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现在很多人都在做微观植物,我还是常常想起陆宇星身上那种平静的气息,她温婉的齐耳短发,细长的单眼皮,温柔的眼神。每当我想起陆宇星的院子,总能感觉到那股潮湿的泥土和苔藓的味道,苔藓的柔软好像婴儿的身体,那个院子里因为有植物,因而有鸟、有鱼、有蝴蝶,是自成一个生命体系的。
几年前我见到用苔藓做植物小品,是在陆宇星的家里,那个时候还很新鲜,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在做,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精巧的容器和卡通形象在布置。如今看来,她做的苔藓景观还是耐看,是朴素的,稳重的,甚至有一点怀古的。怀古的那种是庭院式的,像小时候在姥爷家见到那种盆栽,那上面的苔藓倒不是做上去的,而是自然生成的。做盆景,她也会放进一些童话形象进去,却也是安徒生的美人鱼,或者英国牧场上的黑白斑点奶牛,不是现在动画片里的形象,都是传统的恒久的故事,是属于儿时的回忆。
然而让她脱颖而出的是她的苔球,我只见过她做,也许因为不容易做,也不容易养活。在她的小院子里看她做苔球,将粘性较强的土和含有颗粒的土混合,粘土负责固定形状,含有颗粒的土保证透水性,将常青藤的根放在手心,用混合好的泥土包裹,慢慢捏成球状,将青苔铺在球状泥土上,轻轻按压固定。用线将包好青苔的球缠绕,让青苔紧贴泥土不会脱落,用小木棍将露出的线头塞进苔球内,随着时间推移,苔藓会慢慢生长,掩盖掉所有的线,绿色覆盖了整个球的表面,这样苔球就做好了,毛茸茸的。
单单苔球本身就已经让人爱不释手了,可将苔球摆放在小钵里,也可以挂起来,甚至大胆地装在鸟笼里、暖水瓶罩里,变幻无穷。悬挂苔球的重量不可以过重,所以捏泥土的时候不能过量,可以稍微控制苔球的身材,在一个拳头大小左右。另外还需要在泥土底部里加一个小托盘,将吊线拴在上面。不必苛求苔藓鲜嫩饱满,有的甚至刻意露出泥土、甚或枯死的黄色干苔藓,不觉得干枯粗糙,相反从那自然的干枯粗糙中倒品出一番特色和野趣。
照顾苔球也与其他植物不同。印象中,在少有人经过的小路上,常常冒出几处青苔,色泽温润,软绵绵得如婴儿盖的毯子,忍不住将它们铲下来,移植到花盆里,增添了几分情趣。之后见了用青苔做的苔球,绿茸茸的,憨态可掬;用青苔做的盆景,非常震撼,低调的植物,在寸土之间腾挪,竟然呈现了万千世界。苔藓低调朴素,对生活小环境依赖性很强,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去模拟一个该种类苔藓原生地的生长环境。对苔藓来说,温湿度的平衡关系特别重要。要让苔藓生长,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但这时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苔藓不喜欢被阳光直射暴晒,但需要一定的光照,半阴半阳的状态是最好的,清晨的温和阳光很适合它们。如果放在室内时,也应注意不要有温度强差,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陆宇星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翻苔藓,修剪枝叶,浇水捉虫,然后回到房间收发工作邮件,或出门拜访客户。她与植物对话,每棵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即使是杂草,在她的眼里同样有着生命强盛的美。有时候她要花两个钟头以上为每种不同的植物用不同的方式浇水;没有工作的时候,她可以整整一天坐在工作桌前用纯手工方式扎苔藓球根。
她的院子也是与众不同的,在弄堂深处的庭院,很难想到这里蛰居着这么多柔软可人的植物。1993年到日本留学的陆宇星,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法律系,获得日本室内装饰师和日本注册二级建筑师。在旅居日本的日子里,她爱上了那里内敛的文化。第一次在东京看到铺满苔藓、用模型小人装饰的小盆景,心里就咯噔一下,“我一定要拥有这个迷人的小世界!”一见钟情真的是玄之玄妙的事情,说不出为什么一眼就被打动,好像前世就已经安排好了。
苔藓景观给了人一个全新的视角。习惯了都市的宏大世界,放低心态,用心去观察这个微观世界,寸许的草木或风致或苍劲,甚至能听得到风声,感到身心无限地接近自然。无论想象小人国还是爱丽丝历险记,这个充满生命力的盆景,给了我们海阔天空般的想象空间。
她在东京留学工作,前后待了十多年。回国后,陆宇星的工作是代理建筑商业项目,为日本的建筑师和国内的建筑项目牵线搭桥。她找住处的唯一要求就是一定要有院子。她的家在上海老街道巨鹿路的弄堂里,绿色的高大铁门,一盏老式路灯悬挂在上,挡不住的绿意从缝隙留出,有小鸟落在枝头,掇着花蕾中的种子。从外面看就可以猜测出主人爱植物。推开门后别有洞天,四方的小院被划分为几个功能性区域,右手边是用棚子搭出的工作室,木质的架子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和器皿。
那些器皿非常有趣,一看都是淘来的,有些像是别人遗弃的,不单单是花盆玻璃缸这么简单,许多烧制的泥碗泥罐、烛台、玩具,甚至是特意买来的旧款暖水瓶,将内胆取出,这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可以用上。做盆栽是一种玩的过程,什么都可以用,大胆想象。
最初买盆栽在家里养着,可能是一个单纯的目的:把它们养活。她每天盯着盆栽看,看嫩芽钻出土壤,看枝头挂上新绿,日久滋生了情感,开始创作。从养一棵草、读一本杂志开始,浇灌内心的花园,生活就会不一样。生活变得有意思起来,别人不关注的物件,她都会想能不能用在盆景中,一件废物说不能哪天就能用上。出太阳的时候会想到帮它们防晒,下雨的时候戴上草帽,去院子里看看它们。
不知道是不是跟植物呆得久了,身上也会沾染一些相似的习气。陆宇星渐渐摸索并形成了自己的盆景风格,细腻、自由、生动、充满想象力。植物没有侵略性,与植物接触要像对待孩子那样,心里要有爱。缺水了,渴了,植物什么都说不出来,所以要经常观察。给它浇水、让它晒太阳、透气,每天照顾它,然后叶子长出来,开花,结果……感受着种种变化,体验到它的生命力,有喜悦的心情。
她自己构建的迷人小世界是带有个人特色的,取一个玻璃容器,将碳土均匀倒入器皿底部,可以起到除尘、杀菌、防腐、保持水分清洁的作用,之后将倒入营养土。包好粘土的植物小心植入营养土内,用镊子将青苔植入容器,平铺在植物周围,撒黑色装饰土,浇少量水,见到底部有水渗出即可。剩下的工作,可根据自己编织的故事,放进玩具,可以是躺在沙滩上的美女,耕种的农夫,吃草的水牛……欣赏微型盆栽是一种属于自我的心境。
因为爱上苔藓,生活也要围绕着它。她会趁出游的机会在乡野采集一些苔藓,带回来之后精心培育,构成盆景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也会特地从日本进口一些特殊土壤,只为了让植物获得更好的生长环境。在这个小世界,仿若世界、时间都不存在意义。
尽管现在很多人都在做微观植物,我还是常常想起陆宇星身上那种平静的气息,她温婉的齐耳短发,细长的单眼皮,温柔的眼神。每当我想起陆宇星的院子,总能感觉到那股潮湿的泥土和苔藓的味道,苔藓的柔软好像婴儿的身体,那个院子里因为有植物,因而有鸟、有鱼、有蝴蝶,是自成一个生命体系的。