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沉醉于“非主流”的90后看来,当年的70后是苍白无趣的。
在谙熟于人情世故的80后看来,当年的70后是天真可笑的。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70后的循规蹈矩是因为谦恭,70后的优柔寡断是因为退让。
70后曾是“火与冰”的纠结,在炽热的渴望与冰冷的责任之间,他们难以取舍、心事重重。70后曾是被“尊严”桎梏的囚徒,被“执拗”役使的奴隶,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他们痛楚,骄傲,欲走还留。
所以在昌平的那一年,70后注定是平淡无奇、波澜不惊的,唯有在球场上,在舞台上,他们才敢耀眼,他们才会怒放。
所以时至今日,当年的院系足球联赛、校园歌手大赛,依然是记忆中的昌平盛事。
无数次在主楼、主路、食堂、水房的交错,终于打破了“隔系如隔山”的定律——法律系的男生会与中文系的女生招呼,历史系的女生会向政治系的男生微笑。
球赛来临的时候,各院各系的女生会一起去加油助阵,零零散散围成一圈,东边的嘻嘻笑笑,西边的吵吵嚷嚷,南边的评头论足,北边的指手画脚。看到本班男生的精彩传球会高声呐喊,看到别班男生的娴熟技巧也会尖声大叫。听到陌生的名字总要暗自记诵,听到熟悉的名字也忍不住会心一笑。沸腾的球场,没有书痴,没有淑女,只有毫不造作的青春,在知道我名字的你,与不知道你名字的我之间,辗转穿梭,肆无忌惮。
一登上舞台,球场上意气风发的男生,就都变得深情款款。难忘中文系男生的那曲《一路上有你》。整首歌曲,他只斜斜地站着,低吟浅唱,没有一丝模仿,没有一个动作,甚至没有一次眼神的变幻,不禁引人相思,令人感怀。难忘法律系的A,黑黑瘦瘦,刘海儿微卷,一开口便是天籁。比赛之后,偶尔会注意他,仿佛他总是冷漠,总是孤单。从没见过他的笑容。然而,即便是过分自恋的男生,也阻挡不了崇拜者们不分时空的迷恋。
我和W对A的狂热都延续到了燕园。那日在勺园二层举行98年度“校园歌手大赛”的复赛,闻讯前去的学生将狭小的多功能厅挤得密不透风,连仅有的几排椅子都成了妨碍。我和W引颈踮脚挤在一起,精心品味着A的婉转。他唱的是《心动了》。据说那晚有个80后的女生在A的宿舍门口贴了纸条——仅是“心动了”三个字,便从此得到了很多女生的艳羡。
那日还有一位演唱《心有独钟》的男生。
“把这首歌献给我的女朋友。”十年之前,这样的开场白是极需勇气的。他的嗓音很平凡,但是一遍又一遍的“心有独钟”,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沉醉在最深沉最温柔的表白之中。一曲唱罢,女生被哄抬着上去献花,两人很自然地拥在一起,刹那之间,浓情无限,没有一丝取巧。那种突如其来的美好,虽不能提前预约,也不能冷藏保鲜,却总有一抹芬芳留在心底,经年累月,历久弥香。后来在校园里遇到他们,男生骑车载着女生,女生抱着两个书包,就像护着两个人的幸福,一路笑得甜美。
决赛是在大讲堂举行的,虽然主持更专业,音响更豪华,但台上台下,遥不可及,总觉得有种无法逾越的虚假。那个曾与我们在昌平园一起打水的A变成了真正的歌手,站在舞台灯的光晕里,令人陌生。
此后,再不去关心什么“校园歌手大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