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64400000020

第20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治学观(2)

由此可见,肇源于中国古代尤其是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想,对曾国藩治学目的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顾炎武等人所谓的“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思想正符合了曾国藩矢志维护中国传统文化、挽救清王朝危急局势的迫切心理。于是,这种“经世致用”思想表现在治学目的这一问题上,也就形成了他自己的基本观点:治学要落到实处,既要明白义理所在,更要讲究“诚意”、“格物”的效果。

二看、读、写、作与专精一业、;;专攻一学--曾国藩的治学方法众所周知,不管是何人,如果想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有所成就,那么就得讲究方法。出身于科举之途的曾国藩,虽然读的是封建社会的《四书》、《五经》之类的书,做的是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学问,并且因戎马十数载,留给后人的学术着作并不甚多,但他所创造的治学方法,即使是到了现在,在我们的教育事业较为发达的情况下,仍有借鉴的意义。

曾国藩治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强调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对此,他在给其子曾纪泽的书信中作了详尽的阐释: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曰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余生平因作字迟纯,吃亏不少。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措书一万则几矣。至于作诸文,亦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作四书文、作试帖诗、

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骈体文,数者不可不--讲求,--试为之。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

这是曾国藩对治学方法的初步认识。对于看、读、写、作四个方面的区别与联系问题,他也有较为详细而系统的看法。这四个方面,在现在一般的青少年乃至我们一般做学问的人身上,大都不能统筹兼顾,尤其是对于写字和朗读两门,摒弃不用者多矣。其实,即使在教育事业曰益发展和研究条件日趋优越的今天,我们对看、读、写、作四个方面仍有统筹兼顾的必要。尤其是曾氏关于读书和看书的见解,在今天仍不失其借鉴的价值。因为,在曾国藩看来,读书必须力求理解,看书意在求迅速;理解以后可以专精一门,速度快便可以涉猎广博。这就是说,做学问之人必须首先选择几本具有代表性的着作熟读,理解其内容,然后再去涉猎群书,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拿曾氏自己的话来说,治学之人好像军队里的首长,须先掌握着训练有素的若干部队,然后以这些人为主力,参用其他新练之兵,方能攻城略地,无往而不胜。同样,曾氏认为做学问之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内,如果熟读了几本代表性的着作,而又深刻理解了其中的内容,这样就可看书迅速,并且容易理解。笔者儿时曾闻故里先辈说:曾国藩最讲究读书方法,声调神态,均极入神,自幼年至老年,终生不改其常态。而且曾氏这种读书方法在我们湘乡人中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的外公、外婆曾告诉我,我的外曾祖父为清末举人,后又入长沙优级师范学堂,他在上厕所时也在高声朗读,有人说他是书呆子读死书,但他却说这是曾文正公所提倡的读书的最基本方法。揆诸曾氏所遗文字,我们可以证实有关曾氏读书传闻的真实性。曾国藩曾告诫他的儿子说:

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

由此可见,在曾国藩的眼里,看、读、写、作四者虽然缺一不可,但更重要的是一个“读”字。这个“读”字不是我们今天笼统的读书之意,而是指读书时的声调、形态,所以读在四者之中可谓之主骨。这种方法显然是封建的士子文人所必须采用的。在今天看来,对于一个脚踏实地的学者来说,在初进治学之门时,这种方法似乎也值得提倡;即使是在学问上已经有所进展者,也有必要选择有关的经典书籍进行有重点的朗诵、熟读,并结合看、写(这里指摘抄)、作诸种方法去进行,或许会更有收益。当然,各人做学问的途径和方法不一样,其基本经验也有差别,但这种看、读、写、作四者并进的方法,我们仍可借鉴。

曾国藩治学方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主张专精一业、专攻一学。曾国藩认为,读书做学问,在看、读、写、作四者结合这个初步方法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到专精一业,专攻一学,所学才能得到升华,才能在近期内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有所成就。否则,人生只有短短数十载春秋,要读的书浩如烟海,要研究的问题也各种各样,如不在广博的基础上专精一门,那么到死恐怕也会无所作为。正如曾氏在《圣哲画像记》一文中所说的:“书籍之浩浩,着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他特别告诫其子弟,读书做学问必须以专精一门为主。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万不可以兼营并鹜,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又说: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于学矣。……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

