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李渊父子四人构成了这场斗争最核心的一个圈子,那么由朝堂和后宫组成的政治势力无疑便是围绕在李氏父子外围的圈子。
对于朝堂上的大多数人而言,这几乎就是一个不需要选择的问题。核心层的态度已然决定了一切,大家出来混都不傻,皇帝陛下的心思都已经写在脸上了,岂有不懂之理。
更何况,朝中的那些元老们,早早就都成了李建成的老师兼陪读,他们巴不得李建成早点结束他的储君生涯,自己也好借着帝师的名头在仕途上更进一步。
至于在后宫,李建成同样凭借他那为人宽厚的名声,得到了广大妃嫔们的一致青睐。
例如几位颇受李渊宠爱的妃子就曾当着李渊的面向老皇帝梨花带雨地哭诉:“若秦王得志,臣妾母子定无子遗。”
当然,这句不是最要命的,关键的是后面那句:“东宫仁慈宽厚,必能养育妾母子。”
眼看着一帮爱妃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李渊心里自然也要好好掂量一番。因为这些女人说得明白,除非李建成登基,否则不光她们性命不保,连她们的子女也活不成。
就算李渊不考虑这些妃子们的死活,他也绝对不会不为自己那些庶出的子女们做打算。
所以,外有朝臣们不断呈上的溢美之词,内有妃嫔们不断吹出来的枕头风,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果然是坐得不要太稳当。
比皇族的力量,李世民差了一大截,比朝中和后宫的势力,李世民又输一阵,那么他在军方的力量较之李建成又如何呢?
这回总该轮到李世民占优势了吧,好歹他领兵打了那么多年仗,这点优势再没有,他还指望靠啥去赢呢?
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李世民和他的秦王府在这方面依旧是个可怜的弱势群体。
虽然李世民在扫平北方群雄的过程中,手下收拢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猛将。
但是仔细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他手下最得力、最出名的那几个猛人,如尉迟恭、程咬金、秦叔宝、段志玄一干人等,虽战功赫赫,但此时依旧不过是秦王府的幕僚,手中既无兵马,也无实权。
同样,李世民虽然战时能够统领万千雄兵,但只要仗一打完回到京城,他立马就要交还兵权,然后安安分分地该干嘛干嘛。
所以,身居长安的李世民完全就是一个光杆司令。理论上,他能指挥的就只有秦王府里那为数不多的一些卫士。
至于此时依旧在北方边境统领大军,抵御突厥侵扰的李靖和李世绩,则坚定地选择了中立的态度。对于朝中的这场争斗,二人都出奇一致地既不参与也不表态。
而反观李建成,他却得到了许多地方实力派人物的全力支持。
如镇守幽州的罗艺,早早便明确地表达了他效忠太子的决心。至于像镇守庆州的杨文干,从一开始便是太子一手提拔的亲信。
这帮地方豪强随便哪一个都是有钱、有人、有地盘的存在,论实力完全不是尉迟恭这些人能相提并论的。
而且,除了得到了地方势力的支持外,李建成还在罗艺的支持下,以护卫太子府的名义组建了一支规模在两千人的名为长林军的卫队,由大将冯立、薛万彻、谢叔芳带领。
所以,单从力量对比上看,李世民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一旦和李建成动了家伙,那基本就是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局面。
而这正是武德六年的李世民所面对的那个看上去令人无比蛋疼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