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时也去过“新东方”,考过托福、GRE,填过常春藤盟校的入学申请,但此后一年留学东京大学的经历,毕竟让我打消了再次“出国深造”的念头——归根结底,我是个只对“汉语”有感觉的人,如果成天只用“外语”交流,生活实在无趣得很。所以现在想来,那段考托考G的日子,除了令我频繁骑车出校门、车技提升,每天狂背“红宝书”、词汇量激增以外,使我获益更多的,倒是机缘巧合之下翻译出版了平生第一本英文书。
与Z在GRE的“长期班”相识。那时,他正参与“神舟一号”的地面研制实验,对人类的航天事业怀有无比激情。他给很多航天类刊物撰稿,也尝试着翻译美国宇航员的传记。我被Z的理想与热情感染,答应与他合译。
然而,论英语功底,我虽比Z稍强,但论及航天方面的知识,我则是完完全全的门外汉,所闻所见所想都仅限于那一点点可怜的高中物理。所以Z帮我争取了亲入北京航天城参观的机会。
事隔多年,当时很多令人惊叹的场景已不能确切描述,但我始终记得那天换上白大褂、穿过“消毒门”,宛如突然置身科幻世界的雀跃心情——
我看到无数技术人员在一座又一座貌似“顶天立地”的巨大实验室里忙碌工作;我看到无数操作人员在一面又一面透明玻璃后边、一排又一排控制仪表前面埋头研究;我看到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人造卫星像金属玩具一般被散放在陈列区;我还看到形似“窝窝头”的返回舱,舱里五颜六色的电线几乎垂落到地上……而我是真的好运,在结束参观之前,我甚至有幸钻入返回舱,亲身体验了一次宇航员“凯旋”的感受。
2001年译著出版的时候,“神舟二号”飞船刚刚发射成功;而那种无法形容的喜悦和满足,在以后帮师兄和帮朋友译书的过程里,终是不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