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

由以上所引文字可见,曾国藩首先阐述了专精一业、专攻一学的总体重要性。接着,他就专精一业、专攻一学的具体方法作了详尽的说明。在曾氏看来,在读书做学问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漫无边际地乱翻乱看,毫无系统,毫无目标,终究不会有精深的心得体会,终其一生都不会有所专长。应该指出的是,曾国藩在这里所说的“专一经、专一史”之观点,并不是要求人们除一书之外不阅他书;相反,他主张多看书,以免知识面太窄。这里所说的“专”,则是要求人们精益求精,不要一知半解,或者滥而杂,到头来什么也精不了。

曾国藩还认为,“专”包含了专艺和专心两层意思。什么叫专艺呢就是专一经或专一史,或专攻其他任何一书,均称为专,亦即“经则专主一经,史则专熟一代”。但同时也必须研究义理,考据名物。他认为专字是读书的一个秘诀,因此除专艺之外,还要做到专心。什么叫做专心呢?怎样才能做到专心呢?就是要拿出全部的精神,专花在一种书上,即所谓用志不分、专心致志的意思。

古往今来,大凡正在吸收知识或正在做某种研究的人,往往会很自然地遇到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书看了不少,但怎么也记不住或者记得甚少。于是乎,耐心者、勤奋者迎难而进,不知倦意和厌意,循环往复,最终收益不少;性急者、懒怠者知难而退,或者只求一知半解,便沾沾自喜,最终却只能了解其皮毛,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进展不大。曾国藩在强调读书做学问要讲求专字、耐字的同时,针对一时记不住这个问题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在给曾纪泽的书信中说:

尔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篇,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贝咱略记得矣。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又在给诸弟的书信中指出:

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但于已阅过者,自作暗号,略批几字,否则历久忘其为已阅未阅矣。

他总结自己的经验,针对曾纪泽记性不甚好,但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提出了这样的学习方法:

纪泽儿读书记性不好,悟性较佳。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也。请子植弟将泽儿未读之经,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十遍而已,不必能背诵也,不必常温习也。待其草草点完之后,将来看经解,亦可求熟。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

接着,他又以自己多年读书学习的心得体会告诫其子弟,不要去读死书,也不要死读书。他说:

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亦未可知。此余阅历语也。

曾国藩上述种种议论,其中不乏透彻、精当之处。我们一般读书做学问的人,走到一起谈论这个问题时,总不免会感慨自己天赋太差或者脑袋瓜太笨、记忆力不好。因为人毕竟是人,又不是科学仪器之类的东西,那种过目不忘的人在世上总是不多见的。因各人天赋、用功程度不同,学习效果的差异是自然存在的。但是,各人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好坏不一,其功效也会大不一样。而我们平时所说的读书记不住,正是方法掌握和运用得不恰当之故。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形:同受教于一个老师,或同在一个科研部门工作,同学一门课,或同研究一个课题,有人花的时间并不很多,却能取得优秀的成绩,有人时间花了不少,成效却不大。原因虽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方法问题。不管是那些正在学习的人,还是已经走出学堂开始做学问的人,其读书成效不大,对所学的东西记得不多或不熟,临用时腹中空空,首要的缘故恐怕就是在看书时走马观花,草草而过,并未将其中重要的内容弄明白,当然也就难以做到牢记了。如果把内容弄清楚了,条理看清楚了,不忙于求多求快,同时也不在一知半解的时候停步不前,自然就能使自己置身于书本的趣味之中,有时竟会废寝忘食,不知身外事矣。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达到“寸心若有怡悦之境”的地步了。假如我们读书能够达到这种境界,自然也就不会存在记不住的问题了。按照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解释,曾氏的这种学习方法就是所谓的理解记忆法。

我们知道,理解记忆法不能代替所有的读书方法。曾国藩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为,在一本代表性的着作中(这里主要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还存在着不少机械的语句。对于这些语句,是无法一下子用理解记忆法去对付的。那么,如何去对付它呢?在曾国藩看来,我们不必去苦求强记,如求强记,就是有“好名之心”。这是蛮办法,太不自然了,其结果不仅不能多记,而且有害身心健康。只须从容涵泳,时时翻阅,反复阅读,这样就可以在日积月累之中慢慢地记住。与此同时,曾国藩还认为,要做到加深记忆和理解,还必须在读书的时候多做笔记,多写心得体会。检索曾国藩的日记、书信等文字,我们可以发现,曾氏常恨自己生平写字迟钝,抄录札记太少,并为此而深感遗憾。他说:

