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说起武德后期这场惊天动地的权力斗争时,多多少少会下意识地感觉,以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府是以雷霆万钧之势,不断打压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党,并最终在那个叫做玄武门的地方一锤定音。
没办法,谁让你李世民曾率领玄甲军横扫中原不说,手下还偏偏围了一群知名度极高的传说级猛人。
但可惜这真的只是一种看似合理的想象而已。事实上,李世民在这场斗争中,他所拥有的力量和他的对手从来就不在一个级别上。
别说打压李建成了,他但凡能好好地喘口气,也许一切也不会来得那样突然。
拼杀一场,李世民也只不过是为自己求个活路而已。
因为,无论从哪方面看,李世民面对李建成几乎不存在任何一丝优势。
要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稍微捋一下唐王朝当时的政治势力及其各自的政治立场。
首先是这场斗争中,最核心的那几个人的站位。说得再明确一些,所谓最核心的人仅仅是李渊父子四人而已。
因为对于皇位继承这事,说到底其实仅仅是李渊和他三个嫡系儿子之间的问题。
虽说李渊的子嗣不少,但其原配夫人窦氏只给他生育了四个儿子。分别为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四子李元吉。
在真实的历史中,那个疑似为《隋唐演义》天下第一好汉李元霸原型的李玄霸,不仅没能打遍天下无敌手,而且尚未成年便不幸夭折。
所以按照嫡子继承的传统,此时拥有皇位继承权的只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人。
而在这仅由四个人构成的皇权核心里,李世民面对的却是一个1:3的局面。
作为大boss的李渊,从一开始,便将李建成认作未来接班的内定人选。
除了因为李建成本人综合能力过硬、人品性格无懈可击之外,隋炀帝的故事毕竟刚刚过去不久,废长立幼的恶果就在眼前,李渊不可能不吸取教训。
事实上,李世民从中原凯旋而归后,李渊在给他加官进爵时,就颇有深意地给了他一个天策上将的头衔。
天策星,听名字似乎十分威武霸气,但翻翻《左传》就知道,它代表的其实乃是辅臣的位置。
给李世民选用这个名号,背后的意味显然不言自明。
而身为齐王的李元吉,在这场斗争中,也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大哥李建成的阵营当中。
关于李元吉为何会在这场斗争中如此坚定地与大哥建成站在同一战壕中同呼吸共命运,历代史学家也都给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
多年来,不少学者都秉承这样一个观点:李元吉选择支持李建成是为了先战胜李世民这个强大的政治对手,进而再搞掉自己的大哥上位。
支撑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来自官修唐史中那段关于李建成许诺李元吉事成之后将与他共掌天下的记载。
可还是那句话,由于李世民掌权后那个篡改史书的恶劣行径,所以至少在我看来,唐史尤其是武德及贞观年间的许多官修史料不但不能尽信其言,反而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反着去读。
对于任何一个讲述历史的人而言,如果仅仅将那些官修史料重新复述一遍,那所有的工作未免显得太过廉价。
其实,历史无非就是在讲述过往的人和过往的事儿。尽管千百年来,我们的环境、我们面对的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性这个东西却从未改变。
古往今来,每一个人在面对问题作出选择时,他所有的出发点从未离开利益、情感、道义这几个词。
而这,恰恰是能够使我们拨开那岁月掩盖下的层层迷雾,最终找到历史真相的那把钥匙。
所以,如果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李元吉的选择,或许便会得到那个更加接近真相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