭什么认为燕王会庇护公呢?’臣说:‘过去大王与燕王在边境会面,臣曾跟随大王见过燕王,那时燕王暗中握住臣的手说:“愿结友”。臣以此知道燕王会庇护臣,故欲往。’相如对臣说:‘夫赵强而燕弱,而公深受赵王宠幸,故燕王欲结于公。那么公现在要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燕国必会因畏惧与赵国关系恶化,燕王一定不敢庇护公,他必会将公捆缚遣返回赵国。与其如此,公还不如肉袒伏斧锧请罪,要是幸运的话,大王会赦免公。’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因此自以为相如是个勇士,并且还具有智谋。如果大王一时没有合适人选,可使他出使秦国。”
于是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而问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蔺相如道:“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赵惠文王问道:“如果秦国拿了吾的和氏璧,却不予我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道:“秦国现在拿贵重的城池来求取和氏璧,如果赵国不同意,那么错就在赵国。赵国将和氏璧予秦国后,秦国却不将许诺的城池给赵国,那么错就在秦国了。现在秦强赵弱,我们宁可吃亏让错在秦国。”
赵惠文王问道:“先生以为,谁可出使秦国?”
蔺相如答道:“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最终决定遣蔺相如奉璧西入秦。秦昭襄王在游玩的章台召见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敬献给了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蔺相如见秦昭襄王及左右皆无意提及之前许诺用来交换的城池,于是蔺相如上前奏道:“禀告大王,这块璧玉虽然美好,其实也是有块瑕疵的,臣请为大王指出。”
秦昭襄王于是令人将和氏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因此得以重新拿回和氏璧,之后他便退到梁柱旁,靠着柱子、高举和氏璧作出欲摔碎和氏璧并以头撞柱的样子,质问秦昭襄王道:“大王欲得此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因此召集群臣商议此事,群臣都说:‘秦国十分贪婪,现在它又凭借它的强大以空言求璧,至于它许诺的用城池来交换之事恐怕不可靠’。商议的结果便是不想将和氏璧给秦国。臣认为普通民众的交往尚且互不欺骗,更何况大国之间呢!再说就因为一块石头影响两国的关系,不合适。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捧着此璧,并在朝堂之中恭敬地拜送国书。这是为什么啊?这是为了向贵国的尊严致敬啊。可是现在臣到了秦国,大王却在游玩的地方随意召见臣,礼节十分傲慢;大王得到了这块价值十五座城池的宝玉后却随手拿给这些姬妾传看,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交割城邑于赵王,因此臣重新收回了和氏璧。大王如果想强行从臣手中拿到和氏璧,臣也无可奈何,只能将这颗脑袋与此璧一起碰碎在这根柱子上了!”
蔺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昭襄王恐其破璧,于是向他道歉,并恳请他不要做出这种过激行为,还召来有司对着地图指从此以往十五城予赵。
蔺相如于是对秦昭襄王道:“和氏璧是天下知名的宝物,赵王得到之后因害怕大王声威,故不敢不献于大王。不过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大典于廷,臣才敢向大王敬献玉璧。”
秦昭襄王觉得,以蔺相如的秉性、出生恐怕不能从他手中完整的抢到和氏璧,于是答应斋戒五日,并将蔺相如安排在广成传舍。蔺相如觉得秦昭襄王即使斋戒了,也会毁诺不给赵国城池,于是派其从人穿着平民衣物,揣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回赵国。秦昭襄王斋戒五日之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蔺相如到了大廷后就对秦昭襄王道:“秦自穆公以来的二十余君,没有一个是能够切实遵守信约的。臣确实担心因为被大王所欺骗而辜负了赵王对臣的信任,因此臣已经派人带着和氏璧从小路回赵国了。再说秦强而赵弱,当初大王随便派一个使臣到赵国传话说想要和氏璧,赵国就立马派臣恭恭敬敬地捧着和氏璧来献给大王。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秦国即使先割十五城给赵国,赵国怎敢留下和氏璧来得罪大王呢?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只希望大王与群臣从长计议此事!”
秦昭襄王与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秦昭襄王左右有人想要将蔺相如拉下去处置。秦昭襄王见事已至此只好道:“秦赵之欢岂一块玉璧能绝!此事寡人再思量一下。”最终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蔺相如,大礼完后便让他回国了。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惠文王因为蔺相如在诸侯面前不辱赵国,于是拜蔺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
上段所述真是精彩,赵奢、平原君形象真是太好了!不过,《世本》记载:“马氏,本自伯益之裔,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姓谱》记载,马氏“出自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有功赐爵为马服君。奢生牧及为赵将,子孙以马服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遂为扶风人”。《元和姓纂》卷六记载:“马,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奢孙兴,赵灭徙咸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马氏出自赢姓,伯益之后。赵王子奢为惠文王将,封马服君,生牧,亦为赵将,子孙因以为氏,世居邯郸。秦灭赵,牧之子兴徙咸阳,秦封武安侯。……”《广韵·上声·马》中记载,“马,赢姓,扶风人,本自伯益之裔,赵奢封马服君,后遂氏焉。秦灭赵,徙奢孙兴于咸阳,为右内史,遂为扶风人”。
有意思了,赵奢是平原君的兄弟!准确的说,应该是哥哥。赵武灵王正妻为韩女,嫡长子为赵章,赵惠文王不过是个妾所生的庶子,本来就没有继承权。赵胜、赵豹兄弟封君那么容易,不过是因为他们与赵惠文王同母罢了。沙丘之乱后,赵奢出奔燕国,长期为燕国边郡守将。此次赵惠文王召回亡臣,赵奢遂从燕国回赵。以人之常情思量,赵奢回邯郸之后不可能隐姓埋名去做个田部小吏混日子,他是回来报效国家的,不是来享福的。否则,凭其身份能力在哪国不得重用。既然赵奢出奔,笔者就有理由相信他很可能为韩女之子,属于嫡子,继承权在赵章之后。不出奔秦、齐,而往燕国,就能看出他不愿为大国所利用祸乱赵国。所以,赵国安排他为田部吏就显得有些下作。为发泄不满,赵奢便杀了赵胜的家臣,赵胜前来质问,一番大话把赵胜驳斥的哑口无言,只好给个高位让他不理事。笔者之所以如此猜想,因为赵奢、赵括父子留在历史上的形象都是在赵国出现紧急危机时,平时似乎就没他们的事,这不符合一个国家使用能臣的惯例。所以,如果这种猜想是真的,这段文字就有点不堪入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