余于《四书》、《五经》之外,最好《史记》、《汉书》、《庄子》、韩文四种,好之十余年,惜不能熟读精考。又好《通鉴》、《文选》及姚惜抱所选《古文辞类纂》、余所选《十八家诗钞》四种,共不过十余种。早岁笃志为学,恒思将此十余书贯串精通,略作札记,仿顾亭林、王怀祖之法。

今年齿衰老,时事日艰,所志不克成就,中夜思之,每用愧愧。

因此,他告诫其子曾纪泽,一定要在读书的同时多作札记、多写心得体会,既可加强记忆,理解书中趣味,又可为自己做学问创造先决条件,做些准备工作。他满怀希望地对曾纪泽说:

泽儿若能成吾之志,将《四书》、《五经》及余所好之八种一一熟读而深思之,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着所疑,则余欢欣快慰,夜得甘寝,此外另无所求矣。

为了使曾纪泽能完成他在学问上要所完成的工作,曾国藩还列举了历史上的文人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例子,以供参证仿效。他说:

近世文人,如,简斋、赵瓯北、吴谷人,皆有手抄词藻小本。此众人所共知者。……昌黎之记事提要、纂言钩元[玄],亦系分类手抄小册也。……尔曾看过《说文》、《经义述闻》,二书中可抄者多。此外如江慎修之《类腋》及《子史精华》、《渊鉴类函》,则可抄者尤多矣,尔试为之。此科名之要道,亦即学问之捷径也。

曾国藩在以古人之例强调摘抄的重要性之后,对于摘抄的方法,主张应根据不同学科以及各人的爱好和兴趣来进行。他向曾纪泽明确指出:

大抵有一种学问,即有一种分类之法;有一人嗜好,即有一人摘钞之法。若从本原论之,当以《尔雅》为分类之最古者。……余亦思仿《尔雅》之例钞纂类书,以记日知月无忘之效,特患年齿已衰,军务少暇,终不能有所成。或余少引其端,尔将来继成之可耳。

同类推荐
  • 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

    超越百年的人生智慧:周有光自述

    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的自述文集。包括“百岁口述传记”、 “记忆的碎片”、“ 回顾语言学界往事”、“ 我和语文现代化”等几部分,自述性质的序言、后记、谈话等也都一一辑录,酌情编入。本书系周有光先生自述文章在海内外的第一次系统结集。
  • 洛克菲勒回忆录

    洛克菲勒回忆录

    本书为洛克菲勒家族的回忆录,戴维·洛克菲勒用坦诚的笔锋描绘了自己的一生,介绍了他那非凡的家族、出色的事业,他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等。
  • 在民国遇见鲁迅

    在民国遇见鲁迅

    《在民国遇见鲁迅》的宗旨:回到民国现场找回最真实的鲁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通常以七种姿态出现:迷惘的青年,激愤的斗士,孤傲的文人,冷酷的批评家,幽默的旁观者,改造汉语的翻译匠,自我流放的精神导师。这七个鲁迅要么被涂上了意识形态的涂料,被捧上政治斗争的神坛;要么就被污化为刻薄、不近人情、冷落冰霜的批评家、刀笔吏。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鲁迅,真实的鲁迅离我们越来越远,最终竟成了谜!《在民国遇见鲁迅》把鲁迅放回他生存的年代和“语境”中,去掉意识形态,去掉遮蔽,全面真实地还原了生活中有血有肉的真性情的鲁迅。
  • 世纪行吟:夏衍传

    世纪行吟:夏衍传

    本书详细真实地记载现代剧作家、电影艺术家夏衍的生平活动、思想发展、学术成就、社会交往,并注意叙述传主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学术思潮、师承传习、历史影响等。
  • 弗洛伊德(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弗洛伊德(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 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精神分析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产生的一种以研究无意识心理现象为出发点和核心的心理学说。
热门推荐
  • 易生只爱千

