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看西班牙人在街头狂欢,心情也暖。四十多年,任何感动乘以时间,其强烈程度就会以几何级数飞速增长。
从来不是球迷,却曾经看球。
母亲是体育迷。
首先,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打开体育频道,收听各种体育新闻,观看各种体育比赛—— 一天到晚,从不换台。
其次,什么比赛都爱,什么比赛都看,并且什么比赛都能慢慢看懂。例如,曾被我称做“不知所云”的“冰壶”,经她潜心研究,如今观摩点评也能头头是道。
再次,为某些赛事熬夜,现在依然如此。
所以,我对体育运动国际比赛的最初印象,便是来自母亲,以及那些与她半夜看球的日子——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真正理解母亲口中的“五连冠”的含义。虽然总是跟着她,与她一起守着一台黑白电视机,看运动员们在球场上摸爬滚打,听排球起落球鞋蹭地的声音,听裁判吹哨教练训示的声音,听观众呐喊鼓劲听解说员忽而紧张忽而得意忽而失落忽而狂喜的声音,但对一个幼儿园的小孩来说,看球,就是夜里不用睡觉,而且母亲的心情总是极好。
中学看球,写过一篇《看球也疯狂》,不过重点班文科班男生的足球篮球技术,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于是迷上了流川枫、越前龙马、上杉达也,以及真真正正的篮球飞人。
大一在昌平园,经常逃课去食堂,看Chicago Bulls横冲直撞,看乔丹连续得分,与男生一起大呼小叫,发誓赢球多加菜输球不吃饭。然而飞人终于不再复出,我与NBA的多年情缘也宣告终结。
W同学笑我“伪球迷”,供认不讳;向我推荐NBA新生代,坚决不看。我怕我意志薄弱移情别恋,某年某月某日再不能理直气壮地宣称“最爱乔丹”。这样的偶像,一辈子一个,就已足够。
中学大学,受到几位女友“辐射”,看过零星足球。W同学最爱巴乔,不过在我看来,她倒是更迷恋那束优雅无比的小辫子。中国女足横空出世的时候,陪母亲消磨时间,也看过几场令人钦佩又令人扼腕的比赛。男足是不管不顾的,有空不如重温《功夫足球》。
去年,搞笑的C同学途经马德里,被人拉去看球,结果90分钟下来,嗓子哑了,谁与谁踢依旧云里雾里,鹿死谁手更加毫不知情。
“要不要买套球服?挺好看的。”他在球场打电话给我。
“谁穿?”难道也学90后把皇马晾在床头?算啦。
大二在燕园一体地下室,暗无天日地学过一年乒乓球。此后,手上功夫依旧粗浅,嘴上功夫倒有进步,偶尔,也可以与母亲一起“品味”国球之妙处。
在东京大学,每每经过棒球场,看到男生女生群情激昂奋力拼抢的模样,心中便有感触。与国内“圈养”长大的学生相比,国外学生似乎真的没有那么矜贵。
“更快更高更强”固然是体育精英的一生所向,但是普通百姓在普通球场上经历的、学会的、累积的团结合作竞争忍让,却是造就一个民族互信互助不屈不挠的重要力量。
“夜很漫长,西班牙球迷却希望这胜利之夜,变得更长……”凤凰卫视的最后一句台词十分煽情,余音缭绕之处,似乎也有播音员的会心一笑。
“我们好像很少这样狂欢……”C同学关于体育运动的任何评论都很诚挚。
“中华文明教会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喜怒不形于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最近,总是不自觉地拐入文化“垃圾场”。
“哦。”
狂笑。
看球,笑不露齿,才是正道。
所以,偷看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