    易生只爱千

    钱靓颖,是一个中韩的混血儿,一位十分漂亮的女孩,一次听歌时,听到了一个梨锅少年的歌,靓颖迷上了这位梨锅少年,准备去找他,带上了自己的亲姐姐和闺蜜一起飞到北京,并转入学校,与千千读书,成为了同桌,一次偶然的机会,靓颖去了读书馆,看到了千千,并打了招呼,与千千成为了朋友,一次缘分迁就着她,好运来的并不快,还有一位喜欢千千的女孩,与靓颖比校花,靓颖发现那个女生就是自己的朋友安瑶瑶。噢!霉运突如其来,让靓颖不知道这么办,与自己的姐姐和闺蜜商量了,啊!靓颖成为了校花,可安瑶瑶罢休吗?不,一次的烟花会一起盛开吗?
  • 游戏王之疾风逆境

    游戏王之疾风逆境

    表达对游戏王系列的敬意,原创文。与游戏王各部作品(DM/GX/5D‘s/十周年/ZEXAL)均有互动联结。主角是原创设定。一切遵照规则及文中序言说明。不定期修改。同时会发布剧场版。一个多事错乱的迷惘少年,一个剧变幸存的残酷女孩,一群身世迷离的决斗者。为自己,为他人,为羁绊,为感情,在背叛中坚强,在事变中成长。
  • 妖妖相护

    妖妖相护

    她虽为妖身,却秉性善良,成为天玄大陆第一位妖身的除妖师;他身为妖王生性暴虐,心狠手辣,却唯独无法对她狠心;当他与她之间擦出爱的火花,前尘往事的记忆开启,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将军有妻名舞萝

    将军有妻名舞萝

    她不知道人生到底能有多少个十四年,只知道她用了十四年去拼尽全力的爱了一个人。十五岁出族历练遇见了他,真心顷付。对于爱,她大胆追求,陪他征战沙场,策马天下,奈何种种因缘际会,他始终不能坦诚面对自己的心意,一次次拒绝,一次次伤害。二十五岁终如所愿,嫁给了他,一袭红衣,绝代风华,却始终走不进他的心。二十九岁皇帝有意赐婚匈奴公主于他,一生若不能一双人,又怎样厮守。十四年追逐,终究心灰意冷,她又该何去何从?若不能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可好?
  • 神话2015

    神话2015

    神话再现,大川之子为求叔父易小川穿越之谜,跟医生好友秦天无意从回秦朝。来到秦朝的俩人才发现他们来到的秦朝跟历史的完全不一样,赵高未死,修炼葵花宝典,秦王入魔为求长生不老。玉漱被困万年寒谭。赵高野心勃勃,挥血手!破长空。世间唯我独尊!唯有花羽国还在苦苦支撑!就快要灭国的花羽国随着俩人的到来会有怎么样命运呢!花羽真经能否击败葵花宝典!什么!老子是刨子宫的,你让老子割盲肠。破云剑重见天日,剑神剑长空破云而出。易小川变身炼药师...........这一切的一切..............
  • 281

    281

    步入大学之前,一次意外的网络相遇,让两个陌生的男女慢慢的了解彼此。从网络聊天到书信来往,再到现实生活中的会面。他们的心渐渐地走到了一起。在书信的往来中,越来越熟悉了解对方,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约定,却不料生活给他们开了一个玩笑。
  • 无上匠心

    无上匠心

    这是个匠人掌握天地之气的世界,木匠、裁缝、铁匠、画匠、厨师、酒匠……匠人修炼匠心,斗转乾坤。木匠一锤一木可挡千军万马,裁缝一针一线可困漫天神魔,铁匠一火一铁可铸创世神兵,画匠一纸一笔可创魑魅魍魉。木匠王传自小师承爷爷,苦修《鲁班书》。为的就是成为大匠,光宗耀祖。而我们的故事,也从这开始。
  • 玄道破天

    玄道破天

    少年刘天宇,幼年时惨遭父母抛弃,可谁知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另有一番隐情。当刘天宇得知原因时,他便毅然决然的走上了修炼之道,去寻找这背后的真相。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刘天宇遭到了重重困难阻挠,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寻找。当他踏上这条路的时候,就己经注定了他的命运不会平凡,但是也不会很顺利。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 御宠娇妃

    御宠娇妃

    如何撩倒后世鼎鼎大名的皇帝陛下?!请看重生归来后的荣以绯,其实践“方法”如下:其一:厨艺要了得!其二:脸皮要厚得!其三:闺乐之事要娇得!其四:体力要好得!最后一条:蒙汗药要时刻准备着!!!自此以后家世显赫的尚书府荣二小姐,踏上了撩汉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